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柯:声名狼藉者的生活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19-08-03

在《双性人巴尔班》那里,福柯用了三重语言来写双性人巴尔班的生存和死亡:自传的(来自于巴尔班的日记);医学报告;新闻报道。在三重语言,也即三重视域内所展现出的巴尔班,正是福柯的一种策略——一种多重角度的重构所呈现出的冲突和矛盾。不过与此同时,福柯又采取了另一种相反的策略来写另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是福柯搜集了总医院和巴士底狱的档案所写的。在这本文集里,每个人(真实)生活被压缩成了极短,几乎就是聊聊几笔。他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展现那些声名狼藉者的生活。这是如何可能的?——乔沅迷人的混蛋存在吗?这一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描述真的有所指吗?实际上几乎是毋庸置疑的,迷人的混蛋确实存在,在我们的流行文化中,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典型。这一矛盾的短语,关键不在于迷人,而在于混蛋—-混蛋是定义的,而不是永恒的,甚至它还是个体的,而非社会的——人们所爱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这种游走于道德边缘的尝试和挑战,或者某种充满着轻松气氛的解构。在这部被福柯成为“黑暗传奇”的作品里,福柯更加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是生活理想,以至于德勒兹说作一名声名狼藉者是福柯的一个梦想。

对于为何要写这些声名狼藉者,福柯已经反复进行了说明,这正是他整个学术研究的重心,正是通过疯狂者,犯罪者,以及声名狼藉者,边缘人群的追踪和反思,他揭开了权力和生产的真面目。真正清晰的答案在显示出错的地方。这里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方式:为什么采取这种类似“新闻报道”的方式?

“新闻文本”特质当然是因为在这极短之中,事件的暴烈无法被词语所遮蔽。暴烈展现无遗,没有被叙述稀释,也无法回避。但是复杂的话语一样可以突出暴烈,他自身就经常用详细的描述来重现罪行和刑罚的残酷和暴烈,并且足够令人心惊。显然,福柯并没有详细说出这一方式另一个策略。因为极短,事件背后的真相成为谜。当这些奇怪的,疯狂的,不可理喻的声名狼藉者一个个在眼前闪过后,我们当然会震惊于它们的各种奇怪的,我们所不曾尝试,不敢尝试,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以及他们所遭受到的各种令我们恐惧的幸福、痛苦和歧视和折磨。但是我们依然会不由自主地去追问,为什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声名狼藉者?成为声名狼藉者的他们更加幸福或者痛苦吗?而这也许正是福柯真正的目的:暴烈的事件只不过是引子,它指向一个疑问。

《双性人巴尔班》和《声名狼藉者的生活》展现了福柯的一种完整的写作策略:通过多重视角的的个体化的重构;以及作为问题的群体的速写。前者在不同的视角种:在日记中,在新闻,在医学报道里,所呈现出的冲突和矛盾,提出了问题;而后者则是在种种怪诞的、超出我们想象的真实性中,以及他们的各具特色的复杂且压缩得最少的事件之中,一种无法调和的冲突(他们自身的以及他们整体与我们所熟悉的社会的冲突)提出了问题;而实际上这些疑问都指向了中心,也指向了福柯所真正关注的问题。因此,实际上德勒兹的推断其实是误解了福柯,因为福柯他并不是想成为一个声名狼藉者—-那更像是一个实践者,挑战者,甚至革命者;他渴望成为的是一个置身于外的旁观者:置身于平凡的人群与这些声名狼藉者之外观察、和书写他们,以及他们背后所操纵的力量,正如他所言:

也就是说这些原本应该籍籍无名的平凡终生,因何会成为声名狼藉者?他们被何种暴行、力量所驱使,被何种命运所刺激,又给他们的同时代人的带去了“怎样的震惊和令人震惊的辉煌”。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蕴含着某种能量的粒子”,为什么其“微不足道,难以觉察”,却又能量巨大?而我们,作为平凡者,有没有蕴含着这种能量的粒子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