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4年,长沙水井达到3631口

 南郭老生 2019-08-03

如今,进入三伏天的中伏,长沙的盛夏愈加灼热。再回首民国时期的夏季,不禁让人思考,没有自来水前的长沙人如何用水?

1934年,长沙水井达到3631口 

       饮用水源在旧时长沙也有它独特的分布规律。因城市地理环境独特,没通自来水之前,临江而居的人们时常将湘江河水作为重要的汲水来源,远离湘江的人们则凿井,以井水作为饮用水。那时,省内靠河的城市,大多都以河水饮用为主。虽然河水在饮用水源里有着足够份量,但井水占据的主要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据衡阳市1973年考古发现,南朝至元明期间的水井近30口,城区司前街一带约1400平方米的狭长范围内,曾有土坑竖穴式水井23口。可见,以井水作为饮用水源自古就一直存在。

       但到民国时期,湖南省城镇居民仍以河水饮用为主。特别是不富裕家庭以河水作为饮用水源更为普遍。在旧时长沙留存的照片中,时常会看到有人挑着水桶去湘江边取水,他们穿梭在湘江边的各个码头,甚至铺满麻石的潮宗街曾经也是人们去湘江挑水的必经之道。但这时候,除了河水之外,饮用水井已经有公用和私用之分了。公用水井多在街头巷尾,通常井深5~15米,水井旁边钉有市政当局统一制定的标牌,并在井侧路灯的电杆上装有红灯,市民可自行取水。水井涌水量因地质情况和水源补给条件不同而差异较大。如果是水源丰沛的水井,可以直接用瓢舀取,一般的水井多用绳索或竹竿系上水桶提水,一些取水量较大的公井则使用桔槔、辘轳等简易装置提水。

       当时,不少条件好的城镇家庭已自凿水井,而这类称为私家水井的井则由当局在住户门口标一“井”字,往往用来应急,以备不时之需。那时候,长沙城区水井逐年增多。《湖南省志》记载:据湖南省警察局统计,1913年长沙城区有水井1847口,到1931年,增至2956口,3年后,水井达到3631口。按照当时长沙市区33.8万人口计算,平均每93人即有水井1口。其中,颇有名气的水井有白沙井、南沙井、路边井、彭家井、观音井、东茅巷井、雅礼校井、青石井、螃蟹井、留芳岭自流井等。不难想象,没通自来水前,长沙城内井水作为饮用水更为普遍,那时候,几乎每家都要在庭院或门前放着几口装水用的大水缸。

       尽管如此,饮用水供不应求的情况时常发生。为解决居民用水困难,长沙市政府在长沙城北留芳岭开凿一座井深300英尺的自流井,经上海工部局及长沙湘雅医院检验,水质良好,可供居民饮用。长沙市居民可以缴钱换筹,凭筹取水。此井是当时湖南省唯一用于城镇供水的机械抽水井,为长沙市自来水之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