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天末怀李白》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03

在杜甫20岁时,开始漫游,于天宝三载,在洛阳结交李白,与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亲如兄弟。李白在至德二载(757),由于受永王李璘事件而牵连罪受,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杜甫对李白遭遇非常同情,也十分怀念这位好友,于乾元二年(759)作《天末怀李白》。诗歌描述了李白遭受打击而流放,有设想李白当路经汨罗江的情景,并以此表现李白的冤屈及其人格美好,从而抒发了杜甫对李白真挚之情。全诗如下: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首联“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天末”即天边。“君子”这里指李白。首句“凉风起天末”,首先,诗人描写了抒情的环境。也就是说,这一句在诗歌中不但起兴,而且诗人借一“凉”字,表明了时间的变化,用“天末”表明空间的遥远,时空结合,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凉萧索的气氛,为整首诗歌“怀人”奠定了伤感的情调。接着,诗人一句“君子意如何”,这是诗人触景生情,因秋风起而想到在天际远游的朋友李白。然而,杜甫不直接表述自己对李白牵挂之情,而是用“君子意如何”这反问句委婉曲折予以表达,这好似在问李白,你遭贬远游,现在情况怎样了。可以说,这一个反问句,不但增强了诗人的情感,而且视角转入对方,加深了诗人所表现的关切之情。

颔联“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这一联主要是写诗人急于盼望李白的音讯。“鸿雁”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代称。这里代指给朋友李白的书信。“几时到”即什么时候到达。“江湖”这里指社会。“秋水多”如同《梦李白》中的“江湖多风波”。这里喻指社会中险恶的事多。这里承上联的“君子意如何”而来。意思是说,我给你的信什么时候才能收到,现在社会动荡,暗含着无尽的险恶。这里,诗人运用了借代修辞的手法,含蓄而形象地表明当时社会的动荡,到处充满着险恶。诗句中,“鸿雁”一词,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李白远游他乡的担忧,惆怅之感油然而生。

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里承上联写盼望友人音讯而转到对李白身世同情。“文章”指文学作品,也代指才华。“文章憎命达”即是说,富有文学才华的人与命运的通达是相悖的。也就是说,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坎坷。“魑魅”指山泽中的精怪。此指奸邪小人。“过”即指过错。这两句就是说,从古到今有才学的人,往往命运坎坷,而那些奸邪小人嫉妒有才华的文人,多喜欢他们多过错,想以此来陷害之,排挤之。“文章憎命达”一句表明了杜甫对友人李白才华的肯定,对李白身世不幸的同情。“魑魅喜人过”表明杜甫对友人李白遭小人陷害而被流放内心的愤愤不平。所以,这两句结合,在“憎”与“喜”中,从不同方面表明了那时文人根本无置身之地。从表达方式来说,这里诗人运用了议论,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社会现实。可以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发人深醒。         

尾联“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应共”即应该有相同的。“语”即诉说,倾诉。“汨罗”指汨罗江,屈原自沉处。“冤魂”自然就指屈原。因李白的被贬流放,由此而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应共冤魂语”也就是说,李白的遭遇和屈原的遭遇有某些相同的地方,既然这样,李白就会“投诗赠汨罗”,即会用诗歌的形式向屈原诉说自己的遭遇。这里,诗人杜甫用一个“赠”字,而这个字确实巧妙,就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诗人杜甫在诗歌结尾,把友人李白与屈原相提并论,这不但增强诗歌的文化厚重感,肯定了李白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而且使所抒发的情感更为深沉。

总之,这首因秋风起兴,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从而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友人李白的怀念之情。恰如仇兆鳌所说:“说到流离生死,千古关情,真堪声泪交下,此怀人之最惨怛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