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帝”宋徽宗的书画江山是怎么建成的?

 摄影姥 2019-08-02

“画帝”宋徽宗的书画江山是怎么建成的?

宋徽宗 《瑞鹤图》

如火如荼的高考已经结束,考生们进入了小心翼翼且放肆的等待阶段。

这个时候的艺术类考生们显得格外放松,因为相对于文理科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艺考生们多数已获得高校专业通行证,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大学校门,只要高考成绩过了国家艺考分数线就可以了。现在,随着“文体两开花”现象的盛行,艺考大军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着。


但是,你知道艺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吗?它的前身又是什么?

其实,早在宋朝之前就出现了体系完备的画院,北宋徽宗时更是将书画纳入科举考试,成为政府选拔书画人才的主要途径,这也就是当今艺考的雏形。

北宋建国初期,政府重文轻武,重视翰林画院的建设。在延续五代十国画院体系的基础上,政府设立翰林画院待诏、应奉、画史、入阁等政府职位,召集了一批相当于现在的专业画家、理论家、评论家和助理的专业性人才;同时画院中还有待诏、候补、艺学、学生等,相当于现在的教授、老师、研究生、本科生,教育培训体系完备,其规模和地位类似于现在国家画院和央美的结合体,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才学生王希孟能在宋徽宗和诸位老师的教授下历时半年创作出千古巨制《千里江山图》,不能不说是画院的功劳。宋徽宗时,翰林画院发展到鼎盛,因为徽宗年号宣和,所以那时的画院又被成为宣和画院。

“画帝”宋徽宗的书画江山是怎么建成的?

宋徽宗赵佶像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在政治上没有多大作为的风雅皇帝,好书画,自创“瘦金体”,在无数书画作品上留下了“天下一人”的个性签名,被后世戏称为“书画皇帝”。宋徽宗对书画的热忱,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天下一人”,不过后来也出现了一个号称“古稀天子”的盖章狂魔乾隆帝与之比肩,当然,这是后话。

徽宗继承帝位之后,对画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致力于中国书画的继承与发展。其中最大胆的改革就是学习科举选拔官员的制度,将书画列入科举,并于皇宫内五岳观进行一年一次的书画殿试。

在科举考试中考取殿试的书生叫进士,而书画科举中考取殿试的叫博士,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就是书画两学博士,与同为“北宋四大书法家”的科举进士苏轼、黄庭坚、蔡襄不同,米芾长期供职于翰林画院,是专职书画家;相同的是,“北宋四大书法家”同为政府工作人员,领着朝廷的俸禄,地位上没有高低贵贱,由此可见北宋时期书画家的地位之高。


那么,如何能够在参加殿试的一百多位高手脱颖而出呢?

首先,书画博士需要有较超强的绘画功底。有着极高书画造诣的宋徽宗也会亲自组织参加书画殿试及阅卷工作,如果你殿试创作的作品正好迎合了皇帝的审美喜好,当场被录取也是有可能的。

被苏轼称为“汉杰真士人画也”的大画家宋子房就是宋徽宗监考时发掘的人才。殿试当天,宋子房才铺开宣纸创作不到一半,他那“稍出新意”“当作著色山”的山水画就被宋徽宗一眼相中,夸赞不已了,也就被当场录取,成就了书画界一段佳话。

其次,书画博士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参加书画殿试的考生通过层层选拔,虽没有苏轼、文天祥的逸才,却也是熟读四书五经,文学素养很高的文人。同时,画院的考题多有文学意味,取材诗词,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深山藏古寺”等,对考生们的学识也是一种检验。

于此,上等的答卷是那些能够抓住“题眼”,通过水墨色彩营造幽深意境的作品。比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的题眼在一个“香”字,画面中再多的香草、美人都不如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来的生动,能体现“香”的意境。

“画帝”宋徽宗的书画江山是怎么建成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刘大为作

宋徽宗时期开始的书画殿试作为当代“艺考”的雏形,发掘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画家,比如张择端、李唐、苏汉臣、刘松年、李嵩、马远、夏圭、梁楷等。他们都曾作为专业画家供职于画院,并用无数幅书画精品缔造了宋画的传奇。


今天的艺考,同样是对考生们艺术创作和文化内涵的双重考验,需要他们像古代先贤一样在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化意境和浑厚的艺术底蕴中不断前进。

在此,祝所有的考生们马上封侯。

“画帝”宋徽宗的书画江山是怎么建成的?

《马上封侯》(传为张大千拟赵子昂《马上封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