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贵 成语“奉天承运”本为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以示君权神授之意。其中的“承”字是继承、接续的意思,意谓帝王本为天子,只有遵从天意,才能够继承接续新生的气运。其实,“承”字的继承、接续之意只是它的一种引申义,而它的造字本义当为捧着或托着的意思。那么“承”字初文的构字理据又如何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承”字。 一、“承”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承”字的甲骨文形体与金文形体 “承”字的甲骨文字形不多,从上图的两个甲骨文形体来看,其共性特征就是:上部一个侧面跪坐的人形(其朝向或右或左),下部是两只上持的左右手,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将其判识为“承”字。再从上图的几个金文形体来看,基本上是跟甲骨文一脉相承的。 有鉴于此,通常将其构字理据解释为双手捧举呈现给上部的那个人,既含有托举之意,又含有奉献之“奉”(也就是捧)的意思。 不错,“承”字确实含有捧着或托举的意思。然而,若说它有奉献之“奉”的意思未免有些牵强,因为字形中并未见到奉献之物,拿什么东西奉献呢?那么剩下就只有托举之意了,可是这里也有几个疑点值得探讨:一是为什么要用双手托举一个人?二是双手之力举得动一个人吗?三是这个人一定是成年人吗? 综合这几个疑点,拙论认为,人在上,手在下,其动作只能有两种含义:一是托举,二是承接。而从“承”字的各种引申义来看,其初文表示承接意思的可能性更大些。 那么为什么要承接一个人呢?显然不应该是因为坠落而承接,但却可能是因为落生而承接,那就是接生。 何以见得?上图有两个金文字形值得注意:一个是上图第一个金文字形,西周早期青铜器“匽侯簋”上的铭文,这个早期金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突出上部人形的臀部,而且下部的双手正对着人的臀部,其示意当为接生之意;另一个是上图最后一个金文字形,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上部的人形向下延伸得很长,或者说脚部已经着地,其示意当为承接的对象不是这个人形,而是另有所指。 当然,对于“承”字的构字理据,疑其为接生之意,也并非仅仅是根据古文字形体的揣度,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承”字有接受、承受、顺从、继承、接续等诸多的引申义,应当不是由托举的意思产生的;而恰恰相反,托举的意思很可能就是由接生的意思引申而来,因为接生的新生儿是首先要用手来托举的。 《説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承,奉也。受也。从手,从卪,从𠬞。”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是:“承”,就是捧在手里的意思,也是接受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手”、“卪”、“𠬞”这样三个构件会合成意。 许慎未见过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它是依据小篆形体来解释字义的,让我们先来看看“承”字从甲骨文到战国以后的字形演变(参见下图): “承”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战国文字已经将“承”字上部的侧面人形符号改写为类似于“子”字的样子了,这就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其造字本义为产子接生的判断。到了说文小篆,上部则又恢复了侧面人形符号,这就是许慎所说的“卪”;下部的两只左右手还是位于下部两侧,这就是许慎所说的“𠬞”;至于许慎所说的“手”,则是战国文字“子”形符号中下部线条的讹变。这样一来,“承”字的下部就有了三只手形符号:左右两个侧面手形,中间一个正面手形。小篆字形经过隶变以后,中间那个正面手形又讹变为一竖三横的结构,左右两侧的侧面手形符号也有所变异;隶书的“承”字再经过楷化,又在中间一竖的下端增添了作为笔锋的短钩,这便是现代楷书的“承”字了。 综上所述,拙论认为《说文解字》对“承”字字义的解说应该是切近它的初文构字理据的,只是因为许慎未见过初文的原因,故他对“承”字造字方法的解说还似觉隔了一层。 二、“承”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承”字的构字理据反映的是产子接生的意象,它的造字方法是合体会意,它的造字本义当为捧着,托着的意思。例如:“上六无实,承虚筐也。”(《易·归妹》)孔颖达疏:“承虚筐者,筐本盛币,此币为实。今之无实,正是承捧虚筐无所有也。”再如:“子展执絷而见,再拜稽首,承饮而进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杜预注:“承饮,奉觞,示不失臣敬。”又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清·姚鼐《登泰山记》) 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引申义,一些引申义还可以有深层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在下面接受,承受。例如:“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三年》)杜预注:“民无灾害,则上下和而受天佑。”再如:“灵芝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晋·王嘉《拾遗记·魏》)又如:“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由此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继承、接续的意思。例如:“吁嗟乎,不承权舆。”(《诗·秦风·权舆》)毛传:“承,继也。”再如:“使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又如:“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二是表示传宗接代、宗族延续的意思。例如:“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诗 ·大雅 · 抑》)再如:“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仪礼 ·少牢礼》)注:“犹传也。”又如:“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其二,表示顺从,奉承。例如:“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礼记·孔子闲居》)再如:“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后汉书·杨震传》)又如:“(杜甫)从小便心高气傲,不肯趋承人。”(梁启超《情圣杜甫》) 由此可产生次第、顺序的意思。例如:“及盟,子产争承。”(《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承,贡赋之次。” 孔颖达疏:“承者奉上之语,后承前,下承上,故以承为次。” 其三,表示担负,担任。例如:“中期善承其任,未慊昭王也,而为所不知,岂不妄哉!”(《韩非子·难三》)再如:“岂臣尪弱,所当忝承?”(南朝·宋·谢灵运《谢封康乐侯表》) 由此可产生辅佐的意思,也用为官名,相当于“丞”。例如:“使帅师而行,请承。”(《左传·哀公十八年》)杨伯峻注:“请王任命辅佐者。”再如:“博闻强记,接给而善对者,谓之承。承者,承天子之遗忘者也。”(《大戴礼记·保傅》)又如:“柱石之臣,宜居辅弼”(《后汉书·伏湛传》)唐李贤注引《尚书大传》:“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承,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可志而不志,责之承;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 其四,表示接待。例如:“右古词云:‘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承宾。”(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 由此可产生敬奉的意思。例如:“褚因举手答曰:‘河南褚季野。’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其五,表示蒙受。例如:“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唐·薛用弱《集异记·王维》)再如:“承他的情,留我多住两日。”(《红楼梦》第二回)又如:“(申徒泰)禀道:‘承恩相呼唤,有何差使?’”(《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又如:“在过节的席上,刘师父承黄老板敬过几杯酒。”(萧军《初秋之风》三) 由此可产生承认、招认的意思。例如:“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新唐书·酷吏传·周兴》)再如:“惟媒述相谑之词,以此疑朱。捕至,百口不承。”(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 根据上面对“承”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承”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承”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承”字的相关成语为数不少,其中“承”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承”字表示继承或接续的意思。例如: 承平盛世——接续太平、兴盛的时代。源自《汉书·食货志》:“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 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源自明·朱国祯《涌幢小品·曾有萩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久。”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语见宋·张炎《词源·制曲》:“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方始选韵,而后述曲,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 承上起下——指承接前者,引出后者。语见《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孔颖达疏:“故,承上起下之辞。” 奉天承运——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语见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其二,“承”字表示承受或蒙受的意思。例如: 承天之祜——承:蒙受;祜:福。蒙受老天的赐福。源自《诗经·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 承天之佑——承:受;佑:保佑。蒙受老天的保佑。源自《周易·大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承星履草——头戴星光,脚踏草地。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语见晋·葛洪《自叙》:“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承颜候色——看人脸色行事,不敢有不同意见。语见《魏书·寇治传》:“畏避势家,承颜侯色,不能有所执据。” 奉令承教——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语见《战国策·燕策二》:“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免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其三,“承”字表示顺从或奉承的意思。例如: 阿谀奉承——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语见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百般奉承——用各种方式来恭维讨好人。语见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百般奉承他,常怕一个留他不住,怎么刚刚三日,便要赶他出门?” 承欢膝下——承欢:旧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旧指侍奉父母。源自《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