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绘出青山绿水“底色”!

 奔跑在成长路上 2019-08-03

 核心提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垃圾处理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环境的优劣。近些年,我区聚焦村民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环境卫生难题,持续打响农村垃圾治理“攻坚战”,改变村居环境,增强农民幸福感。

  强化治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绿色是泾源县的底色,也是该县持之以恒守护的颜色。

  “改善农村环境,就是要改变垃圾乱扔、污水随意泼洒等旧习惯,解决卫生脏乱差、沟渠水质下降、庄稼减产隐患等问题。”泾源县泾河源镇副镇长赫继明说,围绕村容整洁、道路畅通、沟渠干净等目标,杜绝乱堆乱放,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村民清洁文明意识得到提高。

  在泾河源镇中心街区,记者看到,每隔50米左右就有一个垃圾箱,周边商户和农户都已养成垃圾入箱的习惯,整条街区干净整洁。这一切得益于泾源县试点“网格化分区、社会化运营”的垃圾清运新模式。

  近年来,我区实施以“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或处理)、县处理”为主体模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式,但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收集转运设施运行不正常等问题。为此,我区制定了《关于构建以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为导向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决定建立“两次六分、四级联动”新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目前,该指导意见已经下发到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再次征求意见,将于近期正式下发执行。

  吴忠市利通区乡村垃圾分类回收箱。 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摄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新的治理模式,我区将组织22个县(市、区)修订完善县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严把技术审查关口,科学规划布局城乡和区域垃圾填埋场及各类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利用设施,科学测算配备垃圾清扫、保洁、转运、处理设备和人员队伍,确保垃圾治理模式体系合理、设施设备配备科学、处理技术工艺成熟可靠。同时,制定2019年、2020年和“十四五”垃圾治理设施设备配建计划,引导各地加快完善垃圾治理体系。

  常态治理 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吴忠市利通区农户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奶牛养殖造成农村水污染。

  如何处理大量的牛粪?利通区引进企业发展有机肥,从而实现“变废为宝”。“我们今年计划生产5万吨有机肥,按1吨120元向农户收购牛粪,到现在已收购牛粪12.5万吨。前不久接到来自青海的订单,订购1.5万吨有机肥,目前已全部供货。”宁夏丰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俊海说。目前,像丰享这样的公司,五里坡养殖区有3家,在建的有2家,还有一座大型沼气站,今年计划再引进3家有机肥厂。利通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9%。

  今年以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联合出台《宁夏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从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解决养殖业污染、防控种植业污染、提升农业农村环境监管能力等五方面,补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短板。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与农业农村厅等牵头部门密切配合,落实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各市、县(区)打好“五清”攻坚战,绘出乡村“青山绿水”底色。

  创新机制 多方破解垃圾顽疾

  走进泾源县兴盛乡新旗村,红瓦白墙,村道蜿蜒直入白云深处。擦拭干净的绿色垃圾箱立于路边,穿着黄色环卫服装的保洁员仔细打扫杂物。

  “过去的农村,出门一身土,垃圾铺满地,环境实在差。如今,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脏水流进下水道,垃圾有专人清运,周围干净整洁,村容村貌真是大变样。”新旗村村民马四虎感慨道。

  在推进垃圾专业化治理市场化运营过程中,我区指导各市县探索市场化农村环境保洁机制,利通区、贺兰县、盐池县等11个县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环卫保洁和生活垃圾治理外包给康洁、北控等专业化保洁服务公司,有效推动垃圾专业化治理、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

  同时,我区以5个试点县(区)、31个试点乡镇、67个试点村为重点,先易后难、推进可回收垃圾、有机垃圾等源头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目前,永宁县45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泾源县建立生活垃圾资源化积分兑换机制,村民可拿积分卡,在98家爱心超市兑换商品。

  吴忠市利通区乡村环境卫生笑脸积分公示牌。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摄

  “废纸屑、瓜果皮,随手乱丢可不要。垃圾桶,对你笑,赶快让它吃个饱……”如今,走进各地的村头院落,村民房前屋后堆放的柴草杂物没有了,道路两旁垃圾桶随处可见,家家户户自觉把生活垃圾倒入垃圾桶里……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   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摄

  垃圾不落地 美丽乡村“颜值”加分

  7月23日,走入隆德县联财镇联合村,井然有序的街道,地面上没有积存垃圾,呈现出一幅“绿、美、洁、安”的画面。

  多年前,联合村曾是有名的“三土”“三乱”村,即“土坯房、土院墙、土路”随处可见,“乱堆、乱放、乱倒”现象严重。据联合村村干部陈福学介绍,为有效整治村民随地丢弃垃圾的陋习,该村购置了多个垃圾桶,遍布在村民家门口、主要路口等地。同时,将全村分为18个片区,雇佣16名保洁员,每天早上和下午打扫2次卫生。

  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我区多措并举,集中力量推进环境卫生整治,掀起社会各界参与的“村清户洁”整治活动。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主体模式,全面清理村内巷道、房前屋后、沿村公路等处和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便民超市、学校等公共场所积存的柴草杂物、散落垃圾、塑料袋等,完善垃圾收储设施,密闭收集、定期清运,建立网格化管理等长效管护机制。

  居住环境变美了,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卫生意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手扔”变少了,“垃圾进桶”成为习惯,村民们开始自觉参与到环境整治维护中。吴忠市利通区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在金积镇、金银滩镇、高闸镇3个镇区沿街安装垃圾分类收集箱,并推行垃圾分类的袋装化收集;鼓励引导保洁员在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的过程中实行垃圾分类捡拾工作;在农村垃圾收集站设置垃圾分类点,由管理人员对每天倾倒的垃圾进行最后的分类捡拾。

  随着我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生活垃圾不再“乱跑”,垃圾不落地正在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农村“颜值”也变得越来越高。(宁夏日报记者 杨超)

  废料变肥料 牛粪实现华丽转身

  “既能处理牛粪,还能挣钱,这是多好的事儿啊!”7月23日,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村民张振社说。张振社家养了10头牛,以往牛粪处理是个令人发愁的事。一部分直接倒在自家地里,剩下的牛粪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拉着牛粪挨家挨户问,看谁家有需要,就免费送给别人。”张振社说。

  今年,张振社听说乡上有企业可以生产有机肥,把牛粪送到那里还可以挣钱,可把他高兴坏了。“农户把牛粪拉到企业,企业按立方米给算钱,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农户收入,又解决了粪污乱堆乱放问题,真是一举多得。”李士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说。

  隆德县本着“让利农户、清洁环境”和“农户愿意交售、收运人员愿意收运、企业愿意收购”的原则,确定农户每立方米畜禽粪污交售价格为80元。尊重养殖户意愿,对愿意现金收购的,由企业出资收购养殖户家的畜禽粪污;对愿意兑换有机肥的,企业建立“有机肥银行”,用有机肥以市场价格等价兑换农户家的畜禽粪污。

  泾源县为高效解决牛粪带来的污染问题,2019年实施了肉牛养殖生物发酵床工程。“在牛粪里面放上稻壳、锯末等,慢慢发酵,等半年左右就发酵成有机肥的原材料,再送到有机肥厂,大概1吨能卖700元。”泾源县泾河源镇兰大庄村村民刘良说。

  刘良告诉记者,今年家里的田全部流转了,牛粪没办法还田,正好赶上好机会,做生物垫床处理以增加收入。“还特别省工,以前牛圈得每天打扫,现在三四天翻一下垫料就可以。以前到了夏天,牛圈臭得人都进不来,现在没什么味道。”刘良说。

  “12.5万吨牛粪可以生产5万吨有机肥,废料可以变肥料。国家提倡使用有机肥,市场前景很好。”宁夏丰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俊海说。据马俊海介绍,有机肥可以有效改良土壤,而且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元素,为农作物提供肥料营养,促进作物的生长和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吴忠市利通区五里坡生态养殖区内有30多家牛场,每年产生三四百万吨牛粪,除了养殖区内3家有机肥厂、1家沼气站、2家在建的有机肥厂可以消耗掉一部分粪污之外,养殖场自身也有处理“妙招”。“我们牧场的牛粪40%拿去跟农户换玉米、60%用作牛床垫料,每年的牛粪都能处理掉,不会出现囤积无处堆放的问题。”宁夏鼎乐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阳俊说。(宁夏日报记者 智慧)

  农膜变污染 多措共治“白色垃圾”

  “曾经田间地头、树上和庄稼上,到处挂着白色薄膜,刮风的时候不只是风沙吹脸,残膜也往脸上扑。”7月25日,同心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鄢尚礼对记者说。

  宁夏因干旱缺水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覆膜保墒栽培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着巨大作用,覆膜种植农作物比传统种植可以增产30%至40%,成为宁夏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主要技术和生产方式。但随着农膜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白色污染”的问题。

  鄢尚礼说,2013年,全区已经开始农用残膜整治、回收利用工作。同心县随后也出台了残膜污染处理方案,成立残膜回收站,多种举措治理残膜污染。但是,一些农民对残膜污染和回收利用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同心县加大宣传的同时,在2016年4月出台政策,提出覆膜采取“以旧换新”的方法。“拿2公斤残膜可以换1公斤新膜。实施半年时间,我们从各覆膜乡镇回收残膜面积7万亩,残膜回收率达86.08%。”鄢尚礼说。

  “隆德县非常重视农用残膜污染治理和回收再利用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隆德县水产能源工作站副站长车建海说,“我们按照‘利用机械(人工)保捡拾率,清理田间残膜;网点保回收率,方便农户交售;企业保加工率,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工作机制,推动残膜回收工作开展。”隆德县通过研究,总结形成了适合本地的“机械化地膜覆盖种植 机械化残膜回收作业 企业收购残膜 残膜制品生产和销售”机械化残膜治理技术模式,以及“废旧农膜破碎 清洗 烘干 热熔挤出 冷却 切粒 包装”废旧农膜颗粒生产工艺,有力推动了农用残膜治理和回收再利用。目前,隆德县拥有弹齿式、滚筒式两类残膜回收机械146台,一般情况下,残膜机械化回收作业2次,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2018年,全区完成春秋覆膜面积240万亩,完成残膜回收面积218万亩,回收残膜2.1万吨,残膜回收率达到91%。(宁夏日报记者  智慧)

  秸秆能成金 循环产业呈现双赢

  “过去秸秆白送也没有人要,每年处理秸秆让人特别头疼,趁夜深时偷着焚烧,污染环境不说,又面临处罚。现在荣华公司解决了我们的难题。”近日,同心县丁塘镇杨塘村村民马吉良说起自家的15亩玉米秸秆变成“金秆”,开心不已。

  作为我区秸秆利用项目区,2018年,同心县农作物种植面积156万亩,年产秸秆约55万吨。如何点“秆”成金?去年,同心县三聚环保万吨级秸秆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投产运营,通过与宁夏荣华牧业控股有限公司10万吨反刍饲料、伊杨万头安格斯肉牛养殖基地、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中国伊牧云·牧场等企业及项目的合作,使用秸秆颗粒饲料降低了养殖成本,对于提高牛羊肉肉质起到重要作用。

  “马吉良将所有玉米秸秆以每吨300元的价格出售给颗粒厂,直接收入2000多元。他还介绍亲戚朋友在秸秆厂打工,一个月最低收入3000元,解决秸秆处理问题的同时又增加了收入。自秸秆收集加工厂建成后,杨家塘村杨金生、马翠英等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被村委会推荐给秸秆加工厂打工,由过去农闲无事可做转为公司季节工人,每年从9月开始到春节前,单秸秆装卸一项,人均增收3000元。”宁夏荣华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坚介绍。

  目前,同心县已经形成了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循环农业,不仅实现了“源自农业,反哺农田”“变废为宝,生态环保”的综合循环利用,开启了“农作物秸秆—生物质炭基复合肥料还田”和“农作物秸秆—秸秆颗粒”饲料养殖的“生态种养”一体新模式,也延长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产业链,使秸秆综合利用与农民增收呈现双赢的局面。

  2018年,全区农作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14%。从2017年开始,自治区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纳入五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内容之中。从今年开始,建立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秸秆资源利用台账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企业与农民三方共赢的利益链接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多策并举的工作推进机制。(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来源:宁夏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