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生三鼎甲——张二奎

 cxag 2019-08-03

聊京剧

◆ ◆ ◆ ◆

京剧三鼎甲——张二奎

刘新阳

◆ ◆ ◆ ◆



      张二奎(1814—1864),原名张士元,字子英,成名后寓所名为“忠恕堂”。一般认为他是直隶衡水人(今河北省衡水市)。

      张二奎幼年随先辈经商入京,曾入私塾读书。二十多岁时,张二奎进入工部都水做经承,因酷爱京剧且嗓音洪亮,经常以票友的身份到和春班义务演唱,后因触犯朝廷“凡在朝任职者,不得粉墨演剧”的规定而被革职。二十四岁时,他因生计而“下海”演出,方取艺名张二奎,从此成为职业京剧演员。

      张二奎体貌轩昂、仪表英伟,更有一副“字字坚实,颠扑不破”的好嗓子,所以,在他“下海”后先搭和春班,一登台演出便备受观众瞩目,从此声名大噪。此后,张二奎又搭四喜班,不久成为了班里的首席老生演员和领班人。咸丰初年,张二奎离开四喜班,与大奎官(刘万义)共同组建双奎班。张二奎的横空出世,使得他在北京剧坛的声誉一度超过余三胜和程长庚,所以,他在程长庚之前就曾被推选为“精忠庙”会首,由此可见,张二奎在当时北京戏曲界的影响。

京剧小百科

票友: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为清廷宣传,赴各地演唱子弟书却不取报酬。后来票友一词逐渐演变为喜爱演唱、演戏却不以专业演戏为业的爱好者。但也有人认为,只有参加票房活动的爱好者才能称为票友。

京剧小百科

票房:指戏曲、曲艺爱好者经常聚会、清唱、演戏的组织和场所。

京剧小百科

下海:戏曲界把非职业演员(或票友)转为职业演员称为“下海”。

       相传,张二奎扮相雍容华贵、端庄豪气,这使他擅长扮演帝王贵胄一类的老生角色。所以,他素以演老生王帽戏而驰名剧坛,尤为难得的是,票友出身的他,还兼演短打武生戏。他在演唱、念白的声腔字音上,充分吸收了北京的语音特点,多用北京字音(内行称之为“怯音”),一改徽调、昆曲、汉调等地域性语音,迎合了北方(特别是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给人以吐字清晰,行腔朴素自然、朴实无华的感受,因此,赢得了大量年轻观众的追捧,这也是当时盛传“年少争传张二奎”的重要原因。张二奎还创造了重气喷字的唱法,这也是梆子腔的演唱特点,如《打金枝》中唱到“把王催”就属这类唱法,听来干净利落,给人以痛快淋漓的艺术感受。时人咏谓:“四喜一句‘把王催’,三庆长庚也皱眉。怜他春台余三胜,《捉放》完时饶《碰碑》。”一作:“四喜来个张二奎,三庆长庚皱皱眉。和春段二不上座,急得三胜唱两回。”由此,可知张二奎当时受戏曲观众欢迎的程度。

       张二奎的常演剧目有《金水桥》、《打金枝》、《取成都》、《取荥阳》、《大登殿》、《回龙阁》、《桑园会》、《四郎探母》、《牧羊卷》、《捉放曹》、《五雷阵》、《恶虎村》等。因他开创的老生流派在字音上大量吸收京音,故而,由他创立的老生流派被称为“京派”或“奎派”。张二奎的弟子传人有同治年间著名武生俞菊笙、杨月楼,俞、杨二人曾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此外,在唱法上私淑“奎派”者还有许荫棠、韦九峰、周春奎、刘景然等。原来,戏曲界一直认为张二奎卒于咸丰十年(1860年),近年,经学者王政尧教授考证得出张二奎是在同治三年(1864年)才故去的。

 

       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分别根据各自不同的艺术经历与演唱特长,在京剧形成初期形成了京剧中徽、汉、京三个具有不同地域风格的艺术流派,因此,他们创立的流派既被称为徽派、汉派和京派,又被称为“程派”、“余派”和“奎派”,这三位艺术家在改革徽戏、汉调,融合昆曲、梆子,最终促成京剧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在京剧形成初期,北京戏曲舞台上出色的京剧演员并不止这三位,还有卢胜奎、王九龄、薛印轩等知名老生演员,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同样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