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妈妈专栏-语言学习模式分析(二)

 Luna711 2019-08-03

上次我们对语言习得模式做了基本介绍和定义。查看上一篇文章:

优妈妈专栏-语言学习模式分析(一)

今天我们将对语言习得模式的理论依据。

因为我相信家长们一定和我一样是一个知其然又想知其所以然的人。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公布一些调研来充分说明习得模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实际上,语言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难通过科学的验证法来明确检验的。原因是语言的掌握和习得很难有脑神经科学的支持,因为脑神经学科发展还刚起步。使用同一手法进行教学,不同的个体显现的效果有差距,无法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去得出明确的结论,该方法一定有效。例如,孩子们的回答有语法错误,老师应该纠正吗?纠正就有效果吗?从优妈妈的孩子们的语法学习情况看,也很难得出一定有效这个结论。而只能从统计学的角度去做一个统计,该方法对多数孩子们有效。另一个原因是,哪怕是观察孩子们语言能力的提升,或者说语言学习方法的有效性验证这一点,也是很难的,因为这个过程很难被观察到。

但是,这里要说明,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去探究这个问题,毋庸置疑一点,哪怕再外行的家长也已经质疑我们原来学校使用的这套背抄默的方法基本没用了。而语言习得的理论越来越深入人心,同步进行的脑神经科学研究也会从科学角度在未来给与这一结论以科学的理论支持。

所以,教师们应该与时俱进去学习这一全新的习得理论。我们先看看对于大脑的研究,到底我们的科学家走了多远。

1. 大脑是一个计算机,而且和你手边的普通计算机不一样, comprehensive input才对我们的大脑真正起作用。这一点是Dr. Krashen率先注意并提出的。他看到二外的学习者有些可以飞速地掌握语言,而有些则不可以,大家都在一定的语言重复度下进行,为何差别这么大?于是他得出:It had to be comprehensible, even if it was slightly above their productive level.也就是说,所有输入都是基于可以理解的,稍微比孩子们目前水平高一点就可以。这也是我们后续强调的分级阅读常常略高于你孩子目前现有水平的理论依据。如果你的孩子读一本书,满目生词,他能愉快地读下去吗?哪怕他能把单词都发音准确,不基于理解书的内容,大脑根本不会产生有效记忆。

2. 明示和暗示的教学到底哪个更合理?(Explicit or implicit teaching?) 我们之前说语言的技能更多存于潜意识中,所以基于理解故事内容以后不需要更多语法和词汇的提醒。这个方法对于启蒙的孩子非常有用,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6岁的孩子可以理解从句完全没有障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甚至可以说出从句来。也就是说从一个语言新手到具备L1 proficiency的水平,暗示的教学方法是更好的。那么L1上升到L2呢?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L1到L2的飞跃已经需要学术词汇了,而学术词汇是需要自我意识不断提醒自己的,例如,一般人被问到光合作用是什么?哪怕用母语也要愣一会儿才能回忆起来光合作用的定义,当你想使用一些非常明确的,精确的词汇去表达复杂的定义,微妙的内心情感时,这些词汇不是从你的潜意识中获取的,而更多是意识里刻意训练和培养的。就像作家的描述能力不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变得超越常人吗?所以,启蒙阶段更多用暗示教学,而在克服了启蒙以后的语言难关,我们对于语言的要求上升到各项专项技能培训,科学,社科,写作,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语言上具备以下能力:言之有物,精准表达,逻辑清晰,叙事合理。这就区别于你平时的日常交流了,或许也是各位父母更想要的,区别大学生和卖菜大妈的那点特质。

3. 语言更多是一种输出习惯。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这里强调更多的其实是早期的重复训练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的有效性。很多人喜欢把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字的重复这两个动作搞反了。也就是说,在孩子们没有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就让孩子重复朗读,其实这样操作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强调,语言一定要基于理解基础上,先理解内容,再理解使用场景,再模拟使用场景不断进行重复,这样做是 有价值的。就像,孩子饿了要吃饭,会说:我饿了!如果孩子对“我饿了”这句话本身的内涵不理解,不知道它的使用场合,就不可能和现实语境相关联,在饿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这句话。我们之所以强调重复的价值,其实并不在于重复真的有价值,而在于这些高频词汇,高频句子使用场合足够多,在这种情况下,不用强调重复,就可以做到高频词句的反复使用,作为教学者或者父母,有意地,故意地为孩子创造使用高频词句使用场景,往往比重复更有价值!

4. 语言的目标是为交流。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这句话的内涵其实是,当教师们在评估学习语言各项指标的权重的时候,例如,语法,词汇,句型句式复杂度等,最重要的权重应该放在对方表达的内容上。因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是为了沟通。这里专家们提到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深表认同:speaking was mostly limited to repeating the prescribed language.当你使用预设值的语言去表达的时候,实际上讲话是受限的。这一点,我拿一个很真实的例子来对大家阐述,我一直看美剧,最近看一部心理剧:in treatment。这部剧的男主说话是结结巴巴的,然后我先生有一天听到了很质疑地问我:怎么美国人说话也不流利,结结巴巴的?我回复:这才是真实自然的交流。当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又需要言之有物,你的大脑时刻都处于搜寻一个最精确的词汇来表达的过程中,这时候,你可能还没准备好就开始说了,这时候,结巴就产生了。。。而我可以这样说,看这部美剧的时候,我认为结巴的心理医生比说话极其流利的心理医生看起来更加自然,难道大家平时说话的时候需要打草稿来做些准备而不是直接说吗?如果你需要说大段的有逻辑的思考,结论,看看自己会不会结巴呢?以前也有家长来问我相同的问题,为毛我的孩子词汇量很大,看了很多书,极有欲望表达,却说出来是结结巴巴的,我思考了很久,终于找到了理论根据。自由的表达,追求自我思想的表达精确,等于你把自己的意识转换成文字告诉对方。而不是搜索到某本书里面的某种句型,某个老师告诉你的固有回答模式来表达,这是特别特别可笑的一件事,但是这么可笑的事情,学校里却天天上演。老师提问:How are you?孩子必然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这是你孩子的大脑意识吗?是你孩子不动脑子的条件反射吧。。。实际上,老外对于fine这个词汇是充满了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的,准确的说是:不好不坏!是一种没啥可说的状态!但是我们把它背诵成了标准答案。我可以愤恨地表达自己这一天不爽的情绪吗?我可以表达一下我鸡冻的心情吗?哎,语言学到这份上,真是一种悲哀了。。。看到这里,家长还觉得语言学习有什么比沟通和交流这个主要目标更加重要的目标吗?到底说什么重要还是怎么说重要?大家权衡一下哦!一定要先有说什么,再学习怎么说,而语言的习得模式也告诉你了,当你把注意力更多放在“说什么”上面,几乎自动就学会了“怎么说”!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1. 这也就是我们体制内和目前市面上众多补习机构所一直坚持的模式,以语言的语法作为切入点,任何的句子都是为了学会某种语法和句型结构,词汇的固定搭配。学生和老师不遗余力地制造大量的句子满足某种句型句式和语法。这种操作叫grammar drill。这样作的前提和假设其实是:学习了语法和固定词汇搭配之后,讲话的时候可以自动使用到它们。但是现实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学会了某些语法,而这些语法其实只是众多使用中的一小部分,而我们在长期训练语法的过程中,由于缺失阅读,没有有效语境的输入,词汇量是贫乏的。所以这样的教学最普遍的一个结果:说话死板(只会使用哪几种常用固定的搭配),词汇量极度缺乏,听力,理解力都差。换取的那一点语法成果不知道能被用来干什么,写个小短文?进行套路模式的沟通?例如,你在学校做什么?你有哪些爱好?这些浮于表面的交谈所使用到的语法让人觉得交流非常沉闷无聊,毫无内容。

对传统模式的改进

2. 方法二。其实方法1是19世纪语言学家探究和坚持的主要学习方法,发展到20世纪,有了改进。很多家长都发现了,课本上有了很多对话的模式。这样的模式比方法1的改进之处在于通过日常对话对于不同主题进行分类,把谈话的内容作为重点突出了。老师不再把重点放在语法的教学上,而是使用语言对话的有效来激发孩子对于语言的掌握。但是这个方法,效果不一而足,部分有天赋的,领悟力好的孩子成果显著,而另一部分(数量不少)则不明就里,因为对话的语境暗示不充分,会引发误解,老师不解释,误解永远存在。误解会导致语言的使用出现问题,用错词是常见的。这就回到了科学家经常问的那个问题:how do we know what we know?我们如何探知我们的认知是否准确的?缺乏Monitor的对话只对少数同学有效。

方法1和2的折中

3. 方法3是对方法1和方法2 的折衷。这个方法的发明人意识到,语言在早期一定需要基本句型句式的重复才能掌握。于是他们设计了一些简单对话:

例如训练There is 句型

Teacher: There’s a cup on the table.

Student: There’s a cup on the table.

Teacher: spoon

Student: There’s a spoon on the table.

......

这样类似于方法1的grammar drill,只不过融合了日常对话的某些场景。这些场景多少还是缺乏真实感的,但是对于初级语言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他们会在理解基本语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准确的输出,缺点还是和方法1类似,枯燥,无聊,没有乐趣。

真实语言环境教学

4. 不需要任何教科书的真实语言环境教学。Teaching unplugged. 这样的学习强调的是不需要任何教科书,讲究语言的积累应该从真实生活场景中习得。但是问题在于,操作性很差,不一样的老师对素材的追求有着自己不同的标准,而语言其实是体现价值观和思想倾向的,没有教材,就相当于把语言的教学完全放由教师自己照管,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严重局限于该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素材选取。所以这种方法目前使用的教师比较少,除非是个体化的教学,学生完全依赖老师的专业选择。对于机构和学校来说,基本是做不到的。

TPR模式

5. TPR模式,适用于young learner,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缩略语。这种方式方法强调使用动作和道具帮助孩子理解词汇内涵。对于感官认知能力处于告诉发展期的幼童来说,这是非常有效而且能提升孩子注意力的方式。但是到了高年级,这种方式的局限性立刻显现,因为不是所有词汇都可以使用动作,道具,图片来展现,词汇量到了高阶更多是抽象的描述词汇和专业术语,无法使用TPR进行展现。孩子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也会觉得这个方式很幼稚。

交流总的观察和静默

6. 交流中的观察和静默方式。Silent way。也就是老师让位于学生,老师的唯一职能就是启发孩子多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观察孩子是否准确发音和存在语法问题,进行记录。这种方法对于非常具有表达意愿的孩子有效,但是很多孩子在表达之前是需要鼓励和启发的,所以这种模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也是具有很大的风险的

PPP模式-优妈采用的方式

7. 最后才引出目前最主流的教学模式,也是我们优妈妈采用的主流学习模式,那就是PP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

Presentation就是老师使用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种手段和方法为学员做展示,帮助学员第一时间解决理解力上的困惑,也就是说语言的基础问题是来自于孩子们无法精确地理解文章或者老师的话。所以老师在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完全理解词汇,句子的内涵,老师使用的手段是通过构建场景,自己多次地反复地使用词汇(新句型)来让孩子充分感受语境,认知语境。

Practice阶段其实是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自己构建语境,通常是句子,使用词汇,来通过联系自我的生活经验自主组织语言,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存在很大的困难,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作用。

Production阶段也是有些学者称之为:immediate creativity阶段。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变得非常活跃,他们可以自由使用新掌握的词汇来组织语言进行准确表达。他们甚至可以构建故事,做一些实境演练。这个阶段未必能当堂完成,而更多是多次上课迭代的效果。例如,学生有可能学了某一个单词,当时无法进入production阶段,但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在某个free talk的场景,学生忽然学会了对该词汇的使用。Production阶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和我们大脑的习得滞后是有关系的,每个个体也不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