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缂丝 | 雕画如梦的千年奢华

 手指留香m 2019-08-02

[清] 《缂丝花卉图》牡丹)(局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

更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宋徽宗·赵佶

渊源

缂丝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自汉至隋唐传至中原内陆,逐渐发展为丝织品“缂丝”。《中国全史》记载:“宋代是缂丝的盛期,其中以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南宋时缂丝生产重心移至长江三角洲,在苏州、松江等地迅速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名家辈出。

青海都兰出土缂丝织物

现藏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缂丝是一种丝织工艺,不是材质,更不需要用刀。

(图源于网络)

缂丝的难以理解在于“缂”字,而不懂“缂”其实是未曾理解“织”。而“缂”呢,就是织法的一种,中国古代字书《玉篇》中释为“织纬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根据纹样变换纬向的彩色丝线,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即“通经断纬”。

 缂丝织物的结构示意图,引自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

缂丝的“通经断纬”,是用许多梭子带领着不同颜色的纬纱,在经纱的不同区域来来回回。红色的纬纱只在织物上需要显现出红色的区域穿梭,绿色的纬纱只在需要显出绿色的区域来回。

缂丝组织结构图,来自知乎用户@暮离

也正因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决定了缂丝的另一特点——修反面多余线头的成品,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完全一样。


修剪多余线头的缂丝花带(图源于网络)

缂丝工艺自汉代就已产生。但是缂丝第一次从民间工艺品的身份走进艺术品殿堂是在北宋末年。受社会上层文艺思潮,特别是宫廷画的影响,作为工艺品的缂丝开始努力从“工”向“艺”转变——缂丝艺人们开始临摹文人画。

[南宋]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宋之后的缂丝仍然在不断发展,或被用于缂织书画作品、宗教用品,或用于服饰装饰、日用装饰,现今都流传下了许多精品佳作。

元代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在左下角和右下角织有帝后供养人的形象(图源于网络)

于皇室贵族来说,缂丝是御用织物之一,不同的朝代因为社会、政治背景的不同,缂丝有不同的发展际遇。

清赏

南宋时期,缂丝画达到巅峰,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凡中国画的画面题材,都能在缂丝上找到相应的作品。也正是从南宋开始,缂丝画被收入皇家书画著录。自此以后,缂丝从一种普通的丝织品变成了皇家御用织物。


[南宋] 朱克柔 缂丝《山茶蛱蝶图》(图源于网络)

[宋] 缂丝《文石锦鸡(图源于网络)

[宋] 缂丝《中堂·金地牡丹群蝶图 (图源于网络)

明代至宣德年间,重新摹缂名人书画,开创出缂丝的第二个兴盛期。艺术风格上深受吴地画风影响,愈显娟秀雅致,缂丝艺人缂织吴门画派名家画稿,名噪一时。

[明] 缂丝《仇英 水阁鸣琴图》(局部)(图源于网络)

清代,历代帝王对书画艺术的喜爱直接推动了缂丝绘画在清代的全面发展,而除了缂丝书画和宗教题材的缂丝织品,缂丝服饰、缂丝团扇、缂丝宫廷实用品也可谓是精美异常。

蓝色缂丝彩云金龙纹朝袍,为嘉庆皇帝所穿,

上面的海水纹、龙纹等均为缂织(图源于网络)

皇家的缂丝制品常采用色彩相近的多种丝线缂织,营造渐变色的效果。也有很多时候用金线缂织,突出皇家的豪华富贵气质。

清嘉庆 蓝色缂丝彩云金龙纹龙袍(图源于网络)

据记载,当时一件皇帝的缂丝龙袍,要花上390个工日,何止万金。其制作与管理由内务府负责,整个过程分工细致,管理有序,人员庞大。龙袍的专职织造人员就有2602人。

[清] 黄色缂丝凤栖梧桐图团扇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宫廷的后宫女子使用团扇较多,而且团扇上不同的花样有不同寓意,基本上都带着祝福的愿望,比如蝙蝠代表福气满满,海牙是才气的象征,石榴为多子多福,牡丹是花开富贵,仙鹤意为长寿等。

[清] 缂丝花鸟牙柄刻八仙团扇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中期] 宫廷缂丝团扇 (图源于网络)

时间的梭子未曾停歇,

将你我织入人类史实的每一段图案。

缂丝织绣,无论你了解或者从未听闻,

都已然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

映衬出她昔日的光华与现实的黯淡。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