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现在普洱茶生意越来越难做,原来瞎猫越来越多,死耗子越来越少

 尹培西 2019-08-04


进入2019年,普洱茶的生意突然变得非常难做,众多茶叶店面临倒闭的危机,都在苦苦支撑;玩家们更是非常难过,据说今年大益的许多玩家都亏得一塌糊涂。
其实,普洱茶的危机已经出现好几年,只是这种系统性危机的传导需要一个过程,茶商出于鸵鸟心态不愿意面对它,更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这种系统性的战略问题,没有觉察到危机的来临罢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普洱茶出现这种危机?这是一个系统性的产业问题,也是一个结构性的市场问题。套用现在的时髦说法,就是产业结构失调,市场结构失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瞎猫越来越多,死耗子越来越少。

何为瞎猫?何为死耗子?(瞎猫和死耗子仅为便于理解的代称,并非贬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一大批暴发户式的土豪,这些人消费感性,钱多人傻,为了炫富,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我们姑且称其为死耗子)。与此同时,一些早期进入普洱茶行业的港台茶商,利用这一时机,编造各种故事进行炒作,把普洱茶说成是“可入口古董”。国内一些茶商没有经过充分的产品和市场论证,跟着港台茶商一起起哄(在此我们称其为瞎猫)。于是,从1999年开始,在港台茶商的鼓噪下和国内茶商的起哄下,居然俘获了众多的土豪进入普洱茶行业,从而推动了普洱茶的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茶商们编造各种故事炒炒炒,号级茶、印级茶、八八青、中茶、大益、下关等各种故事,不一而足。土豪们或是为了炫富,或是为了附庸风雅,或是为了玩茶赚钱,不分青红皂白买买买,从品饮到收藏再到投资,一步步进入普洱茶的坑,普洱茶出现了虚假的繁荣景象,导致07年出现第一次的普洱茶危机。07年普洱茶泡沫破灭之后,茶商们变着戏法玩起了古树茶、山头茶、单株茶等故事,土豪们仍不长记性,自以为已经完成了进化继续收收收,将普洱茶推向新一轮的虚假繁荣。

由此可见,普洱茶的复兴不是通过引导消费和激发刚需来驱动,而是通过炒作虚假需求来推动,导致普洱茶产业生态和市场生态严重扭曲,畸形发展,市场库存巨大,普洱茶又处在一个严重泡沫的危机关口。

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2016年云南省普洱茶的总产量分别是:2004年2万吨;2005年5.2万吨;2006年8.2万吨;2007年9.9万吨;2008年5.28万吨;2009年4.5万吨;2010年5.08万吨;2011年5.56万吨;2012年8.13万吨;2013年9.69万吨;2014年11.4万吨;2015年12.9万吨;2016年13万吨;十三年共计生产105.64万吨。

另据调查,每年普洱茶的产量只有10%被消耗掉,而有90%被贮藏起来。由此可以推算,从2004年至2016年,普洱茶的市场存量有90万吨左右,加上2004年之前和2016年之后的存量,普洱茶的市场存量至少在100万吨以上。市场存在巨大的泡沫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普洱茶“可入口古董”这个说法,我们有必要做一个深入的说明:首先,普洱茶作为古董的前提是“可入口”的品饮价值,如果没有品饮价值,普洱茶什么都不是,更谈不上古董。其次,所谓古董者,应是稀有之物也。号级茶和印级茶之所以有古董的价值,是因为当时出品量非常少,至今存世已非常稀有,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一定的古董价值。而现代普洱茶的出品量都非常大,产量动辄数百、数千吨,如此大宗的商品是否具备古董价值,确实需要商榷。即便是个别产品具备了古董的潜质,也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因此,对于茶商炒作普洱茶“可入口古董”的故事,需要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不是人云亦云,跟着起哄。

2019年,随着新一轮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到来,传统生意已经越来越难做,那些收了大量普洱茶的土豪们已经开始收不动茶了,纷纷变身开始卖茶。受此影响,许多代理商和经销商也纷纷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继续进货也不是,不进货也不是。品牌商则习惯于到处跑业务找客户,继续甩锅给渠道商,茶商之间都在互相甩锅,而不是在引导消费和激发刚需下功夫。
之前,茶商(瞎猫)数量较少,而等待入坑的土豪(死耗子)很多。瞎猫只要出去转悠一下,就能逮住不少死耗子。而今,卖茶的越来越多,买茶的越来越少,茶商若不改变思维,不从引导消费和激发刚需入手,仍然想着到处转转就能逮住耗子将难以为继。
由此可见,在当前消费升级、市场变革和商业转型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经营思维,采用新技术,打造新模式,引导消费和激发刚需,才是茶商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