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老杨从ccu转到普通病房的第一天,主治医生反复交代,从重症转出是考虑到老杨一家的经济条件,并不代表老杨已经完全脱离危险。 看着躺在病床上头发花白的老杨,和他身旁愁容满面的妻子女儿,定焦大叔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老杨让定焦大叔想起在医院见过的许多情况相似的农民朋友,为了挣钱远离家乡,千里迢迢来北京打工赚钱。但钱还没捂热,就突发心梗拿出一大笔钱救命。 冤不冤?真冤。 但是,定焦大叔发现,老杨和我在急诊见过的其他农民朋友,包括北京本地的农民朋友,比如木匠老黄,拖拉机手老方,急救室放弃治疗坚持回老家的老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量吸烟,白天吃饭不规律,晚上暴吃一顿倒头就睡。 而老杨,除了这些问题,还有一个特别重大的失误,这直接导致了他这次巨大的健康和经济损失。而这个失误,特别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注意起来。我们虽然可能不吸烟不喝酒,但是这个失误我们却都有可能造成,而且它是损害心血管的罪魁祸首。 先从老杨的急诊经历说起吧。 2019年7月23日,北京,深夜10点,一辆急救车闪烁着蓝光,停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胸科医院心脏中心急救室门口。 从车上护送下来一位壮实的中年男子,老杨,他一只手紧紧捂着胸口,头耷拉过去,神情相当痛苦。 一推进急诊室,急诊医生张亮急查老杨的心电图和心肌酶,老杨家属在一旁匆忙递上另外两沓在另一家医院的检查单。一对比,发现老杨各项指标较之前又有进展,病情正在恶化!上台刻不容缓。 而这,已经是老杨两天之内第三次急诊来医院。 回到两天前,54岁的老杨正在北京通州某小区做绿化工作时,突然感到一阵胸痛。剧烈胸痛迫使老杨只能赶紧停下手上的活儿,求助社区医院的医生老乡,老乡感到情况严重,让老杨赶紧去专业医院检查。 这是一个救命的建议。 老杨到最近的一家医院急诊,各项检查一做,心电图异常,但老杨这时觉得胸痛有缓解,不顾医生劝阻回了家。 这是一个致命的行为:疑似心绞痛的胸痛等症状发作时,患者本人千万不要通过症状去判定病情,症状缓解、间断发作,甚至消失,都不代表心脏已经没问题了! 第二天早上,老杨甚至买了当晚十点回安徽老家的车票。算来算去还是回老家看病更便宜。可是当晚5点刚过,胸痛又一次发出警报,并且没有像上次那样只持续几分钟,这一次大半个小时过去了,胸痛依然没缓解。老杨痛得连饭都吃不下,无奈再次到急诊。再做检查,结果一样: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异常。也就是说,老杨心肌已经出现缺血损伤了。 紧急转诊,也就出现了故事开头深夜十点的急诊。 老杨立马被推进导管室抢救。最重要的前降支血管有一处巨大的斑块,导致血管严重狭窄,至少堵了90%!回旋支也有一处重度狭窄。而他整个的心血管,看起来磕磕绊绊疙疙瘩瘩,就像是被开水烫过抽抽了一样。结合患者症状,心电图与其他检查,最终锁定罪犯血管为前降支。 张健医生讲解老杨造影 二话不说,立即治疗。 当晚老杨先开通前降支,一周之后再次推进手术室,修复回旋支。在CCU 重症监护住了一晚之后,为了节省费用,提前推入了病房。 定焦大叔在病房见到老杨时,一个最大的疑惑是:几十年不生病的老杨,这次犯病差点要了命,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老杨说:没觉得我有啥问题呀。头也没晕过,饭量虽然比一般人大一些,可是我每天干的活儿那么多,吃的少了没力气呀。 吴航宇医生给出了答案。 当天急诊验血的时候,老杨的血糖高达23毫摩尔/升!住院期间连续监测血糖超标,妥妥的糖尿病没跑! 糖尿病?老杨一脸懵圈。啥是糖尿病?我怎么会有糖尿病? 吴航宇医生告诉定焦大叔,老杨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一无所知,体重,腰围,血压血脂血糖,完全没有一点概念。从他成年到现在,没做过一次体检! 老杨这是典型的“裸打工”!对身体健康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千里迢迢到北京打工。如果他早几年知道自己血糖高或者糖尿病,及早做有效治疗,也不至于这个年纪血管到如此程度! 吴航宇医生告诉老杨,糖尿病和冠心病是等危症。什么意思呢?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要高于普通人。糖尿病患者血管长期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内皮变得非常脆弱,脆弱的斑块非常容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会诱发急性的血栓,把血管堵上,马上就是急性心梗! 老杨这笔学费是够高的。定焦大叔跟老杨一家聊天,一家三口对糖尿病毫无概念。我对她女儿说,你买几本糖尿病饮食方面的书好好看一看,从现在开始,你的父亲再也不能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了。 老杨的教训不仅仅是对出门打工的人们,对我们普通人也是一样,那就是一定要对身体的基本情况有了解!尤其是血糖和血脂,看不见摸不着,平时还没有什么症状,特别容易被忽视。 结合老杨和定焦大叔见过的其他病友故事,最后总结这么几条: 1.咬人的狗不叫,人到中年,千万不能用感觉去判断有没有病。尤其是需要长时间背井离乡的时候,比如上学,工作,打工,出国,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体检! 2.白天越累,晚上越不能吃得过多过饱。因为饭后没力气活动,高血糖的风险飙升; 3.听人劝吃饱饭。 图文:定焦大叔/袁梦 医学专业校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胸科医院心脏中心 张健 吴航宇 王中鲁 张亮 感谢:李云的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