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造型古朴典雅,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精光内敛,深沉含蓄,纹片纵横交错,变化万千,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据文献记载,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这是传世哥窑最典型的特征。此外,传世哥窑瓷器的开口呈淡淡的紫红色,足底为铁青色,被称为“紫口铁足”。 ▲【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 故宫博物馆藏】 ▲【吴学远制 传世哥窑鱼耳炉 】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 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 3 ▲【南宋 哥窑五足洗 上海博物馆藏 】 ▲【吴学远制 乳钉五足洗 】 这件传世五足洗内外施米黄色釉,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的大小开片。这件作品造型极致,制作极为精美。 ▲【南宋 哥窑灰青三足樽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 6 ▲【吴学远制 传世哥窑三足炉 】 炉撇口、圆唇、直壁、平底,底下承以三足并有凸起圈足,三足与圈足均着地。通体施灰青釉, 釉面密布黄、黑两色开片纹。足端无釉,呈黑褐色。内底有六个圆形支烧钉痕,中央有一圆孔。 ▲【宋 哥窑葵花洗 故宫博物院藏 】 ▲【吴学远制 传世哥窑葵花洗 】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宋 哥窑八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吴学远制 传世哥窑八方杯 】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此碗造型新颖雅致,折角棱线分明,线条宛转自然,为宋哥窑器物中的珍品。 吴学远介绍 1967出生于青瓷小镇上垟,青瓷老手艺人吴献文之子,自幼受父青瓷技艺的熏陶,耳濡目染。1987年进入国营厂工作,开始接触烧制仿古瓷器。1993年创立学远青瓷,开始独立创作。1995年起跟随父亲开始研制传世哥窑,在传世哥窑文献、窑址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并在接下来长达十年有余的时间里,孜孜不懈对传世哥窑的矿料类型、胎釉肌理、行制特征、施釉技艺、烧制曲线、纹理开片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窑复一窑不停试验。2015年被评选为:龙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终于研制成功传世哥窑。成功烧制成具有传世哥窑特征的当代龙泉传世哥窑。 ▲【吴学远制 传世哥窑琴炉 】 ▲【吴学远制 双耳三足炉】 ▲【吴学远制 三足鼎式炉 】 ▲【吴学远制 传世哥窑盘口瓶 】 ▲【吴学远制 传世哥窑高脚杯 】 ▲【吴学远制 四方杯】 ▲【吴学远制 碗型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