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嘉淦当了一辈子清官,告老还乡时,为何拉了几骡车砖头回家?

 天亲馆 2019-08-03

孙嘉淦很是爱惜羽毛,于公如此,清正廉明,于私也如此,贪好声名,此举无非是给自己找点面子,不被老家士绅嘲笑,同时也算是给朝廷找点面子,还有可能是有意给皇帝看的,忒抠门,你家三代用了我30多年,明知道我是一大清官,也不给点赏赐,让你见识一下我拉砖头的风采,查了你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到时候还是要掏钱给我,这只是玩笑,不要当真。

孙嘉淦算得上是个直臣,只要他自己觉得对的,从来都是敢于直言,从来不顾及皇帝的颜面,对雍正,对乾隆都是如此。

“曰亲骨肉,曰停捐纳,曰罢西兵。”别的倒还好说,“亲骨肉”这条可是属于雍正帝的逆鳞,后来为此雍正帝连自己的儿子都下手整,何况当时基本上啥都不是的孙嘉淦呢,这个词无异于直接捅在胤禛的腰眼上。

雍正帝果然大怒,召翰林院掌院,责问他,孙嘉淦这么狂,为什么要如此纵容他?掌院则答,狂是够狂,但我非常佩服他的勇气。雍正帝想了想,估计也在权衡,刚即位不久,自己说的让大臣们提意见,人家提了意见你要是把人家给办了,一是暴露出心胸狭窄,二是今后无人再敢谏言,三是无异于出尔反尔,言而无信。所以很无奈的,以“不得不”的句式说,那我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胆量啊。

为了深入执行自己的纳谏行为,雍正帝把孙嘉淦当成了谏言标杆,看,这厮说话多难听,又捅腰眼又打脸的,但以我的修养,我根本不急,不但不急眼,我还很高兴嘞,还给他升官,你们这些大臣要以他为榜样,效法于他才好。

于是,孙嘉淦荣升国子监司业,总管七学,然后又再次提拔到祭酒,类似教育部长的职位,他的直言名声一时间传播开来。

乾隆帝即位,孙嘉淦又一封“三习一弊疏”:

“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

“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

“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

“ 喜小人而厌君子”

“不敢自是之心"(这方面乾隆帝显然没做到)

乾隆帝大加赞许,“迁刑部尚书,总理国子监事”,一般新君即位,为了显示自己的贤明,所以对这些说了跟没说一样的意见都会表现出从善如流的态度,所以孙嘉淦再次以直言得到了好处。

好处归好处,孙嘉淦不同于明廷的那些言官,他的从政水平高,并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人无完人,他也有过徇私枉法),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平反了很多冤狱,孙嘉淦所审理的冤案、大案要案很多,民间多有赞誉。允祐就是因为孙嘉淦而倒霉,被宗人府调查的。

雍正年间,禁止民间酿酒,主要是为了节省粮食,以备荒年。但在乾隆三年,已经官至直隶总督的孙嘉淦向领导提出解禁,他调研的也很清楚,白酒用的并不是我们日常所吃的粮食,而是筛除的糠谷,应该算是弃物,北方还是以高粱为主,高粱杆可以编成席子,混到墙泥中,其余的都可以卖给酿酒的商人,现在不让酿酒,也就没人收购这些,糟蹋了东西,减少了百姓收入,增加了百姓负担(生活中的用酒,卖粮食后高价买黑作坊的私酒)。

人都是趋利的,不允许酿酒,那酒就成为了暴力行业,有着几倍几十倍的利润,穷苦人为了活命很可能铤而走险去酿酒牟利,哪怕用命也要争取这份丰厚的利润,所以当时因酿酒被抓起来的人,全国估计有上万,酒并没有因为禁令而消失,只不过价格翻了几十倍而已,看过这些,乾隆解除禁令。

还有一点就是开篇提过的,为官清廉,没有贪污腐败问题,家无余财到不至于,但钱是没多少的,所以致仕后,一是想挣些面子衣锦回乡,至少不能太寒酸,二是为朝廷着想,身居高位几十年,穷光蛋一样的回乡,怕是世人议论朝廷苛待官员。

本来木箱就足够厚重,分量不轻,再加上砖石,搬运之下,在外人看来这些必定是现银无疑,那么多年身居高位肯定“存货”不少,于是孙嘉淦被其他官员弹劾-假装清廉,其实也是个贪官,乾隆派人去查,原来是些砖石,打脸倒谈不上,对乾隆和孙嘉淦都有好处,乾隆面对其他官员的弹劾,查验本属应当,顺应了谏臣的意思,给他们一个调查结果,总不能不管,而且也能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凡涉贪腐必查必办,二是也能还孙嘉淦一个清白,有人弹劾你,就让事实证明你的清白。

最后将砖石换成了金银?不大可信,十几箱金银那可不是小数,就算乾隆有心给,别的臣子退休咋办,都给是不行的,这种先例没法开,要赏赐,在批准退休的时候就给了。

后来假托孙嘉淦名义的奏疏稿在十七省广为传抄,连云贵的土司都在抄······此奏疏将乾隆的弊政和个人缺点全部抖落出来,不单如此,奏疏上连乾隆帝的批示都模仿了,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唯一不同的就是,文笔忒差,与孙嘉淦差距很大,乾隆本来命令秘密调查,但随着后来的调查范围越来越大,涉案人员越来越多,甚至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也有不少人传抄,长期调查之下,伪奏稿案成了举国皆知的大事件,越牵扯越多,最后乾隆帝看出来这案子怕是查不出结果了,而且牵连已经太广,根据以往的经验,必定会有冤狱,所以快刀斩乱麻,直接将最新抓获的两人直接定为祸首,杀掉了事。

爱惜羽毛的孙嘉淦最后因伪奏稿案惊惧而死,死前非常后悔,对家人说:

(雍正、乾隆看人都挺准)二帝经常劝诫我不要沽名钓誉,贪好声名,现在可倒好,伪奏稿偏偏假借我的名字,我受声名所累,副作用到现在也还没有消耗殆尽,这都是爱好虚名导致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