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无论何人何时何地,没有不“纠结”的。 为何“纠结”,“纠结”于何,我们不作具象讨论,只对“纠结”进行抽象思维。 “纠结”的本底是什么?恐怕源于生命的一种“不甘心”。 “不甘心”,恰恰是人的生命的本真与灵魂。 表象是“纠结”,本质为“不甘心”,这才是生命的真正本真。 每个人都是有着自己的灵魂的,各具特点,差异而不同,但共同共通的灵魂却是“不甘心”。 人,有时处于“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看似消极、被动,实则是“不甘心”的一种暂时“平衡态”。 “无可奈何”,终究会被打破,底蕴正在于“不甘心”。 “不甘心”,在人的一生中,总是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 “极度的内心痛苦”“极度的精神无聊”,往往是“不甘心”的开发者,这当是典型的辩证法。 安身容易安心难。这“心”,正是“不甘心”。 安心,就在于安放自己那颗“不甘心”。 谁人会“甘心于此”?“不甘心于此”,是人生最为本真的力量。 人生之所以能够前行,恰在于“不甘心于此”。 人若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进而有高度地实现自己,最在弄清自己的“不甘心”。 人,只有心有所不甘,才会真正心有所安。这是生命本有的辩证法。 人,最不甘心的是归于寂灭。由此可以反证“不甘心”是人之生命的本真与灵魂。 人若求于安心,只有放下“不甘心”。 放下“不甘心”,只在人生晚年时——不得不放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