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云的收藏见解

 zdjphoto 2019-08-03

唐云视频

【编者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句诗看似写景却道出的是学习之法:要有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清流不断。在唐云的艺术世界里,广博的收藏便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之一。汲古润今,博观而约取,终成一代名家。剧迹珍玩过眼无数,唐云从不以主人自居,亦不自秘,而是乐于与知音共赏,惠及后学。如此风度,方为大家风范。

唐云的收藏见解

唐云爱收藏,但从不深秘。通俗些说,“货卖识主”,关键是能 “识”,要真正懂艺术,要“五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是先决条件。
唐云十分忌讳别人乱翻乱动他的心血收藏(老朋友相知有素,自然不会沾此恶习),为此,他还特地配备一方“夏楚”,以儆“外侵”。这件戒尺形状的厚木,敦实凝重,其力度估计当不下于“击蛇笏”,诚不可不慎也。

唐云先生在画室翻读书籍

唐云的藏品不仅肯让识者观赏,而且还肯借出临摹。已出版的不少画册,由唐云提供制版的殆难偻指,大概凡能泽及后学,唐云从来都不“独乐”的。比如,他有一部清人方环山的山水册页,林风眠就曾借临过其中的一开《秋山图》。

唐云认为,一个人有了一定的收藏。与之俱来,必然会结交不少的同好者,各出所藏,相互赏玩。朋友手里有他喜欢的书画,专程登门求观或借回漫临一过,同样乐在其中。不过这是“古欢”,此中人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已。
有人或问:“前人将收藏古字画标准归纳为真、精、新三条,我公看法如何?
唐云回答说:“真、精、新三条是收藏古字画的最高标准,也是最佳条件,然而不易得,退而求其次,那就是真中求佳。我的做法:真迹购藏,赝品不要;过于破旧,徒乱人意,虽真亦不要。

唐云先生创作照

又问:“对于旧卷轴,你可有重新装裱的习惯?

答曰:“重新装裱与否,首先要看卷轴本身有没有这个必要。有的烟熏尘积,有的蠹蚀霉烂,有的年久残脱,有的装潢甚劣,都可以成为古迹重装的缘由。其次,重装与否,还决定于有无相应的装裱高手,此一节则常为某些收藏家所忽略。正确的做法是:有高手能人则重金礼聘;若遇庸工愚匠,则切不可轻举妄动,更不能粗心大意!要知道中国书画的装裱,除了便于观赏,更重要的同时还着眼于延长古代书画的寿命。古书画年龄老了,上百岁的,几百岁的,甚至上千岁的都有。作为炎黄子孙,谁都应该想方设法,使其延年益寿,代代相传。记得《装潢志》作者明人周嘉胄早就说过:‘书画之命,我之命也。,他能把古代文化真品看重得像自己的性命一样,这是了不起的。所以,对待能够延长古书画寿命的装裱高手焉能怠慢?说出来不怕见笑,与我交往的那些装裱高手向我索画,我事情再忙,说什么也乐意抽空画给他们。其实,优遇良工,其目的无非也正是为了延长古书画的寿命。

唐云先生作画歇息期间阅读书籍

唐云对古书画的保藏,是花了一番心血的。历年来他所购人的古书画,不少都经过重新装裱。不但如此,他还根据古书画的原件尺寸,要家人缝制锦囊缎套,外加对襟纽扣;或请能工巧匠,配以木匣,缎口衬里,然后一一亲笔题签,日久成为惯例。唐云总认为:“对这些文化宝物,不能任其散失,更不能在自己手里被无端糟蹋,这是罪孽。
对过眼的古字画,唐云曾有《读画札记》,摘要性地分别缕述其原件尺寸、题跋、印记收藏与流传等项,偶尔也分析性地写上些个人心得。这样的手稿积有数厚册,仅待最后删定。十年动乱,文物之被摧毁,空前惨酷,上海的书画界,唐云首当其冲,自亦无法幸免。大石斋迭经抄掠,凶锋所及,这些手稿,荡然无存,至今下落不明;其仅存的一小部分,则由友人装成一部册页,交由荣宝斋加以印制,式系淡蓝色直行笺,每面八行,单鱼尾,扉页钤有“唐华盒”、“大石”两印。由于唐云的交游广,见闻博,考证详审,结构严谨,是一部极有资料价值的读画笔记。
对鉴别古书画的眼力,唐云自定为“不高也不低”。他屡次谈到传世的古书画渊源复杂,而某些作品,岁月既久,真赝难判,向来见仁见智,英雄所见不同,不易定于一尊而万喙俱息。但鉴别真赝,也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事,最根本的一条,端赖“熟悉”,一切犹如每个人对自己所熟悉的朋友,即使他在隔壁房间谈话,一听话音,你就能辨认出是“何许人也”,是同一道理。当然,古书画不能言,一直为某些人引为憾事。否则,来上个自报家门:“我是宋画”,“我是明画”,“我是真迹”,“我是仿品”,那就省事多了。但是,也还有《庄子·大宗师》:“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难保不被“掷而去之”的。

唐云先生个人照

唐云玩了一辈子字画、曼生壶及古董,最后总结出三个字:眼、闲、钱。

玩字画古董,首先要眼力好,还要懂和看得准。要眼力好,就要多玩,有比较才有鉴别。唐云早年曾在南京看到两张石涛的扇面,其中一张是《春海棠》,背面还有石涛的字。那时他正在吃酒的兴头上,醉眼蒙咙,就掏三十元钱把它买了下来。翌日忆及此事,取出仔细一看,假的。虽假,还可以玩玩,那字嘛,可假得没有水平了。他就把字揭去,而把画转送了钱瘦铁。
“老药,你怎么搞起假货来了?”钱瘦铁不无惊讶。
“走路也有摔跤的时候。”唐云悠然地说。
鸡虫得失,不入于心,这就是唐云的性格。
至于那个“闲”字,更容易理解了。任何一个人如果一天到晚为稻粱之谋,疲于奔命,心如悬旌,哪还有什么访古玩古的闲情逸致?但唐云具备这个条件。

唐云先生个人照

唐云经常谈道:“一个人不嫖,不赌,不投机,心就能闲起来。”唐云曾这样劝他的一位朋友说:“要多享些清福,少享些艳福。”唐云那时刚买一尊六朝佛像,每当外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帽子往佛头上一戴,然后坐下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悠然享那旁人无法享的清福。

朱公曰:“象者理之所假,执象则迷理”,“反迷归报,归报得本”。惠能亦曰:“无情无佛种,欲求见佛,但识众生,正为众生有情,乃知佛亦有情,情字乃成了佛法种子。…‘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唐云不谈佛,但八大的“日余所旧宠”,八十年来,深爱其言,是孟子不言易而善用易,正不须别修枯木倚寒嵒,三冬无暖气,终为婆子逐出烧木禅。
“天下的东西买不尽,出重金就能买到,没有钱就向朋友借,买茶壶,买书画都是这样。”唐云用这句话说明自己的收藏原则。正因为不吝千金一掷,当时的古董商人好东西一到手,照例先要送到大石斋来善价而沽,而精品神品亦以是归之。
“我也没有钱,想买东西就画画。”唐云说。

唐云先生创作照

尽管如此,唐云累于时局的动荡不安,他的画也有卖不出去的窘境,钱源就断了。唐云至今记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友人钱瘦铁曾给他送来东坡先生的《寒食帖》真迹,卖主索价八万元,他就没法购藏,终为张大千所得。唐云说:“我的头寸比张大千要小些,当时的朋友也不如张大千的朋友多。”是的,只要国宝不流出国外,楚弓楚得,又有什么大关系呢?

无论买什么东西,唐云总是以力所能及为原则。他有一个极浅显的比喻:“平时能背一百斤,一百二十斤还可以撑一撑,要叫我背一百五十斤,那就背不动了。”戒之在“贪”,故无不鞭其后之累。
“我买东西,有时聪明,有时是笨的。”唐云说。这样说,是因为他的藏品不少都是买来玩的,有些则仅出于借鉴,并无多大的保存价值。出入之间,自然免不了做了“蚀本生意”。
在那世风日下、人欲横流的日子里,唐云的画卖出甚少,生活日蹙。经友人吴待秋的介绍,他不得不去为一位大亨的夫人代笔,每次只有五元钱;然后,又给俞亚声的同学金屺静代笔,所幸金氏社会交往广泛,路路皆通,故唐云开门七件事,尚得于艰难竭蹶之中,聊存卒岁之想。嗣后,百业萧条,人心惶惶,书画雅事愈复为生在动乱之世的人所不遑顾及,此时的唐云竟连“强将笑语供主人”都难乎为继了。“悲见生涯百忧集”,怎么办呢?唯一只有把自己呕心沥血收藏的画件去换柴米油盐……那时画家们的生活都在凄风苦雨之中,女画家周炼霞粮尽釜空之余,曾有诗记其事。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唐云至今感慨万端地说。从吾所好'但决不玩物丧志;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收藏什么,都应该终极目的是为了“积技”,而不是为了“积财”。这是唐云一生收藏生涯中的悟道之言。

   唐云先生鉴赏曼生笠荫壶

【唐云简介】唐云:1910年生,浙江杭州人。海派书画名家、鉴定家、收藏家。别号药翁、老药、大石、大石翁等。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博物馆鉴定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代院长、名誉院长等。

【作者简介】郑重,字若清,号大泽乡人,斋名百里溪,安徽宿县人,出生于1935年。报人,作家,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文汇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在《文汇报》工作近4 0年。工作之外,郑重与上海一批知名画家有深交,如谢稚柳、唐云、林风眠等,掌握了很多这些画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著有《谢稚柳传》、《林风眠传》、《唐云传》等。

唐云艺术馆八壶精舍宣传片


《曼生遗韵》编著者邀请两岸三地八位学者,从文人生活、紫砂艺术、书画篆刻等角度撰文,深度剖析曼生壶的文化意义,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  

扫码购书

《曼生遗韵》


《曼生遗韵》八位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