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青年:被山包围的江西,在九江有豁口,长江和鄱阳湖在此处相遇,江西大部分河流最终汇入这里,江西的北大门九江,单看地名就可以初步了解其水文,淡水资源得天独厚,而戈壁横贯、沙地绵绵是西北荒漠地区的景象,九江怎么也和这景象扯不上吧?还别说,真扯上了,九江都昌县的鄱阳湖畔就出现了沙地绵绵的景观,似乎不可思议,却给地理学提供了研究的内容。 由于黄沙横贯多宝乡西山,南北绵延数十里,九江都昌县鄱阳湖边的这处沙山被称为多宝沙山,它是沙丘,也是戈壁滩,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2公里,以吴淞高程为依据,多宝沙山的海拔在46米到243米之间,沙山的沙层厚度不一,在海拔最高点沙层厚达155米。 对于多宝沙山的来源,不少研究土地荒漠化的人认为人类的过度活动形成了多宝沙山,但深究下去,多宝沙山的形成与北方的土地沙漠化有区别,与南方的南方荒漠化也有区别,人为论在多宝沙山的来源上经不起推敲,人类活动只是多宝沙山扩大的一个因素,多宝沙山的来源其实与人类活动没有太大的联系,只与鄱阳湖的地质运动有关。 从彭蠡泽到鄱阳湖 在中生代白垩纪,燕山运动让今鄱阳湖平原下陷成为湖盆,众多河流汇聚到这里,逐渐形成了大湖;到了白垩纪晚期,大湖西侧地质抬升形成了断块山庐山,大湖东侧地质抬升成为丘陵,及至冰后期的海侵时代,湖泊进一步扩大,后来这大湖得名彭蠡泽。 现在的鄱阳湖别称彭蠡泽,其实鄱阳湖只是彭蠡泽的江南部分,秦汉以来,长江河道向南摆动,由于九江一带的分流较少,彭蠡泽江北部分(已经属于湖北、安徽)受长江带来的泥沙淤塞,逐渐萎缩成众多的小湖泊,这些小湖泊与鄱阳湖不仅被长江隔开,湖面也已经不再直面长江,而鄱阳湖还以不太宽的通道与长江交接。 鄱阳湖是地质升降运动比较频繁的湖泊,从白垩纪形成湖盆开始,湖泊的部分区域往后经历数次下陷和抬升,新生代第三纪以来,鄱阳湖平原地质仍有不同程度的升降运动,其中湖泊中部为下陷区,每年平均下陷0.1毫米左右,四周为抬升区,每年平均上升2毫米左右;鄱阳湖及周边地区不仅地质升降频繁,连鄱阳湖本身的水域面积也变化频繁,从长江把彭蠡泽分为南北两部分开始,南边部分的鄱阳湖南侵北退数次交替,所以鄱阳湖水域面积经历了数次扩大和缩小。 秦汉时期鄱阳湖北退,水域面积缩小,汉初就在水退之地设置了鄡阳县和海昏县;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湖泊南侵,淹没了鄡阳县和海昏县大部分区域,南朝宋因此撤销鄡阳县(这古县现已在鄱阳湖底),到了唐朝,鄱阳湖水域进一步扩大,开始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注意;宋末到明初,湖泊北退,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小;明清时期,湖泊南侵,鄱阳湖水域面积扩大,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段。 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鄱阳湖流域内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入湖河流的三角洲扩大,鄱阳湖淤积严重,加上人们的围垦,鄱阳湖水域面积日益缩小,特别是近十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鄱阳湖淹没、退水过程越加波动,湖泊丰水期时间缩短,枯水期时原本在湖底的沙洲往往变成了“草原”。这样的流程下来,鄱阳湖边出现沙丘、戈壁滩就很好理解了。 多宝沙山从哪里来 多宝沙山是在湖滨沙质阶地的基础上形成的,沙山的来源与地质构造运动、气候变迁和湖泊变化密切相关。多宝沙山最先是鄱阳湖水域的一部分,沉在湖底下,由于气候的变迁,修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向鄱阳湖输入大量泥沙,北边的长江倒灌也带来泥沙,而这片水域又位于北纬30°附近,水域漩流湍急、风云变幻,被称为鄱阳湖“百慕大三角”,这些泥沙就在这一带沉积。 第四纪中更新世末期或晚更新世初期,伴随着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次级坳陷发育,今多宝一带地质抬升,湖域退化成陆域,原先湖底的沉积沙层终于见了天日,简单来说就是湖底的泥沙地带伴随着地质抬升运动成为沙山,这就是多宝沙山的来源,与人类活动没太大关系,后来的沙山扩张才与人类活动建立了关系。 湖底沉积沙层抬升为沙山之后,泥沙的搬运并没有停止,冬季是鄱阳湖的枯水期,湖内的沙滩露出,在冬季偏北风的寒潮大风吹刮下,大量泥沙从湖滨的沙滩吹到沙山山麓,日积月累,沙山的沙层增厚,沙山海拔增高,最终形成了南高北低、南北长、东西窄的多宝沙山。 沙山土质为沙土,十分疏松,曾经的多宝沙山,雨天水土容易流失,晴天刮风天气容易出现风沙侵蚀现象,当人们在沙山附近的平地定居后,沙山边缘的树林被破坏,据当地说法,在洪武战争时期,沙山边缘的树林消失殆尽,原本数个炊烟袅袅的村庄被淹没在沙山中,当地的歌谣唱道“风沙迷漫不见天,万亩荒山无人烟,西边流沙塞河道,东边风沙吞农田”,这就是沙山周围曾经的写照。 多宝沙山从哪里去 虽然多宝沙山的来源于人类活动无关,但是多宝沙山的扩张却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最初是沙山周围的树林被破坏,后来还有采砂活动,沙山扩张的过程危害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危害当地的生产发展,使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阻碍都昌多宝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多宝沙山的治理很早就被提上日程。 可是,多宝沙山毕竟与西北的土地沙漠化不同,与南方的南方土地荒漠化也不同,让沙山全部披绿不符合生态多样性的理念,因为沙山最初的形成并非是荒漠化,况且沙山的部分区域仍有其价值,加上多宝沙山可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因此“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是很好的思路,对三种类型的沙丘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治理。 流动沙丘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在流域上游修筑谷坊,下游修筑拦沙坝,在流域的坡面种植马尾松、蔓荆和胡枝子;半固定沙丘区采用封山育林与造林同步进行的方法,在坡面种植湿地松、刺槐、马尾松和胡枝子;固定沙丘区的土地水分和肥力较好,除了植树造林外,在条件最好的地方种植果木林,增加人们的收入,以此调动人们防治沙山的积极性。 多宝沙山没有全部披绿,但植被的覆盖率在增加,沙地的肥力、土壤水分得到改善,由于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加,沙山的风速减小,风沙减小更加明显。现在的多宝沙山,黄绿相间,如果以对面的庐山、山低的鄱阳湖为对比颜色,那多宝沙山应该是一道显眼的色带,在环保深入人心的今后,多宝沙山的变化还将继续。 多宝沙山的变化将体现在沙山的治理和利用上,在治理与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沙山可以发挥出应有的生态效益,实现人地和谐的良性关系,莫让“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样的历史教训再出现,这也将是沙山最好的归处。 参考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