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幼儿学琴的两个弊病:过于依赖五线谱和急于学弹连奏、弹快速。

 枣庄手风琴老师 2019-08-03
     教钢琴年头长了,接触到不少四五岁、五六岁刚刚开始来学琴的孩子,也有不少学过一时间又转到我这里来学琴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听过一些音乐作品:儿童的、流行的、影视的等,但完全由钢琴演奏的曲子可能听得不多(所谓钢琴曲不一定很复杂很长篇,要有突出的旋律、丰富的和声、鲜明的形象,10小节、20几小节都可)。有的孩子自己已经能比较完整地唱一首歌,有的还不太会唱歌,总体看,大多数孩子还不知道“音乐”是怎么回事,因此学钢琴具有启蒙作用,就像在孩子心里播撒音乐的种子。而所谓学钢琴,其实是通过最初学习的弹奏和练习,为今后的弹奏技术打下基础。“播种子”、“打基础”不管对哪门学科、哪项技能应该说都是初学时期顶重要的事情,马虎不得,敷衍不得。对幼儿钢琴初学时期的教学,从“播种子”、“打基础”的角度及从我接触到的孩子情况看来,多少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为:过于依赖五线谱和急于学弹连奏、弹快速。在此想跟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同行们交流切磋。
   先要说明,本文中的幼儿指五六岁(也有三四岁的孩子)至小学一年级期间开始学钢琴的孩子,初学时期指零起点至业余考级一级这样的弹奏程度。这里不包括天才儿童和准备走职业演奏家道路孩子的教学与特殊训练。
    过于依赖五线谱的表现有:
    眼睛直愣愣地盯着五线谱,看到一个音符,手指弹一个音,曲子的熟练是靠多次的重复形成习惯性动作来完成;规范的五线谱上,音符时值与占有空间是成比例的。双手配合弹奏时,弹长音的手指停住不动,另一手的手指看到空当中的音符(经常是附点音符)赶紧弹一下,靠着眼睛的判断把两只手拼凑起来;
    五线谱上看到f 要弹得响一点,看到p要弹得轻一点。五线谱上有时什么也没有标,就相当于减轻了负担,不必去考虑什么声音的变化和乐句的起伏了;
    弹错了音认为只是没有仔细看谱子,一个劲儿到谱子上去找;明明听到了喜欢的曲子,自己也会唱了,因为没有五线谱,就不敢在钢琴上弹奏。没有了五线谱,乐曲的第一个音有也会找不到……
   以上情况看来,好像眼睛和手指很重要,而恰恰忽略了耳朵和全身心的感受。事实上,参与钢琴弹奏和音乐表演中最重要的角色无疑是耳朵和感受!其次才是手指和眼睛。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的艺术是能够感染人的。
   孩子学琴出现这样的状况,应该说是教钢琴的老师造成的。我们的教学太依赖五线谱了,好像音乐的来源只有五线谱。过于依赖五线谱的结果,就是把我们的孩子降格到了电脑软件之下。现今任何一款制谱软件都可以把五线谱丝毫不差、准确无误地变成相应的音响,比我们的孩子不知道要精确多少倍!然而学钢琴的孩子却耗费着成长中的宝贵时间,家长付出着精力与钱财,似乎共同在努力与制谱软件进行着毫无意义的比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音乐带来的快乐也下降到了最低点。学弹钢琴变成了负担,成了苦差事。
    愿意学钢琴的孩子大多是听到过钢琴声音或钢琴小曲的,“钢琴的声音多好听啊”,由此产生自己也要弹的最初冲动。有了冲动不能马上学着弹奏,却先要去学认五线谱。教钢琴的大人会说,不认五线谱怎能学钢琴!于是,高音谱号、低音谱号、第一线、第一间、拍号、小节线、全音符、四分音符……那么多陌生的东西,一股脑地塞给了孩子。钢琴的声音没有听到多少,却看到了如此多的横线竖线、“蛤蟆蝌蚪”。我认为,钢琴教学这样的第一步可以说已经颠倒了自然规律。我们观察小孩子学说话、学认字的过程:小生命呱呱坠地便一刻不停地听到周围人们的说话,好几个月后,慢慢开始自己发声,模仿着说出一个字、两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几年后再开始一边念一边学认字,呈现出从“听”到“说”再到“读”这样的规律性过程。孩子学说话,模仿成分多;学认字,大人教授的成分明显要多一些。总的看,这个过程很自然,与孩子在生理、心理、认知能力上的成长相互协调,而学音乐、学弹琴,为什么偏偏要颠倒过来呢?
     孩子学琴,打开钢琴琴盖,第一眼见到的是黑白相间、错落有致的琴键,我们就从“认键弹”开始,我教几个五六岁初学琴的孩子时,曾经试验过,例如:小曲目《走路》 。首先,老师左右手3指交替弹奏示范后,大部分孩子模仿着弹奏并不感到很困难(断奏弹法须提前练习好)。但是仔细分析,从听到、看到老师的弹奏到孩子自己弹奏,首先要听准有两个高低不同的音,很有力、很饱满;要感到速度快慢像走路那样,两拍子的,有四个循环;同时要看准老师弹了哪两个琴键,两只手用了哪个手指、又是怎样交替着弹的;断奏的动作又是怎样的,再把这些印象记忆下来,最后才自己动手弹。声音弹出来了,还要听是不是弹对了,看看是不是和老师动作一样……看似简单的模仿,实际包含了很复杂的感受和体验过程。然而,为什么孩子并不觉得很困难?也许模仿是人的天性,一种最初级的学习模式。也许由于五线谱没有参与这样的学习过程,孩子无需再分心去盯住高音谱号下加一线是哪个音,下方一间又是哪个音。
    接下来,老师引导孩子发现:在五黑七白琴键的一个八度内,有五组、三组、两组、两组这样的键盘,每组都可以弹《走路》。孩子开始有点不敢弹,在老师的鼓励下,胆子大起来,“一二、一二”弹下去了。孩子弹会后,老师帮他加上和弦,好像一个人走路变成了一队人整齐地走路,许多孩子都能感到声音有变化了,有的孩子显得很兴奋,会要求再来弹一遍。
    经过多首类似《走路》这样短小曲目(八小节以内)的练习,模仿、认键弹、再模仿、再认键弹,孩子对钢琴键盘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断奏弹法有了最初步的巩固,也开始知道弹琴必须要注意倾听,并在倾听中感受音乐。我想这个时候再开始学认五线谱,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因为符合了类似小孩子学说话、学认字的规律。同时,音响与键盘的关系建立在先(以上《走路》的弹奏已经接触到了全音音响关系的所有键盘形状),就不会过分依赖五线谱。今后,对带有创作意味的即兴弹奏可能也会有所帮助。
    急于学弹连奏、弹快速的表现有:弹连奏时,一个手指在弹,其他不弹的手指会翘起来,连续弹出的音与音之间有缝隙,听起来不像唱歌那样圆滑连贯;弹奏的手指第一关节出现凹状,有时不能及时离键,弹出的前后两个音会粘连在一起,听起来混浊不爽;手指的外形很好,各关节凸出呈拱形,弹奏时手指有抬起落下的动作,而手腕却纹丝不动,弹出的声音听起来很虚弱、不均匀、不清楚;快速弹奏时,心里着急,手指却动不快,即便努力着把弹奏速度提上去了,弹出的声音却不清楚、不均匀、不流畅,有时还会产生酸痛感,无法坚持较长片断的快速弹奏……
    幼儿初学时期“先学断奏、再学连奏”已经基本成为钢琴教师的共识。先要说明,本文称连奏之前的“断奏”,是指这样的弹奏过程:从基本手形开始,提腕,落下,手指在琴键上站稳并恢复基本手形,再提腕……动作一个一个独立完成,断奏弹出的声音饱满、明亮、圆润。所谓“连奏”,与断奏的区别在于手指之间有连续的独立动作,手指抬起、落下,手腕随之轻轻移动。连奏弹出的音与音之间既没有空隙也没有重叠,像唱歌一样圆滑连贯。所谓“快速”,幼儿初学时期的连奏一般达到每分钟60拍,每拍两个音左右的速度比较适合,能够达到连奏要求,也不至感觉特别吃力,比此速度快,当称为快速了。
    孩子学琴过程出现前面所说的状况,应该说是由于我们的教学太急于弹连奏、弹快速了,其结果便是声音虚弱、不清楚、不均匀、不流畅、不舒服,钢琴明亮通透的声音展现不出来,弹奏中力量顺畅、与琴键亲密接触的感觉丧失殆尽。孩子在这样不间断地、日复一日的练习中享受不到弹奏本身的快乐。
    观察小孩子学走路的过程:呱呱坠地的小生命,经过近一年的成长,两条小腿具备了足够的力量能够支撑住自己的身体了,站稳后才可能自己迈开双腿,一步一步走起来。如果双腿力量不够充分,走起路来难免歪七扭八、跌跌撞撞。如果走路还走不稳就要跑,那必定会摔跟头,弄不好还会受伤。学钢琴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孩子手指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在琴键上站稳的时候就急于要弹连奏(相当于走路)、弹快速(相当于跑步)呢?是教师家长太急于求成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都不管不顾了。
    孩子第一次把手放在钢琴上,一下子显出他们的双手多么弱小、多么稚嫩,怎样才能驾驭钢琴这个庞然大物啊!那么就从学弹断奏开始,让手指在琴键上站稳。先模仿“,大胆弹!大声弹!你的声音真好听!”孩子有了信心,力量顺畅了,站稳并不难做到。“手指要有力,手腕轻轻提!”孩子的手腕灵活了,稍稍提醒一下,孩子就能发现,弹出的声音更好听了,感觉也更舒服了。有时,老师也要帮帮忙,哪个手指翘起来,轻轻拍一拍,手指立刻垂下放松了。这种单纯的断奏练习(包括“认键弹”和“认谱弹” )一般要进行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孩子越小、练习的时间越长,教师和家长要有耐心。观察到孩子弹奏时用力自然,每个手指支撑力都得到增强,断奏动作掌握得比较牢固,就可以开始连奏的学习了。连奏也需要两音连、三音连、五音连,稳扎稳打地进行,同时仍然要坚持有断奏的练习。因为通过断奏练习获得的手指力量和出力方式是弹奏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弹连奏时手腕不可能放松,掌关节也不可能灵活……对琴键的掌控也无从谈起,这一点在幼儿初学时期的教学中怎样强调也不会过分。这一阶段的教学不必提出速度上的要求,孩子只要弹出声音明亮饱满、节拍节奏准确、形象鲜明完整的小曲就要大声说“你真棒!弹得真好!”让孩子明显享受到得心应手的感觉,同时也说明孩子对钢琴有了最初步的掌控能力。
    如果仅从手指对琴键的控制这一层面来说,钢琴弹奏动作实际是人体的一种精细运动机能。这种运动机能越强,弹奏乐曲得心应手的程度就越高,享受音乐的感觉当然也越充分。
    如果说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依赖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加深和扩展,那么双手运动机能的增强却必须从初学时期就给予正确的、科学的训练,因为这种运动机能会被记忆下来,无论正确与否,一旦巩固,很难改变。“钢琴的声音多好听啊!”钢琴教师真应该好好保护孩子们最初的冲动,帮助他们在成长中提高听和弹的能力。让孩子与我们共同享受钢琴音乐的美妙该有多好!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播撒种子、夯实基础的工作中,深入探究年龄特征在孩子生理、心理、认知能力上的共性,仔细了解每个孩子音乐素质、性格特点、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愿意与广大钢琴教师探讨切磋,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为祖国钢琴事业的蓬勃发展付出努力。

最佳古典音乐入门书

※文末免费加入古典音乐微信读书群:在这里了解最新音乐新书与经典好书,只要您拥有任何音乐图书,均可文末加入我们的古典音乐微信群,一起交流阅读心得!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用最专注的古典音乐社群,为大家打造音乐欣赏的一方净土。

01

※杨照《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音乐就在呼吸里,就在身体里,就在人生里,就在历史里。古典音乐从来不会拒人于门外。再复杂的音符形式,只要有一些背景的准备,只要对人的某些根本际遇有所共鸣,我们就能进入作品里。在这辑随笔集中,杨照不仅仅是去赏介那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要带领我们走进那个时代,走进音乐家的人生,知晓那些让音乐变得如此有魅力的秘密,从而能更好地感受乐曲中的动人之处。

02

※焦元溥《乐之本事:古典乐聆赏入门》:台湾著名古典乐评家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没有五线谱,没有专业术语,以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聆听经验讲述古典乐的聆听之道,音乐很难懂吗?不。人人都可欣赏古典乐吗?是的。本书涉及古典乐的定义和讨论、品味乐曲的态度与方法、录音与现场演出的差别、不可不知的音乐小常识、古典音乐简史,以及无比实用的音乐会注意事项、选座参考乃至聆赏进阶之道,另附作曲家年代表、焦元溥精选曲目及详细解说,库克音乐免费正版在线聆听。

03

※杨照《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杨照介绍了自己喜爱的100首西方古典乐曲,包括晶莹清响的钢琴独奏曲、深沉隽永的大提琴曲、层次丰盈的小提琴协奏曲等等,他通过长年积累的音乐深度,书写乐曲创作故事、时代背景和乐段精华,让人得以感受音声下的丰富与感动。作者自幼学习小提琴和乐理,又将各领域的知识带入音乐,结晶为一篇篇精简迷人的短文,通过独特的切入点,透过历史听音乐,字里行间闪耀着智慧光芒和独到的见解,足以燃起所有读者对每首乐曲无限的好奇和遐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