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伟川:哀泉添热血 孤丹照简篇

 风吟楼 2019-08-02
郭之奇(1607-1662),字仲常,号菽子,又号正夫。广东省揭阳城东门人。明崇祯元年(1628)戊辰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因才高性直,得罪权贵,于崇祯六年(1633)改任礼部主客司主事、提督会同馆。及后,在任本司员外郎期间,郭之奇主试河南,不久升任礼部郎中。
崇祯十四年(1641)郭之奇从礼部外放至福建任提督学政,兼布政司右参议,负责省教育事宜。期间他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制度改革,严禁考试弄虚作假,违规被开除者数以百计。他铁面无私,其时南澳总兵郑芝龙想通过非法途径使在福建泉州读书的儿子郑森(成功)获得高等的资格成为廪生,郭之奇一身正气,坚持原则,予以拒绝,即使得罪了军阀郑芝龙也在所不惜。但是,他在福建进行雷厉风行的教育和考试制度改革,使读书人的士气大振,全省的学风为之丕变,连续两年进京考试中进士者人数大增,这些人中大部份都是郭之奇的门生。当年福建人民因郭之奇为全省的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特别在福建诏安城郊建造颂功牌坊,专门敦请德高望重的当朝名士黄道周榜书。黄道周是福建漳浦人,对郭之奇在福建的政绩和贡献非常了解,他题写了“一代儒宗”和“八闽山斗”两个匾额,这是对郭之奇的儒行文德和领导福建教育工作的高度肯定。    
另一方面,其时福建常年受到海盗和山寇的侵扰,社会治安受到极大的破坏,造成人心惶惶。福建省当局便委任郭之奇摄按察司及兵巡道事,使郭之奇得以掌握福建省的司法和军事大权,终于取得了敉平寇乱的胜利。接着,郭之奇又提请派军扼守杉关要塞,击退了从江西犯境的匪患,福建赖以保全。    
由于郭之奇在福建政绩卓著,崇祯十七年(1644),明廷下旨召他回朝升任太卜寺少卿。不料是年三月京师为闯王李自成攻陷,崇祯帝缢死煤山。


其时崇祯帝殉难的讯息传至福建,巡抚张肯堂主张循例等待朝廷哀诏至始发丧。但形势急如星火,张肯堂还要因循守旧。对此,郭之奇不惧权贵,提出异议,并率福建士人哭临,乃促成福建巡抚衙门为崇祯帝发丧并举行哀祭祀典。从此事可见郭之奇善于临大事而识通变,也可见其时他在福建士宦中的威信和影响力。
北京的大明皇朝垮台了,是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明年为弘光元年。是年九月郭之奇接到弘光朝的圣旨,着升为詹事府詹事。不料此时大规模暴乱已蔓延至福建,郭之奇只能返回粤东揭阳家乡。
弘光元年(1645)四月,满清大军迅速南下,是年五月南京被攻陷。弘光帝及后在芜湖被俘,解至京师杀害。就这样,南明史上第一个小朝廷,只维持不及一年就灭亡了。
接着,是年闰六月,唐王朱聿键在黄道周、郑芝龙等扶持下监国于福州,嗣即称帝,年号隆武。当年郭之奇也从家乡广东揭阳赶赴福州参与救亡,大臣拟荐郭之奇官复詹事府詹事兼任经筵日讲官和翰林院侍读学士,但受到先前与郭之奇有过节的郑芝龙和张肯堂两个权臣联合起来强烈反对,因此其任用问题遂被否决。这是隆武元年(1645)七月的事。面对此一横逆,郭之奇乃愤然离开福建,返回原籍广东揭阳。不久刘公显的九军攻陷揭阳县城,烧杀掳掠,疯狂屠城,郭之奇一家与所有揭阳城的居民顿时身陷浩劫之中。及后郭之奇摆脱九军虎口,至永历二年(1648)秋冬,他上疏以表达忠心,永历帝下旨官复原职,期间郭之奇因父丧的关系,在家丁忧。永历三年(1649)奉旨原官起用,郭之奇遂趋广东肇庆行在,蒙永历帝召问,接着上疏献策,升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


及至永历四年(1650)正月,清朝大军越过梅岭,击溃南雄守军,南明君臣在肇庆闻讯大惊,永历帝仓皇登舟从水路逃入广西,期间郭之奇追随左右,奉旨充经筵讲官、掌詹事府事兼翰林院学士。不久升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成为永历帝的得力大臣。
然而清兵步步进逼,从广东追杀至广西,于永历四年(1650)年十一月破桂林,永历帝慌乱间逃往南宁,群臣星散,四处逃命。而郭之奇不改初衷,坚持追随永历帝抗清,是坚持到最后为数不多的'反清复明'的忠贞大臣之一。
尤其永历五年(1651)七月永历帝特任郭之奇为太子少保、礼兵两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闽粤,兼制江浙等处,监催兵马,综理粮饷,赐上方宝剑,便宜行事,给予郭之奇很大的权力。郭之奇身负重任,呕心沥血,不畏艰险,决心为“反清复明”竭尽忠忱。及后他督师粤西雷州、廉州一带,并策动全潮反正,惜事泄兵败,遂率众奔走西南,追随永历帝于南宁,坚持抗清的斗争。


至永历五年(1651)十二月,清兵破南宁,其时张献忠的旧部孙可望率领的军队实力强横,他派兵迎永历帝至贵州安隆。孙可望排斥郭之奇等大臣,不得追随帝驾。因此,及后多年,郭之奇先后辗转于云南、广西至粤西和中越边境等地坚持抗清斗争,先后被永历帝委任为礼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具有宰相的职衔。所以清初有一本叫《残明宰辅年表》的文献,内中记载郭之奇被列为永历朝的宰相,可见其地位之高。而郭之奇对永历帝也可谓竭尽忠忱,对“反清复明”矢志不渝。尽管他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流徙于西南边境的荒乡僻壤和穷山恶水之间,多次面临死亡的威胁,经历了亲属沉船丧生的巨大悲痛,但他坚持民族精神,忠于明朝的志节始终不变,直至在安南被俘,被解往两广,他坚拒清廷的威胁利诱,坚拒门生故旧的百般劝降,忠贞不屈,最后在桂林壮烈牺牲。
郭之奇不仅是南明史上的忠贞烈士,还是成就卓著的文学家和经学家,其所著的《宛在堂集》可以为证。他还是一位大诗人,创作诗歌二千八百四十首,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很高。其中不少诗作,可谓是郭之奇坚持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心声,堪称南明史的史诗。当郭之奇于永历十五年八月四日被俘之后,他就抱定必死的决心,吟出“到头苦节今方尽,莫向秋风送泪痕”和“成仁取义忆前贤,异代同心几自鞭”的诗句,其为保存民族气节而慷慨赴死的义勇节烈,堪与文天祥的伟大民族精神同辉日月,永照青史。所以,郭之奇不仅是郭氏家族和揭阳家乡人民的骄傲,而且是永远值得国人学习的光辉典范和榜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