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岳家军悍将---杨再兴

 公元2012 2019-08-03

杨再兴(?—1140),新宁崀山人 ,南宋抗金名将。原是曹成部将,后降于岳飞,成为岳飞部将,跟随岳飞抗击金军,曾试图单枪匹马冲阵擒获金兀术,失败后仍能单骑而还。绍兴十年(1140年),杨再兴与金人在小商桥相遇,杨再兴寡不敌众,中箭无数,奋战而亡。

杨再兴死于宋绍兴十年七月十三日。死在岳飞第四次北伐的途中,是为了保护岳飞岳元帅力尽殉国的,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下这位抗金英雄的最后时刻。

当时北伐形式一片大好,岳飞驻扎在郾城,张宪收复了颍昌, 牛皋、徐庆随后和张宪会师,继而收复了陈州。王贵收复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阳)。韩世忠部将王胜收复了海州(江苏东海县东),张俊部将王德收复亳州。李宝、孙彦、梁兴、董荣等岳飞部将在太行山区和河北、河东等路组织忠义民兵起义抗金,北方州县义军纷纷揭竿响应,民间义军在黄河北岸迅速壮大,四处出击。

可就在这个时候。岳飞的侧后方突然就空了,驻扎在他毗邻战区的张俊、王德竟一声不吭的撤了。岳飞对此毫不知情,他的部队在张宪、王贵的率领下,继续大踏步向北纵深挺进,离他的驻地越来越远,他身边的士兵也越来越少,连最精锐的亲兵背嵬军也派给了张宪部。按理来说,他的正北方有张宪、王贵两只部队遮挡,侧后方有张俊王德驻守,在向东还有韩世忠,无论如何,都可以保证他的个人安危。但是,金兀术这次动作神速,他比岳飞更早的知道了张俊退兵的消息,更准确的掌握了岳飞的所在地,那还等什么,金兀术用最快的速度集齐了一万五千铁骑,从小路越过了岳飞的先头部队,昼夜赶路,直扑郾城,准备来次斩首行动。

七月初八日,两军郾城北对阵。在人数占据绝对劣势的岳家军,不仅面对的是过万的金兵,那里面还包括金军的两大杀手武器“铁浮图”、“拐子马”,拐子马”是轻骑兵,临阵时两翼出击,左右穿插,出没于敌方侧翼和纵深,主要特点速度快,变化多,重在出奇制胜;“铁浮图”是重装骑兵,从战马到士兵,全都裹着重装铁甲,每三匹用粗铁链串在一起,进退一致,对于步兵,那钢铁洪流的冲击力可想而知。这两种骑兵优劣互补,形成了从力量到速度,从冲击到重压都非常完美的攻击体系。他们临阵的时候,金兵从来没有败过。岳飞派出了少量的背嵬军和游奕军骑兵迎战,步兵们举着麻扎刀、大斧,迎着这些钢铁洪流就冲了上去。在金军眼里,这不过是徒劳的挣扎罢了,可是,当两军相接的时候,金军就突然间措手不及了,宋军的步兵突然间伏低了身体,冲向了“铁浮屠”身下大片的阴影地带,下一个时刻,“铁浮屠”就成片的到了下去,岳家军步兵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砍断了没有包裹铁甲的马蹄,马蹄断后,正在冲锋的“铁浮屠”势必倒下,串联在一起的另两匹也一同倒下,后面的也成片倒下。无懈可击的重装骑兵“铁浮屠”就这样被击破了。

“铁浮屠”倒下,战斗还在继续,金兀术这次出兵的唯一目的就是擒杀岳飞,只要达到这一点,牺牲掉这支金军也无所谓,为此,他命令金兵没完没了的冲击,但是他们连续冲击了十个来回却发现,他们的队伍乱成了一团,一个宋军骑兵冲进了金兵的阵容了,“铁浮屠”也好,“拐子马”也罢,没什么能挡住他,他纵横战阵,反复冲杀,哪里人多扎哪里。绍兴十年北伐战争中最英勇的一幕出现了,杨再兴单骑陷阵,在万军从中搜寻金军最高统帅四太子金兀术,此战,杨再兴全身鲜血淋淋,身中数十处创伤,手刃数百金兵,一万五千名金军精锐被击溃追杀。

三天后,宋绍兴十年七月初十日,金兀术派了大约一千多名的金兵再次杀向郾城,以便把岳飞牢牢栓住在郾城,自己拖延时间,集结大军。此时,岳飞已发现张俊王德的撤军,也作出了相应的对策,可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个时候,他只能通过本部的人马度过此次危机,他带领全部士兵,亲上战场,鼓舞士气,都训练霍坚恐怕岳飞有失,就拉住岳飞战马说:“相公为国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用马鞭抽开霍坚的手说:“非尔所知!”然后上阵杀敌,岳家军斩杀敌方主将,一名相当于宋军太尉的金军大人物,追敌二十里后结束战斗。

短短三天,金兀术已集结十二万大军,宋绍兴十年七月十三日下午,小商河,大雨滂沱,十二万金军冒雨疾驰,他们突然遭遇了300名巡视的岳家军,带队的正是杨再兴。风更急了!雨更盛了!望着远方不见边际的敌人,看看身边仅有的300名兄弟,战否?退否?当然是战,没有丝毫犹豫,300名岳家军在旷野中扑向了400倍与己的敌人。因为,他们没有任何退路,当金军一露面,他们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是无可奈何呀,身后就是岳飞岳元帅的帅帐,那因在赵构授意下故意撤退的张俊王德而暴露在敌人眼前的帅帐,那因将亲兵都派给张宪、王贵收复失地而孤立在敌人眼前的帅帐,那因金兀术两次围攻而筋疲力尽的帅帐!为了岳飞,为了北伐,为了大宋,不胜利毋宁死呀,300名战士义无反顾的扑向了十二万敌军呀! 300人,十二万!不是以卵击石,不是不自量力,他们不敢奢望胜利,不敢奢望存活,他们只希望尽量的拖住敌人,给身后的岳飞多争取哪怕一点点的时间,因为至少有两个方向的援军正向郾城方向火速全进。

小商河激战开始了,大雨中满地的泥泞,杨再兴率领着300名勇士冲进了金军阵内,战场上箭如雨下,杨再兴每中一箭便折断箭杆,任由箭头留在身体里继续战斗,金军被彻底激怒了,区区300人就敢前来挑衅,是可忍孰可忍,愤怒的金军似乎失去了理智,万夫长、千夫长、百夫长疯了般的扑向了杨再兴,但是依然挡不住英勇的大宋男儿,这些金军头目,冲上来倒下去、冲上来倒下去!最后那一刻还是到了,杨再兴力尽殉国了,死前,阵斩金军万夫长1名,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200余名,灭金兵2000余名,他死于乱箭之下,死的时候可能是陷入了淤泥里了,300百名勇士无一生还。杨再兴死了,他本应是全军的箭矢呀,用来催锋破坚,攻城落地,在北伐中大放光彩的呀,可是他在死前所起的作用,只是一面保护主帅的盾牌呀,他的死是注定的,除非他能杀光这十二万金军中的每一个女真人,这是他的荣耀还是他的悲哀呀!是大宋的荣耀还是大宋的悲哀呀!

杨再兴死了后,十二万金兵并没有继续前行,死伤的人数太多了吗,不是,也就两千来人,是雨太大了吗,也不是,在遇见杨再兴之前,金军就在冒雨赶路。是的,金兀术怕了,十二万人的大军怕了,路上偶遇的杨再兴仅仅率领300人呀,他已经这样难缠了,那么守在岳飞身边的人呢?金兀术已经没有必胜的信心了,他决定修整一下,边休息边观望,等这场大雨过去了再说。可是已经来不及。

一夜之后,两个方向的宋军已然杀来,一支是顺昌刘琦的八字军,一路疾驰,但路途以及这场大雨阻碍了他们,当杨再兴在小商河激战时,他们还在赶来的路上,另一支是岳家军张宪部,张宪驻扎在颍昌,郾城在颍昌东南端,而小商河就在两者之间,他距岳飞的帅帐是最近的,杨再兴用生命争取的时间留给了张宪,张宪在暴雨中疯狂赶路,当天夜里就赶到了战场,次日凌晨便向金军发起了进攻。

这是一次血腥的报复,岳家军的精锐部队岳飞的亲兵背嵬军,大部分都在张宪的手里,他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和杨再兴是一样的,都和那三百人壮烈殉国的勇士一样,十二万金军在泥泞的小商河区域被彻底的击溃,张宪衔尾追击,追过小商河,追过颍昌县,再追击三十余里才收兵回来,回来收拾战场,寻得杨再兴尸体,火化后,得铁箭头两升,两升呀!每每读史至此,无不潸然泪下!

单骑冲阵,近百人斩

杨再兴: 

【兴单骑入敌阵,欲擒宗弼,不获,身被数创,犹杀敌数百人。】——《宋史·杨再兴传》

【统制官杨再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续资治通鉴》 

【统制官杨再兴单骑入敌阵,欲擒宗弼,不获,身被数十创,犹杀数十百人而退。】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七》 

【杨再兴单骑入虏阵欲直擒兀术不获杀数十百人而还身被数十创。】——《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 

根据第一手史料《三朝北盟会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可知《续资治通鉴》 和《宋史·杨再兴传》 ,对杨再兴此战的斩获数是传抄错了。将“数十近百人斩”夸大成了“数百人斩”。

诚然,杨再兴此役为单骑冲入敌阵,斩杀数十人后犹能全身而退,亦算得强悍表现。

当然,他最神勇的一幕还是随后的血战小商河:

【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宋史·杨再兴传》

三百骑大战十二万金军,杀了金军万户长一人,千户长以上军官上百,士兵两千,单凭这一战,杨再兴就足以跻身历史前几名的勇将之列了。

杨再兴是湖南新宁人。

  《新宁县志》载:“杨再兴,本县盆溪里人,瑶族(一说苗族)……自小习武,弓法神奇……”他在小商河欲生擒金兀术,马陷淤泥,“金兵乘机万箭齐发……焚其身,箭镞足两升。杨再兴遗骨、遗甲与军中所用两面铜锣均运回,葬于大绢峒……”

  但看过《说岳全传》的却又记得,书中分明说杨再兴乃是杨令公的子孙。

  杨令公杨业系山西太原汉人,这杨再兴既是杨令公杨业的子孙,为何又成了湖南新宁瑶族或苗族人了呢?诚然,《说岳全传》是小说,不足为信,但新宁民间流传着杨令婆显圣的故事:太平军兵围新宁县城时,杨令婆突然坐于新宁县城城墙垛上,她伸出的那双脚,竟然到了绕城而过的扶夷江中,立时把长毛(太平军)给吓退了。1944年日军侵犯新宁时,也有关于杨令婆显圣,吓走日本人的故事……杨令婆在新宁民间成了有神奇变化守卫家园的菩萨。

  杨令婆即杨令公之妻,戏剧里百岁挂帅的佘赛花。

  问题不在于传说的真实性,而在于说明杨家将杨老令公、佘赛花佘老太君即杨令婆和新宁确乎有着紧密的关系。若无杨再兴这位杨家将后裔之故,怎会有老太君在新宁成神之说。而杨再兴之所以成了新宁的少数民族,则有一段传奇:

  当年宋太宗兵败高粱河,险被辽国大将耶律斜轸生擒时,金刀令公杨业到了,横刀救主,宋太宗逃脱。耶律斜轸深恨杨业,不久便亲率十万辽兵直扑雁门关,却又被杨令公率百骑趁夜偷袭,大败而归。宋太宗为雪高粱河之耻,第二次兵发幽州,杨家父子血洒陈家谷,对手便是耶律斜轸。杨令公的孙子杨文广临终留下遗言:勿忘高粱河之耻!杨文广的后裔杨玉轩去高粱河凭吊,遇见一个也在凭吊先人的少女,这个少女却是耶律氏的后裔耶律银花。其时辽国发生内乱,耶律银花一家被满门抄斩,辽兵来捉拿耶律银花并搜捕杨玉轩,二人并肩杀出重围,两个仇家的后裔产生了恋情。在抉择落脚之地时,耶律银花认为去大宋的南方为好,那里天高皇帝远。可是去南方什么地方呢?杨玉轩想到了扶夷侯国。一听说有个“夷”字,耶律银花觉得那是最合适的地方。

  这扶夷侯国,便是新宁。于公元前124年西汉武帝时所建,南宋高宗时改名。

  他俩来到新宁后,本来就是少数民族的耶律银花和当地“夷民”迅速地融合成了一体……

  还有一说,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狄青平南,征讨广西叛乱,驻守山西的杨文广被征调助战,来到广西,曾先后任宣州、邕州知州。杨文广英武出众,爱上他的女子包括敌方女将甚多。新宁与广西交界,他在广西与“番女”留下的后裔辗转到了新宁……

  无论是传奇也好,传说也罢,杨再兴的身世说明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新宁有汉、瑶、苗、藏、壮、侗、蒙古、回、彝、白、土家、黎、锡伯、满等16个兄弟民族。被载入中国近代史辞典的雷再浩(瑶族)、李辉、蓝正樽(瑶族)、李沅发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义军领袖无论是瑶民还是汉人,参加者均未分汉、瑶、苗、壮……形成的是多民族队伍……新宁少数民族依然保留的本族本土风情,给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崀山的这块土地,更增添了特色。以新宁瑶乡八峒而言,农历八月十五为他们“打古堂,祭盘王”的古堂会。是日,全寨人齐聚寨子里树龄最长的古树下古堂所设地,随着牛角号响,大鼓、大锣、唢呐等乐声大作,寨民手提柴刀、千担击节而舞……最特别者为投掷钉耙,寨中年轻后生排列比试,将手中钉耙往古树而钉,投掷得最远、位置最准者为胜。胜者那钉耙便留在树干上,作为又一次庆古堂的纪念,亦是该后生以英武而获得的荣誉。年复一年,八峒一古树竟钉有一百多只钉耙。那古树,20人牵手方能围抱!钉在树上的钉耙皆排列有序,绕树干环梯状而上,若虬龙盘缠,奇观、壮观乎!八峒瑶乡之独特乎?!

  “古堂会”更有其妩媚的风情,那就是“接'四姑娘'”。四姑娘非一位姑娘之名,而是四位漂亮、能歌善舞的女子各寨均选四个。清晨,身穿五彩斑斓瑶装,足蹬红色镶花鞋,手打红布伞的“四姑娘”,或飘忽于密林丛中,或闪现于山乡小道,若红霞飘拂,若彩云流淌;一簇一簇的红霞、彩云飘荡至各寨前,各寨子等着接“四姑娘”的人们听得清脆婉丽的瑶歌一起,便齐齐喝道,呵,“四姑娘”来了!燃起葵杆火把,出寨相迎。迎进的是亲情、友情、爱情、丰收、幸福。而后寨子里男女老少与“四姑娘”纵情歌舞。第二天,“四姑娘”往别的寨子而去,别寨的“四姑娘”又来到这个寨子……古堂会当然也是青年男女对歌恋爱的机会。有恋成了的情侣,到得正式成亲,履行新郎、新娘交拜之礼时,却又有独特之处,那就是新郎须真正下跪,新娘则只作揖施礼,意为瑶家女子不向男子屈膝。这又和当年官府清剿“蛮峒”时,峒民喊出的“男降女不降,父降子不降”,以示绝不屈服于武力的精神相连。来源湖南工人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