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嘉 这次来无锡算是住得最久的一次,6天5晚,走了不少地方,对无锡的了解又多了一些皮毛。也许是跟团游或自主游的区别,也许是所谓'眼缘',被导游带着游的'无锡必看三景点'的三国城水浒城、鼋头渚、灵山大佛,虽非匆匆而过,却没能留下特别印象,倒是自行游玩的南长街和惠山古镇,的确让人留连忘返。只能感叹,文化如美酒愈陈愈醇厚。 南长街牌坊及古运河 水润无锡,文脉江南。相较于苏杭扬的妩媚,无锡的水在灵动之处多了几分野趣与耿直,当然这与我家乡洞庭湖的雄阔和江河山川的跌宕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即便太湖虽算广阔,比洞庭湖仍少了些许粗犷雄浑。 无锡穿城宛转的古运河及无数水巷、小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水弄堂'一词名符其实。尤其是南长街和南下塘,南北货栈、酒肆小店林立,游人穿梭如织。傍晚,华灯初上,晚风微熏,或乘游船迹水,或佇小桥观景,或置身如蚁人流浮浮沉沉,那种入世的感觉非常实在。而白天更早时分,趁游人不太多,行走青石小巷,穿过小桥流水,不由忆起青年时最喜读的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还有浪子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我从江南走过,…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道不尽的江南风流,仿佛一下子都出现在你眼前。 惠山古镇的古街和水巷 无锡市西的惠山古镇,据说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这里的惠山古寺、天下第二泉等景致,想必是值得一游的,但我们没时间去,仅古祠建筑群就流连了一上午,还只是走马观花。古镇始建于唐而兴盛于清,其古祠建筑群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令人叹为观止。 据称已发现的11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有宰相祠、尚书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抚祠、忠节祠、贞节祠。我们只是随兴走了几处古祠,如唐相陆贽祠、宋相范仲淹祠、范祠后街的(虞)薇山书院、张(巡)中丞庙、周敦颐先生祠等。这些历史人物有些我们耳熟能详,但更多的却湮没在我们记忆之外。如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张巡,睢阳之战之惨烈之意义重大,被誉为'守一城,捍天下“,以孤寡疲弱之师,有效阻止了强大的叛军南下江淮,奠定了郭子仪、李光弼的最后胜利。宋元之交的虞薇山,拒受元官元禄,却愿为县学教授以薪火相传中华文化,虽不见经传却被历朝地方官所推崇,称其'宋季完人'。这些历史名人的才学、气节和家传家训令人感佩,儒家文化精髓的仁义礼智信更是充斥各个家祠。 游览其间,对许多文史小知识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如“门槛',古代官大官小看门槛就知,官越大门槛也越高,宰相家门槛要迈过去如同跨栏。据说门槛在风水上能阻止不吉不利进入家中,也防止家中气运外泄;民俗中则说门槛如主人两肩,不能踩踏。呵呵,宰相家的风水自然是极好的,宰相家门槛更不能踩。 古镇如同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处露天博物馆,背倚的惠山并不高大巍峨,但此处古往先贤的文化遗存却峰峦迭嶂,有如高山大川,令人仰止。因为大运河的润泽,古镇的工商文化同样渊远,现存有诸多行业会所遗址,如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石作公所等等,可惜这些我们都来不及细看。 惠山古镇的范仲淹祠、张巡庙、周敦颐祠 从曲折古巷中走出,来到贯通古镇腹地的惠山浜,古街、大树、水巷、小桥,以及树荫下三五成群品茶谈天的小镇居民,各种悠然自得蓦然出现在眼前,时空仿佛瞬间被疑固,一幅江南生活图给你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惠山古镇慢生活的印象,最初产生于当我们清晨跨入老街时,映入眼帘的除了古旧的街坊,还有…满街银发!仿佛无锡的中老年都在这里集结。伴着银发们走入惠山公园,看到的是更多的银发。人们或漫步林荫小道,或围坐映山湖畔,或谈天说地,或独坐发呆,各种轻松写意布满了公园。相较于年青人喜欢城市的喧嚣,银发们更喜欢古镇的清幽,为国为家操劳了一辈子的他们,终于可以在这里享受身心的安宁。惠山古镇的免费开放是无锡市政府的一大功德,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传承的力量,也让人们从浮躁中超脱获得一种心底的宁静。 走出惠山古镇,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何那些并非原籍无锡的历史名人的家祠坐落惠山,且能形成聚落? 无论怎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厚的历史文化蚀刻了无锡的城市性格,崇尚英雄气概,追求美好生活,应该溶入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无锡人骨子里。在这里你感觉不到大城市常见的那种排外,精明、友好、向上、开放,这座城市愿意你去亲近她。 无锡,也许称不上'最江南',而相对于无锡深厚醇美的历史文化,我们也不过是匆匆过客。客过无锡,我们也许能从另一个方向去解读六十四年前郑愁予挥就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惠山浜小桥流水和惠山映山湖 (2018.7.28 完稿于益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