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隔川花灯

 陈滔声 2019-08-03

游花灯是隔川群众在春节期间闹元宵传统的游艺活动之一。每年元宵节,即从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游行三个晚上,其中以正月十五最为热闹,白天游古事,夜晚游花灯。

    据隔川陈氏族谱载,隔川花灯始于南宋中叶,我隔川陈氏始祖九經公因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一一三一年辛亥——公元一一六二年壬午)裕安公以博學宏才任寧邑教諭,公省父寧邑,緣連與寧接壤,因造於連,至隔川,見此處山明水秀,地靈正興人傑,可大可久遂拓而家焉。以長孫績郎公舉孝廉爲蘇州知府,貴贈中憲大夫。宋朝績郎公舉孝廉爲江蘇霍山縣令,繼佐蘇州有惠政,升蘇州司馬,救荒殲寇有功,授蘇州府太守,中憲大夫。績郞公身居仕宦多年,蜚聲政壇,但他卸任回鄉時,竟是囊囊蕭蕭,兩袖清風。除了馬背上兩箱書卷之外,身邊只有一柄御賜象牙朝笏而已。皇帝嘉獎其爲官清廉,勤政愛民,禦賜蘇州花燈,供其元宵娛樂。因此,蘇州百姓特製一盞高悬“光明磊落”四字的走馬花燈,夾道歡送他。其四子百二郎學得紮花燈之技,便世代相傳;九經公族裔繁衍至五世,共有裔孫二十人,經宋末與元末两次分遷,只有八人后裔定居隔川。特别是元順帝至正丙戌六年公元一三四六年,時值胡元毒癰中國,於汀尤甚,五世孫績萬公不堪忍受,於是不顧利害,爲民族爭存亡,反對胡元以異族入主中原,同年六月與文亨表親羅天麟舉兵逐元,同年十月被叛將羅得用陷害於延平西部。起義終告失敗,恐有滅族之罪,避元廷誅殺,當時離鄉者數十人,後族大支繁,爲紀念績郞公德,隔川陳氏族長們商定,凡我陳姓家族,此後凡添一男丁,必須添制一盞這樣的花燈,故隔川陈氏每对夫妇出世一個男孩便遊一盞花燈,次年元宵节就需出花灯一盏,因而美其名爲“貴子燈”,以示添丁庆贺,而出世一個女孩便遊一盞莲花碗。这个习俗代代相传,沿袭不衰。为便爲便於組織,公議由定居隔川裔孫,按照九经公后裔分爲八大房(即八大班),輪流爲福首,祭掃祖墓也按爲八大房,周而複始。國榮公裔孫爲學堂背、廖前段; 國華公裔孫爲營聖山、塡塘門;得三公裔孫爲上園門;國寶裔孫爲屋背山;五六裔孫爲金井門;十一郞、十三郞裔孫爲下屋門、上屋門;績萬公裔孫爲積德堂;萬五郞裔孫爲竹林山。

    花灯用竹篾片扎成各式各样的小框架,外糊以洁白透明的纸,绘上彩色字画,内点油灯,光芒四射,显得格外鲜明艳丽。其形状有方形、 圆形、梯形、菱形、多角形,似磬、似棋、似双卷书、似犀角等等。以四至 六盡为一串,集若干串围拢成圆柱状,系于竹柄上,便成一大盏花灯。 每盏花灯上下两端装有转动装置(俗称走马)以带动圆管外的各种剪纸图象,朝着同一方向旋转,十分迷人。

    由于传说“龙”是吉祥之物,隔川花灯又藉游龙为向导游行时,由青年人高擎龙头领路,继以大块横、竖匾灯、龙旗、古董之类随后。匾灯 上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以表达人们的良好愿望。其次是罗 公真仙、五谷真仙、三大祖师等塑象。接着就是数以百盏的簇簇花灯。 这些花灯象是万颗明星,缀满人间,五彩斑澜,鲜艳夺目。游灯中还配有花棚、古事,有十番、锣鼓等民间鼓乐伴奏,场面甚为壮观。

    每年大鬧元宵佳節時,福首必须在正月十三以前,抬着龙头、彩旗挨家挨户去拜年,龙头所到之处,鞭炮相迎,煞是热闹。正月十二早上开始,福首必须派两个人,敲着锣打着得胜鼓,各房各户去催灯三次,希望各房各户晚上早点出灯。十三晚上福首,以神铳开路,必须早点在街上游,各房各户花灯出齐后。依次排隊上街連游三圈。大街小巷,火樹銀花,晶瑩一片,鑼鼓喧天,笙簫款奏,鞭炮迎送,人流如潮,煞是熱鬧。特别是正月十五那天,白天各房各户出花棚,故事在街上連游三圈,而后遍游整个隔川,所到之处,鞭炮鑼鼓响成一遍,人山人海。到了晚上,花灯在街上游完三圈后,各房花灯依次散开后,各房花灯必须回到自己的老祠堂再游三圈,当年出灯者必须提供酒菜,留游灯人吃夜宵,游灯人便敲锣打鼓到他家去庆贺,如遇有刚结婚怀孕的,则可以把请花灯到自己家里去挂,游灯人便敲锣打鼓到他家去闹通宵,以求次年早生贵子。俗称闹灯。

    近年来,隔川群众自觉地革除了游菩萨的迷信部分,并改掉过去个人出“贵子灯”为集体出“富民灯”。队队赛灯艺、赛鼓乐、赛质量、赛创新。每当春节一过,人们便为元宵灯艺的标新立异,费尽心机,日夜赶制。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几乎都沉浸在这一民间艺术的创作活动中。

    一九八四年元宵节后,县人民政府曾特约隔川花灯进城游行。其时,曾有七、八百人上街,近百盏花灯排成长阵,逶迤前行,环城一周,所到之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引得万人空巷,人人争相观赏,个个啧啧称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