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隆中对》到《出师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

 行走与写作 2019-08-04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残酷。

爱略特曾经说过:理想与现实之间,动机与行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

谁曾想,爱略特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这一道阴影,多少人穷极一生的心力与才华,都无法跨越。

就像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匡扶汉室恢复大汉荣光的理想。

《隆中对》,诸葛亮为当时势单力薄的刘备描绘了一幅匡兴汉室统一天下的伟大理想和宏伟蓝图,并提出三步走的战略,不得不让人佩服诸葛亮分析天下时势的眼光和政治、军事的才情。

从公元207年冬天到208年春天,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刘备让旁边的人退下,与诸葛亮密谈:汉室的统治崩溃,我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可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因此弄到今天这个局面,但我依然坚定自己的志向,您认为该采取什么的办法?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后,提出先取荆州为根据地,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构想。

具体来说,诸葛亮提出的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构想分三步走:

第一步,占有荆州、益州,奠定三分天下的立国基础,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然后修明政治,蓄积力量,准备北伐中原。

第二步, 利用“人心思汉”的正统观念,刘备“帝室之胄”的光荣身份,打出“兴复汉室”的大旗,讨伐国贼曹操。对内搞好益州境内南中及西陲边区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对他们进行扶持发展生产,以减少阻力增强助力。对外为了孤立曹操,必须“结好孙权”组成反曹的统一战线。

第三步,等天下形势发生变化的最有力时机,大举北伐。派一名统帅从以荆州为根据地向当时的宛城和洛阳进发,刘备亲率益州之师攻取关陇,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东出潼关,两路大军以钳形攻势会师于洛阳。

刘备听了大喜: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这次隆中的对话也叫密谈被陈寿详细的记录成《隆中对》。

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就是迅速而又正确的行动。《隆中对》后,27岁的诸葛亮走出隆中,一心穷尽心力和智慧辅佐刘备完成大业,实现自己为刘备设定的理想和蓝图。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一步一步地实现着自己的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理想。

公元208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夺取荆州,公元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刘备自称汉中王。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曹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229年在武昌称帝,国号“吴” 史称“东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至此,完全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制定的,第一步“跨有荆、益”形成三足鼎立的战略目标。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诸葛亮做梦都不会想到,他所规划的蜀汉光复汉室的理想,会被刚愎自用的关羽和意气用事的刘备搞得面目全非。

公元221年,镇守荆州的大将关羽,不懂要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必须长期与东吴保持友好的道理,不断与东吴发生摩擦,又不听诸葛亮要注意后方防备的告诫,兴兵北伐,东吴吕蒙袭取荆州时丢了性命 

接着刘备不听文武百官的劝阻,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挂孝发兵讨伐东吴,结果被东吴火烧联营七百里,大败而回,荆州尽失。

这样的结果让刘备忧悒成疾,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卧病托孤于诸葛亮,病逝于白帝城

此时,诸葛亮心中的悲痛无以言说,他明白,原计划第三步等天下形势发生变化的最有力时机,荆州、益州兵分两路大举北伐,相互支援,取得胜利兴复汉室的梦,已经难以为继。

如今荆州已失,只剩益州,既定亲率益州之师的刘备也已病逝,连自保都艰难,谈何复国!

诸葛亮始终牢记自己既定的伟大理想,和答应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的誓言,一心辅佐后主刘禅兴复汉室。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开启兴师伐魏的悲壮之旅

诸葛亮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匡扶汉室,统一中原,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四年之后,于公元227年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228年上《后出师表》,开启几乎取胜无望的兴师伐魏的悲壮之旅,反正按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的说法,蜀汉的存在是以伐魏而存在的,你伐魏,灭了魏,蜀汉就实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反之你不伐魏,魏就会灭了你。

公元228年春天开始234年冬天的六年间,诸葛亮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五次战争,但均未能取胜,最后在在出兵五丈原中病逝

蜀汉兴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虽然没有实现蜀汉光复汉室一统天下的理想,但他能使最弱小蜀汉能与强大的曹魏和东吴抗衡成三足鼎立之势,并让蜀汉延续40多年已属奇才,是真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后人对他推崇备至

明代文人游俊题在成都武侯祠“三顾堂”正门的“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这幅对联,指诸葛亮北伐时呈给蜀汉后主刘禅表决心的两表《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陈寿的《隆中对》,足以说明诸葛亮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足以说明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

  而杜甫《蜀相》一诗更是表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