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家风故事之——大家闺秀

 自在ocsvd3j0on 2019-08-03

名门之后蔡文姬

文姬的父亲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人蔡邕。蔡邕既是文史学家,又是大书法家和音乐家,在文坛和艺术界都有重要的地位。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蔡文姬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她学问很好,能言善辩,又精通音律,可谓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一天夜里,蔡邕弹琴。弹着弹着,一根琴弦竟然绷断了,蔡邕正想发一番感慨,不料身后的女儿蔡文姬稚嫩地插了一句:“断的是第二根弦吧?”

蔡邕心里一惊,因为女儿说对了,断的正是第二根。“小丫头,你不过是碰巧猜对了罢了。”他口里敷衍道。说完,手指头一勒,又弄断了一根琴弦:“这根呢?”蔡文姬回答:“这次断的是第四根弦。”又是分毫不差。蔡邕这才相信女儿真有这本事。

等到蔡文姬长大一些后,就嫁给了河东的卫仲道。婚后不久,丈夫就死了。她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中。后来,她的父亲蔡邕因为得罪了司徒王允,被抓进了大牢,不久便在狱中死去。

丈夫死了,父亲也死了,蔡文姬顿时成为飘萍柳絮,无依无靠。在那个兵荒马乱的世道里,蔡文姬又遭遇了新的不幸——她被匈奴骑兵捕获了。后来,蔡文姬被送到匈奴的左贤王那里,成为左贤王众多妻子中的一个。

曹操是蔡邕的好朋友,他听说蔡文姬在匈奴当然很关心这件事。过了几年,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终于回到了中原。  

   有一次,曹操跟蔡文姬聊天,问道:“听说夫人家中以前有很多书籍,不知道您还记得多少呢?”

   蔡文姬叹息道:“我父亲当年留给我四千多卷书,可是经过战乱流离,已经全部失散了。现在我还能记忆和背诵的,只剩其中的四百多篇了。”

   曹操也是爱书如命的人,他一听这话非常高兴,立刻说:“四百多篇不少了!我派十个文书到夫人家去,请夫人口述,由他们记录,把这四百多篇文章誊写下来,怎么样?”

   蔡文姬道:“男女授受不亲啊,不用您派文书来。只要给我纸笔,让我自己来写就是。”

   于是,由曹操提供纸笔,蔡文姬完全凭借记忆,就把这四百多篇文章一一写了下来。

李清照的“盐絮家风”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讲述自己身世的时候曾经说过:“盐絮家风人所许。”那么,什么是“盐絮家风”呢?说起来,这跟另一位古代才女有关。东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叫谢安,他有个侄女叫谢道韫,才思敏捷。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谢安和家族里的年轻人一起赏雪,看到飘飞的雪花,谢安随口问道:“大家看,这些雪花像什么呢?”谢安的侄子谢朗脱口而出:“很像是在空中撒盐呢。”谢道韫笑着说:“更像是因风而起的柳絮呢。”谢安听了哈哈大笑,他觉得自己的这个侄女太有才了!

所以说,李清照说自己有“盐絮家风”,这表明她也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也有出众的文学才华。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古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李格非却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不但没有对李清照加以束缚,反而像东晋谢安一样,鼓励女儿写诗作赋。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在父亲的影响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般来说,古代的大家闺秀是很少有机会跟外人接触的,但是由于李格非的开明家风,让李清照得以跟不同风格的人进行交流,很大程度上帮助李清照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思想,丰富了阅历。李格非深受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赏识,跟苏轼以及苏轼的学生有广泛的联系。李清照虽然没有见过苏轼,也因为父亲的关系而深受苏轼的影响。久而久之,李清照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而且喜欢讨论文学作品的优劣。在李清照看来,一边喝着新沏的茶,一边妙语连珠地跟访客辩论,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

正是因为良好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使得李清照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千古传诵的佳作。

冰心童年

著名作家冰心出生在清朝末年,她的父亲谢葆璋,是一名海军军官。谢葆璋虽然是一名清政府的官员,却具有进步思想,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他跟自己的妻子不仅向往民主、自由、平等,而且付诸行动。那时候的女孩子都是从小接受严苛的“三从四德”的教化。冰心的父母却既没有给她裹脚,也没有要求她去学做女红;既没有限制她外出游玩,也没有阻止她与堂兄弟、表兄弟一起读书学习。在那个时代里,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呢!

随着年龄渐长,冰心的伯母和叔母提出应该为她扎耳朵眼儿戴耳环。冰心的母亲虽然嘴上答应了,却不愿去做,父亲则坚决反对。为了不伤害孩子伯母和叔母的好意,父亲找了一个巧妙的借口。他说:“你们看,这孩子左耳垂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母亲也在一旁连连点头。这么一来,伯母和叔母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冰心刚满11岁。父母亲谈论着武昌起义,关注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冰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时的人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持革命军队,冰心的母亲把自己的首饰换了钱捐献出来。在母亲的影响下,冰心也把自己攒下的十块压岁钱,全部捐了出来。

11岁以后,冰心回到福州老家,跟祖父生活在一起。她的祖父谢銮恩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房间里除了床和书桌外,就是满屋满架的书。祖父整日里看书、作诗、写字,冰心也就每天不断地看书。由于冰心从来不把书翻乱、弄脏,又从来不大声说活,拿出书后自己坐到一边用心地看,祖父也就任她翻、任她看。就这样,书成了她与祖父的情感纽带。

祖父以“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为一生的座右铭,冰心很好奇,这是什么意思呢?祖父对她解释说:有的东西,比如衣、食、住吧,虽然简陋素朴些,也应当知足;对于知识学问的追求和个人的修身养性,就应当常常知不足。而对于应当做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事,一定要勇往直前地去做;对于违背道义的事,则坚决不去做。冰心把祖父的这些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让冰心永远不能忘记的,还有一件事。有一天,她在书架上翻到一本套红的家谱,出于好奇,就仔细地看起来。祖父见到了,就把谢家贫寒的家世原原本本地讲给她听,然后,爱抚地对她说:“你是我们谢家第一个正式上学读书的女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地读啊!”

说这话时,祖父的表情十分庄重。冰心听来,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沉甸甸的。她明白,祖父对她的殷切期望,正是谢家祖祖辈辈人心底的一种愿望,对于冰心来说,永远是一种鼓励。

杨绛父女爱书成癖

2016年5月25日,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杨绛逝世,享年105岁。可是你知道吗?在杨绛年轻的时候,她的父亲还认为女孩子身体娇弱,学习不要太用功,要不然会短寿呢。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江苏最早从事反清革命运动的人物,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他表面上看起来很严肃,孩子们都怕他。但他却从不打骂孩子,如果有人不乖,他只会叫妻子过来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所以孩子们怕归怕,却都喜欢和父亲亲近。

当然,杨绛的父亲有时真的很严肃。杨绛16岁那年,正在读高中。那时北伐战争已经胜利,学生运动很多,常要游行开群众大会等。一次学生会要各校学生上街宣传——就是拿一条板凳,站上去向街上的行人演讲。杨绛也被推选去参加。但她却担心自己的个头小,一着急就涨红了脸。那时候,女学生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可以不用上台。许多旧家庭里的大小姐就这样推掉了。她于是周末回家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父亲却一口拒绝,说:“去不去你自己决定,不要拿爸爸当借口。”父亲的回答在杨绛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童年杨绛

对于杨绛的学业,父亲并不多加干涉,而是放手让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杨绛只要对什么书感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她的书桌上。但假如她长期放着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父亲把书收走了,这就等于是父亲无言的批评。

杨绛上大学分文理科的时候,因为各门功课都平均发展,所以为选专业一事颇费了一番心思。老师们推荐她报理科,她回家去问父亲拿主意:“我该学什么呢?”父亲说:“没有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于是,杨绛终于不顾老师们的挽留和劝导,选择了她喜欢的文科。父亲有一次问杨绛:“孩子,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杨绛觉得自己已经和父亲成为朋友了。

因为在美国留学时的女同学个个短寿,都是用功过度伤了身体,所以杨荫杭对于杨绛的学习,一直持宽容态度,让她自由成长。杨绛考试成绩很少得100分,也不用担心被父亲嘲笑。如果杨荫杭先生有在天之灵,看到自己的女儿活到105岁,他应该感到欣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