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认清父母的四大需求与一个雷区 父母的所有话语言行,态度情绪,内含的需求有四个。 一、权威感;二、安全感;三、价值感;四、陪伴感。 要权威感不等同于要权威,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后三项同理。 雷区指的是大多数父母在与儿女沟通时都想竭力避免的东西——三个字:被误解。 以下的建议中,很多都是立足于上面的四大需求,和一个雷区。 (2) 要听话,但不要听话。 第一种听话,侧重过程、态度、动作与状态。也可以说,指的是形式上,我们要有一种尊重的样子与温柔的态度。 第二种听话,指的就是结果上的听话了。你怎么说,我怎么做。 其实父母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尤其是日渐年迈的父母,他们潜意识中要的,仅仅是一点“我仍然受重视“的幻觉。 所以沟通时重点把握好如下句式:您说的有您的道理……您提供的信息很关键……你们这样想我能够理解……嗯,我回头会认真考虑,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 至于回过头来,你该怎么做,怎么做。 有这份态度,即可称孝。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孝顺不侧重百分百的“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不顺几次“,孝要求的,只是在你”不顺“的时候,方式温柔。 (3) 为自己在父母那里的“信用账户”存钱,不必要时不要轻易从里面“拿钱”。 信任,本质上讲,是一方根据另一方过往行为的大数据,所作出的当下评判,与未来预期。 可见,最重要的变量,是过往行为。培养父母对我们的信任感,也应当成为一种常态化工程。 也就是说:我们与父母的每一次沟通,都不光是为了这次沟通目的的达成,也是在为下一次沟通时获得信任,而打基础。 那么宗旨就是:日常往父母心里的信用账户上,多存钱。 “存钱”的方法有: 一、沟通时语速放缓、注意停顿、不急解释、避免情绪失控。 这种细节,每做实一次,你在父母心中,都会“成熟“一分,久而久之,更倾向于拿你当成年人看。 但每做垮一次,都会给父母造成一种错觉:“你看,你说话叽叽喳喳,语无伦次,沉不住气,一点就着,这不还是那个没长大的狗蛋嘛,这叫我怎么放心,下次,我还是不信你能独立做决定“。 二、平时在往家里打电话时,不是没话说吗?正好,随便挑一件你最近面临的一个小困难,主要讲一讲你是怎么平复好心态,怎么冷静理智地思考,最终又怎么轻松化解的。要展示一下这个过程。 因为当代中国的孩子,很多从小学毕业后就住校,一年在父母面前出现不了几天,哪怕见面或沟通,也多半在说些寒暄话。如此一来,父母看不到你的成长,一想起你来,印象一下子就缩回到了那个五年级时上学迟到的娃儿。 所以才有很多父母撒不开手,嘱咐已经三十多岁的儿子出门别忘带钱包的情况。 三、家里有个大事小情,别当鸵鸟或海绵宝宝,适当参与下,或力所能及地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两句。 还是那句话:你的成长,成熟,你所历经的蜕变,你不说,不展示,父母真的就无从知晓。 所以,当你偶尔让自己的成熟,在兜兜里漏出点尖来,父母嘴上会说着:没事啦,家里的事不用娃儿操心啦。但心里会想:这孩子,还真是长大了呀。 (4) 不做对立面,假装站在同一面。 亲情关系中,最有效的手段是沟通和谈判,最看起来有效,实则最起反作用的方式,是辩论。 尽可能避免谈话陷入辩论的局面,因为这样就掉进了陷阱:你辩输了,只好跟着父母走。赢了,一句“还敢顶嘴?我是你爸爸!“也会让你哑口无言。 那不辩论,还认输不成?不,你可摇身化作父母的参谋。 妈妈问你:新交的男朋友怎么样? 你通常会说:特别好!哎呀我第一眼就喜欢上他了,我俩倍儿来电,有感觉! 这样就逼着父母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挑你伴侣的毛病,或是觉得:唉,姑娘还是没长大啊,还是头脑一热。 反过来,你这样说:嗨,年轻人谈恋爱嘛,有冲动因素在里面,他目前看着是不错,不过呢我还是得观察观察,不能让自己陷进去,保证自己随时可以全身而退。好男人什么时候找不着啊?咱走一步看一步呗。 表面上看,这完全就是父母的口吻嘛。但父母会眼前一亮:嚯,这鬼丫头比我都精,想的比我还全,妥了,看来吃不了大亏。 未来的岳父问你:是真心喜欢我家闺女吗? 你通常会说:爹!我指灯发誓,我俩情投意合情比金坚!我保证对她好,跪求老岳丈成全我们这对璧人儿! 老岳父想:这话我听了二十多次了,心里还是没底啊…… 反过来,你这样说:经过这几年的相处和彼此的了解,坦诚讲,我俩的确有过几次小小的争吵,但这并没有让我们分开,反而加深了磨合与情感基础。在过程中我俩处理矛盾的方式,让我觉得可以走得长远,她身上的一些小毛病,也无大碍,但某某个闪光点,反倒是我最看重的。 表面上看,你不但没有海誓山盟,还说出些小摩擦与小毛病?但效果是以退为进:看来这小伙子不是意气用事的人,且是经过自己慎重考虑选择的我家姑娘,交给他,我放心。 总之,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看到老年人的诉求是:不求利益的可能性最大化,但求风险最小化。然后用他们的语言,出发点和落脚点,去站在他们的立场做分析,会让他们觉得,很安全。 (5) 想让父母成为什么样子,就去夸他们已经是那个样子。不想让父母是什么样子,就说自己本以为他们是什么样子,然后再否定自己的样子。 这话看起来太绕,举两个例子,你就懂了。 例一: ——爸,我必须夸你两句。唉,我同事他爹,对孩子的事是指手画脚,横加阻拦,同事对此不堪其扰,头发都快掉没了。 我回头一看,嘿,我爸就不这样。打小您就支持我独立决策,想想也真是幸运,有您这般思想开明,与时俱进的父亲。 ——哈,你小子还给我戴高帽啦。不过……也确实是这样,这孩子长大了,父母确实该简政放权,这一点我向来看得是比较透滴…… 例二: ——妈,我必须要检讨下自己。原来吧我总以为你就是喜欢管着我,就是思想守旧。但后来我渐渐发现,是我把您看窄了,我发现只要我有正当的理由,并好好跟您说,您百分之八十都会勇于撒手的! ——你终于知道妈的良苦用心啦。可不是么。 或: ——妈,我知道,你肯定是为了我的幸福最大化出发,而不是只图安稳,还抱着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迂腐思维来干扰我的婚事。哎,妈,您不会真的是后者吧? ——当……当然不会。说什么呢,妈怎么会是后面那种想法呢,哈,哈哈哈…… (6) 长辈给你洗脑,你也可以反向洗脑啊;长辈向你唠叨,你同样可以唠叨回去呀。 很多青年朋友常抱怨,父母常常会甩一些鸡汤文或老年朋友圈十万加的文章到家族群里,逼自己看。 但别忘了:咱们也可以分享一些东西,给他们看啊。 爹妈一篇《震惊!青年白领年过四十不生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推送给你。 你反手一篇《父母思想开明与否,就看这几点!》回敬给爸妈。什么?不敢?可以朋友圈分组可见,或点一下“在看“嘛。或者发完群里附带一句:我觉得您二老把文中说的优点全占啦。 另外,都说孩子受原生家庭影响,拜托,我们也是家庭一分子啊,我们也可以营造新的原生家庭,帮助父母第二次长大。有什么先进理念尽情往家族群里分享,用良币驱逐劣币,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潜移默化。 同样,有很多青年朋友也十分厌烦父母打电话时冲自己唠叨,嘱咐。 傻孩子啊,“为你好“的大旗,我们也可以举啊。 ——喂,闺女呀,穿秋裤没?大夏天也要穿的,保暖,巴拉巴拉巴拉…… ——好嘞妈,我穿。另外我想问问:您午餐吃的啥?平时买不买水果?什么?只吃稀饭?!稀饭没营养啊,什么?水果一星期两斤?这怎么够呢?!唉你们真让我不放心啊,菜要荤素搭配,水果要常吃,吃完还要运动,最好给我拍照片,别嫌我烦,我是为你们考虑呀,下次打电话,我希望二老跟我详细汇报下饮食改善的进展,还有啊,最近有啥爱好?嗯?!没爱好怎么行?我跟你说啊,巴拉巴拉巴拉。 父母放下电话,转身就跟隔壁李阿姨说:哎哟,瞧我们家孩子,这么关心我,我都嫌她唠叨了呢…… (7) 学会课题分离,爱,同时不伴随着内疚。 什么叫课题分离?简单讲就一句话:分清楚什么是我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这不是任务的分工,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割舍。因为幸福的本质,其实就是舍弃。 比如:我找你帮忙,你不方便帮,拒绝了我。如果你在拒绝的同时心里很自责,又联想到我会不会很难受,会不会产生负面情绪……那么,你就没做好课题分离。 因为拒绝,是你的事。而我遭到拒绝后,是怎么调整心态,是心情好心情坏,那是我的事。 谁的事谁处理,谁的情绪谁负责。 另外,课题分离还提醒我们:我们并非只是需求的承受者,我们也可以提出需求。 比如:下班后你很累,父母要找你聊聊天。 这其实是他们提出的一个需求。 他们提需求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提完后,你会不会有心理压力,会不会左右为难。因为他们只是提个需求,你心里的弯弯绕,是你的事。 这一点我们要向父母学习,完全可以也提一个需求:爸妈,我有点累,需要独处一小时,我想一小时后再跟你们说说话。 注意,这时的你也不必自责,觉得拒绝后父母会不会失落,因为,你的需求提完后,剩下的,就是他们的事。 其实,咱们都把父母想得太脆弱了。 有一次我跟爸妈说了几件烦心事,然后说想睡一觉缓缓,醒来后怕他们跟着上火操心,还主动打电话交代下自己没事了。 结果电话那头说:老打什么电话,我和你爸玩漂流呢…… 你看,父母其实也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这一点在爸妈吵架时尤其重要,我们可以劝慰,可以开导,但不用为此着急或为处理的结果如何而担心、自责。 你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独立的天体,自有其运行方式的。 (8) 打破拟态环境,塑造新型亲情关系。 拟态环境这个词来自于传播学,附带的概念还有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很有意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索了解下。 用到亲情关系上通俗讲就是:我们跟爸妈的相处方式,被传媒给限定死了。 退到起点看: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每个人都是第一次当子女,这种关系本来是有无限可能和无数种相处方式的。 你跟父母是怎么“学会”搞亲情关系那一套的呢? 你们看电视,电视上演:父母恩重如山,忍辱负重,儿女要么愚孝,要么反叛,要么打碎牙咽肚里,要么闹的鸡毛飞天。 有样学样,你会发现真实生活仿佛在模仿着剧情,连吵架后务必摔一下门都如出一辙。 于是大家用这种方式建构起所谓的“真实生活”。 然后下一代编剧再搞创作,他搞创作要源于生活嘛,他一看,哦,生活里大家都在这么活着,于是再写剧本,免不了又是吵架摔门的那一套。 鸡生蛋蛋生鸡,原本无限可能的真实环境,最终就被替换成固定套路式的“拟态真实环境”了。 讲这点不光为了提醒儿女,也为了提醒父母们:咱们都不必在某种模型和套路下活。 可能……父母没有那么多不得不承担的“责任”…… 可能……养儿不为防老,也没什么丢人的…… 可能……大家可以只把对方当做是有过十余年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给对方提供些情绪上的价值即可…… 可能……婆媳之间的关系,并非天生对立的…… 重点在于,抽空想一想:是什么,把这些可能性,给掐死了? (9) 你可能想象不到,有时候父母干预你,是你“让”他们干预的 回想下我们说服父母的过程吧: 妈,我谈男朋友了,您可一定得同意,我们希望得到你的祝福,他人特别好,你听我说…… 爸,我想换一份工作,我是有我的考虑的,你听我说…… 话语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其实暗含着一个逻辑:爸妈,你的态度,你的意见,对这事儿有决定性作用,你这关过不去,这事我就干不了,或者干不好…… 败局已定,因为这个信号已经释放出来了。你无形当中在给父母赋予更多更大的权力。 为啥爹妈总把你当小孩对待?因为你在不断地用小孩子的方式喂养父母。不信看看上面的对话,跟你小时候说:爸,那个玩具我特别想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求求你,你就给我买吧……有什么不同么? 当你认识到一件事你做还是不做,主要是跟这件事该不该做有关,而与父母支持与否,是两回事的时候,你才算精神上的独立。 听听下面这种新表达:妈,我交了新男友,我们俩很好。嗯,你好像不是太开心,那么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呢?我陪你聊聊天,会不会让你好受一些? 爸,我换了新工作,挺好的。嗯,您不太同意,我知道。您现在很担心吧?我说说哪方面的事情会让您不这么焦虑? 注意,不同点在什么?在于之前的你一直在原地打转,把父母当关卡。之后的你更主动,你在让事情往前走,没有拿父母当关口,你在把他们路过。 当你这样做时,父母才会反应过来:原来我不是他的神明,而是人生路上,亲切的景色。 我知道,这种建立边界的事情,一开始做起来,会有点内疚,有点摩擦,有点痛苦,但还是那句话,幸福的本质,其实就是割舍,你不可能两头都占全的。 付出一点点暂时性的代价,换取一些独立空间,长远来看,特别值得。 而且我爱你,与我这次不按照你的意见做事,不但不矛盾,且可以并行。 一边领着结婚证一边对父母好,日子长了父母会体谅。 一边换工作一边照常跟爸爸好好说话,再弯的东西,时间一长,都是直的。 (10) 为所当为,带着“问题”去生活。 可以说,最后一条建议,是为前9条都行不通,或做不到的情况下,准备的。 其实说白了,只是一些宽心话。但同样也是,生活的真相。 那就是:每个家庭都有点问题,每个人都有缺陷,每段关系都有无奈,但是,不耽误你好好生活。 父母有时不理解你,坏消息是,这是难免的。好消息是,我们也不需要每分每秒每件事都获得理解与认可。如果真是那样,人类都前进不动了。 人的日子是怎么滚滚向前的呢?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把黑的部分换成白的。 那也做不到。还有一种策略:我们把重心导向白的地方,让白的部分更大一点,再大一点,黑的部分自然就显得小了。 当亲情关系有点不顺意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事情相反,关系特顺,你接下来,会干什么? 你可能会说:啊,那我高兴死了!我每天都要更加幸福丰富,下班跟同事喝喝酒,白天好好工作。 好的,现在退回来,请你现在就按“问题已经解决”之后的样子去该干啥干啥。 久而久之,由于你生活更充盈满足,也许跟父母打交道时,要么更有底气,要么心情更平和。 这就是让白色部分增大,把黑色部分显小的阴阳转化效果。 同时,最亲近的人,不等于也不必要一定是最懂你、最认同你的人。 我们的情感来源可以很多:你还有朋友,还有爱人,未来某一天,你还有儿女。有些事不方面跟父母沟通,就跟其他角色沟通,在求父母放过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情感任务分配上,将他们放过。 最后,别把父母当做洪水猛兽,更不要停留在童年的视角,把他们看做是毫无道德瑕疵的完人,他和你一样,都只是周身布满爱的火焰的,很孤独又很想亲近这个世界的,小怪兽。 这份爱,这种亲近,有时会灼伤彼此。 但这一程,这份陪伴,这段缘分,终会让多年之后的你,满是感念。 地球不管这些纷扰羁绊,自顾自地转着,转到一定圈数,你跟父母就都没了。 那时如果你还能看见后辈的亲子纠缠,也许会理解地笑笑:嗨,小事啊。没什么,真的没什么。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