分享

我命由我不由天:从二本工科跨考到985文科博士的艰难之路

 人老颠东 2019-08-02

作者花椒树

来源:本文由考博圈原创发布

最近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因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而让不少成年观众泪撒影院,我自列属其中。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命运、关于梦想的国漫,我亦深表认同。看过很多考博成功经验的分享,有辞职奋战的、有由二本院校的硕士考上985/211的、有二战三战甚至更多的……每一类型的考博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认命,就是坚定前行。我亦然。从二本工科生到211文学硕士,再到今年幸运考上985博士,一路梦想相随,一路坚定前行。

1

由工及文,源于兴趣

当年,高考失利的我与一本擦肩而过,因为学的是理科,为了将来所谓的好找工作,填了省内一所较好二本院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从此开启不断跨专业的考学人生。大三时决定跨专业考研,报考了省内一所老牌211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因我喜欢做编辑工作,爱好与文字打交道,大学时曾与几个朋友合办读书会,现如今该读书会已成为学校的精品社团。

然而,跨考的历程是极其艰辛的,因为本科学习未开设我所报考的专业,所有专业课的学习、复习只能依靠自学,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背诵是头等难事。加之当年该专业的招生计划仅2人,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既然选择了出发,再难也只能咬牙坚持。初试以370+的分数踩线入围复试凭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坚定的心,以总评成绩第二搭上录取的末班车那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本科到硕士,从二本到211,从工科到文科,是道道需要逾越的沟坎,很难想象,若是未能越过,将如何?

2

由硕及博,是为理想

前几天,一个今年刚跨专业考上某校对外汉语专业研究生的学弟跟我说,他跨专业考研是为将来考博做的铺垫,他考研的目的是直指考博的就像当年和我一同考研一路共勉的高中同学,他也是为了读博而读研。但我不是。相反,在决定考研之前,我从未觉得自己适合读博士,即使是在读研之后的第一年,我也并未将考博作为我的终极目标。

直到学术论文一篇一篇写出来、发出来甚至有了某某文摘的全文转载,直到所有授课老师都跟我说你适合读博、你适合做学术,直到导师的学术理想终于感动到我让我也有了师承的学术理想,直到考上了省内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的带编专任教师岗位……我的考博目标才渐次清晰,欲望才更加强烈。

3

考博其难,唯有坚持?

考博本就是件奇难之事,于传播学专业而言可能难,于我而言则是难上加难作为考博必备条件的外语水平,成为我考博路上的最大枷锁。同学说我:长处太长,短板太短。我的短板即外语,从大二考到研三都没过的英语六级成为我填报志愿的拦路虎,所以我几乎只能选择设有外语水平测试的普通招考。因为升学心切,我报考了5所学校,其中有985,也有211。幸运的是,虽然博士考试都集中在三四月间,但我所报考的这5所学校,没有一所在时间上是冲突的,往往都是无缝对接,所以整个三月我都在“赶考”。

我是应届生,虽说有应届生的优势,但当毕业论文和考博需要同时进行时,精力上总还是顾不过来的。所以我考博几乎是裸考,包括我最差的外语,也都是裸考的,现在回想,真是肝儿颤。除了武汉大学报考的是出版发行学专业外,其他几所学习报的都是传播学专业。

3月2日前往武汉大学考外语水平测试(武汉大学是申请审核制,但程序跟普通招考无异),约莫十天后出成绩,53分,与55分的线擦肩,落榜。武汉之后即华东师范大学,也是申请审核制(对外语没有硬性要求),之前通过了材料初审,复试过后排名第二,而仅有一个名额,落榜。第三所是南京师范大学,普通招考,初试考外语,复试考专业和面试,没有联系导师,权当积累考试经验,然而惊喜总是来自不抱希望的地方,外语神奇般地考了70+,专业课90+,面试90+,总评成绩第4,招生指标5人,上岸。第四所是本校,亦是普通招考,初试总分第2,但一门专业课未及线,落榜。第五所是暨南大学(传播学学科评估A-),也是普通招考,初试排名22,列于队尾进入复试,因已有学校录取而未去参加。

对于我而言,考博的幸运不仅在于5所学校考试时间上的完美错开,更在于等待拟录取公示的戏剧性转变。整个四月,我都在等待南京师大的拟录取通知,好拿着通知去办理解约手续。苦等南京师大未到,反而是华东师大的先来。我原本未抱任何希望,却给了我莫大的惊喜——第一名放弃录取,我有机会递补。一路坚持,终得回报。

我常说,考博这件“小事”,一靠幸运,二靠信念,三靠坚持但真就如此?

幸运的前提是实力

爱人跟我说:你总以为是幸运和坚持,其实大前提是实力。

转念想想,确实如此。

硕士3年,独著或与导师合著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3篇CSSCI,2篇CSSCI扩展版,3篇为《新华文摘》转载或摘介,2篇获论坛征文奖主持有教育厅科研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省社科多项;获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这些都是幸运的基础和前提。就此而言,我有我的竞争力。

4

写在后面:关于传播学考博

关于选择院校

之前有人说考博一看学校、二看地区、三看导师。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传播学同其他文科专业一样,都是很讲究师承的学科,所以在选择考博时,首先肯定要看导师;其次是看学科,在同等条件下,学科比学校重要;其三看学校,其四才是地区。以上仅是我的个人拙见。

关于考试准备

考博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长期的积累。这种积累,包含很多东西。一是专业知识的积累,多阅读专业经典理论著作,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二是学术经验的积累多参加学术实践,包括学术会议、科研项目等,多看、多学、多思、多悟、多写,将专业基础的厚度转化为发表论文的厚度。三是对学科、行业的整体认识与相关积累,做学术尤其是像传播学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不能沉浸书斋、埋首故纸堆。而应该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关注学术前沿,以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思维。

以上是普遍适用的备考方略,而真正到不同的学校,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准备。比如在专业知识的要求上,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不同之处,但大体都是根据这所学校的学科特色决定的。像华东师大注重文化研究,考试前就要多看一些文化研究的书,掌握一些文化研究的经典理论;南京师大偏新闻学、媒介文化,且每个方向的题目不同,则要多关注新闻学、媒介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暨南大学偏重图像传播和科学传播,所以要对这些领域有所关注与了解。像2019年,南京师大和暨南大学都考到了“景观社会”理论,这些经典理论也都是要有所了解的。

关于面试准备

一、精心准备个人材料。内容详尽的个人简历;逻辑清晰的个人科研经历(包括学习了哪些专业课程、读了哪些专业理论书、参加过哪些科研项目、参加过哪些学术活动、发表过多少学术论文等);富有创新又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书(类似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还可附带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成果集(复印装订好)。这其中,研究计划书是重点中的重点,有的院校还需要针对个人研究计划作15-20分钟的PPT答辩。个人认为,研究计划书的选题宜大不宜小,宜新不宜旧。

二、认真对待面试。着装无需过于正式(个人觉得西装领带皮鞋并无必要),但是要保证得体。面试态度要端正,保持微笑,即使是评为提的问题有些刁钻,也要乐观面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冷静处理;保持谦逊,即便自己再有才、成果再丰富,也不能显露高傲神态;保持自信,一定要时刻保持自信,既要有对自己已有成果的自信,也要有对未来顺利开展研究的自信。

赘言近三千,仅为分享个人经历,以期为准备考博的同仁提供参考。同时也预祝今后考博的同仁,考试顺利,梦想成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