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态的艺术史意义

 寻梦向天歌 2019-08-04

变态的艺术史意义

这是一个表面化的时代。

身处在这个时代的内部,想要进行阅读,并且找到当年我们的列祖列宗们,阅读《安娜卡列琳娜》或者《羊脂球》时的精神愉悦,我们只有深刻地,通过词语的表面结构,也只有通过一切词语的表面结构,才能抵达这个表面化的时代。

否则,所有的貌似深刻,都看起来那么地有病。

那么,我们想要了解艺术,或者艺术史,这些个该死的东西,我们跑到那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美术馆、画廊、或者博物馆。屏住呼吸。憋住一个不知道放出来是响亮还是恶臭的屁,小脸蛋儿憋得红扑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被艺术熏陶得有了醉意。然后无比虔诚地,将两只手交叉握紧在胸前,做祈祷状。碰见谁,都感觉碰见了大师。然后我们回到家,才忽然发现,原来是见它的活鬼!这让我们时常一脸蒙蔽……,然后又一脸蒙蔽……。

保持一脸蒙蔽,就对了。

因为那些所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艺术品,之所以让你产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迷魂药效果,只不过是今天的人,希望你产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迷魂药效果,而已。

因为今天让你感觉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艺术,在当年,都是因为精神的“变态”:艺术的价值,就是尽可能地,让一切人类精神的变态,通过什么,将它保存下来,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单一进化是一种谎言。

但这一切只有让今天的你,产生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迷魂药效果,才能成功地向你证明艺术的形而上价值。

实在是因为,在这个表面化的时代,我们已经将一切价值,完成了货币化进化。

你看我们准备结婚之前谈论的是爱情吗?不是,这太古典了。如今我们谈论的是房子车子彩礼多少;我们死亡之前谈论的是不舍吗?不是,这太假正经了。如今我们谈论的是遗产归谁,头条账号上还剩下多少钱,QQ密码归谁,墓地多少钱,丧葬费找谁要,收了多少礼还要还多少礼,然后一脸满足地嗝屁了;我们的工作是为了理想吗?不是。是老板给我们的月薪或者年薪够不够泡妞吃饭买衣服还房贷还有上直播给小姐姐打赏。

所以,艺术,对我们来说就是:“这个能值钱吗?”

不然呢?

言归正传。我们应该讨论的,其实是“变态”,而不是值钱。虽然有时候变态很值钱,或者想要很值钱就必须变态。

正如这篇鸿篇巨制的小文之开篇所言:我们只有深刻地,通过词语的表面结构,也只有通过一切词语的表面结构,才能抵达这个表面化的时代。

那么,“变态”,其实就是“改变其态”的意思,拜托你不要想歪了。

什么叫“改变其态”呢?

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从,什么是“态”,来着手进行分析了。

世间一切,万事万物都有其“态”,山有其态,北方的山,像一把大铁锹掀翻起来的大土层,而南方的山,灵秀如盆景;水有其态,桂林之水流觞婉转,黄河之水浩浩汤汤。狗有其态,泰迪假装很可爱其实很下流,杜宾看起来很下流其实很可爱。

人,也有其态。

儿时憨态可掬,萌出口水;老来千褶百埂,沉眼昏花。

儿童时不憨萌,表现出天才般的老沉;老来不持稳,时常聊发少年狂。这,大约就是“改变了其态的”一般样式,所谓“变态”,大约如是。

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就是这么个“变态”:一辈子没有结过婚,甚至都不碰女人的,最后栽在了爱情的手上的变态故事。

话说这是一部文艺范五颗星的闷骚电影,一般追剧一派是不知道这部电影的,除非你一边半夜里躲在被窝里追爱情神剧,一边假装自己是一枚能从一堆废铁中看出后现代的资深文艺青年。

这是一部关于惊天骗局的电影,叫《The Best Offer》,中文翻译为《最佳出价》。是的,好像你知道了一样,其实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我要讲的是什么。

变态的艺术史意义

你也许马上就知道杰弗里·拉什,这位曾演过《国王的演讲》的演员。可是我并不想跟你讲电影情节,或者演员什么的吧啦吧啦。看过的没看过的,到网络上搜一下去看就是了。

我想讲的是艺术,也就是变态。

我们从《最佳出价》这部电影里,能看出来与艺术史有关的三件事:艺术的值钱,很可能是一场骗局,虽然艺术的确很值钱,这就是第一个变态;然后第二个变态呢,就是能够深刻地欣赏艺术之美的人,多少得有一点变态;第三呢,就是如果你变态了,你就是艺术而不需要别的艺术,如果你需要别的艺术,却发现穷其所能最后将自己弄变态了才能得到,得到之后却发现毫无意义了。

这就是本文要讲的第一段艺术史:艺术的收藏与变态。

维尔吉尔·奥德曼是一位非常懂得艺术之美的拍卖行老板和资深拍卖师,他最大的成就,就是通过暗箱操作的方式,购买和收藏了大量的女性肖像油画。在他精致的秘密仓库里,这些油画就像一部完整的艺术史,讲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至现代主义的全部肖像绘画的风格历史。

作为拍卖师,其实他非常懂得一张画的实际价值与价格,但其他人都不知道,否则,假设一张画所有人都觉得需要一百万欧元,你作为拍卖师二十万就落锤,三五次大家就看出来了,而这位奥德曼,通过暗箱操作收藏了上百件作品竟然没有人看出来,证明什么?证明所有的艺术品价值,只在这个拍卖师的脑海里,也只有他愿意认为某件作品更加值钱。

而这位奥德曼的收藏,是不卖的,你看多变态。

为什么不卖呢?

变态的艺术史意义

因为这位奥德曼先生有一种心理疾病:作为自认为的高贵血统和优秀的男人,他其实非常自卑,因为自卑,而将自己封闭在古典的高贵幻觉里不肯出来。他不但有心灵的洁癖,而且还有实际生活中的洁癖:打电话、吃饭,都要带着手套;收藏女性肖像绘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纯洁的爱情的幻想,以及拥有世界上所有高贵女性的性幻想。

最后的结局,就是被三个骗子合伙建构了一个近乎行为艺术的骗局,让这位奥德曼的性幻想最终投射在一个活人的身上,最后完成了惊天盗窃:将奥德曼的全部收藏,一网打尽。

这部《最佳出价》里的艺术史跨度,正好从文艺复兴,跨到现代主义早期。

而这个跨度,也正是当代艺术收藏的主要资本方向。但导演却默默告诉了今天的人们:艺术的“最佳价格”,就是将自己变成艺术品。不论暗箱操作也好,角色设定也好,你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变态”的精神世界里,你才能拥有。而一旦你已经拥有了,它们就都不是钱的事情了,而是你“变态”的世界的一部分。

所有自认为懂艺术或者不懂艺术的人,其实都是门外汉,你不在艺术的精神世界的内部,你是无法欣赏艺术之美的,所有的美,对于门外汉,都是关于“值钱”的无病呻吟。

好吧,既然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早期的艺术,是一场关乎“高贵”的性幻想,那么从现代主义早期到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又是关于什么呢?

其实依旧是从“变态”开始的,但它不再抵达“关乎高贵的性幻想”,而是关乎精神伤痕的心理反刍,以及关于回到母体、回到子宫去的“精神创伤综合症”的自我治疗。

下面的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仍旧活着的艺术家的自传体电影,名为《无主之作》,影片里的主人翁库尔特,正是以著名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为原型。

这里,我们仍旧不去复述故事,而只讲“变态”。

变态的艺术史意义

《无主之作》里的第一个变态,就是为了“性幻想中的高贵”而杀人。

纳粹医生卡尔·西班德是受雇党卫军的妇科医生,他不但参与了纳粹屠杀人民的暴行,而且作为一个经典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非常满意自己能够为了捍卫“高贵”而做的事情,甚至内心深处对此至死不渝,永无忏悔。

这正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两个重要精神起点:“无控诉地冷漠展示”,和“无控诉地自我修复”。

前者正是格哈德·里希特的创作特征:无主题,却向世界展示暴行者在时间中的痕迹。而后者,则是后现代艺术泰斗级人物约瑟夫·博伊斯的核心价值。

恰好,《无主之作》的导演,将这两位重量级艺术家,在影片中精心安排了情节的交集。从而让我们得以完整地领会自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轨迹:当追求“高贵”成为暴行的精神原动力,还有什么能够让人明白真理的价值与意义呢?唯有重新“变态”。

变态的艺术史意义

因此,我们得以在《无主之作》这部电影里,看到绘画的过时,看到各种本质上毫无意义的行为,被以“艺术”之名,公开展演。

这是新的“变态”对旧的“变态”的刻骨铭心的回应。

正如一切事物,一旦抵达它的目的地,它就失去效用。博伊斯开始的行为艺术,那种灵性的、对生命本质的沉浸,那种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交给灵魂的方式,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逐渐远离我们的现今世界,而渐渐成为了失去时代效用的“经典”。

而关于“人权”、关于“人文关怀”、关于“自由表达”、关于“尊重”、关于一切今天的热门话题: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人类主义的……,一切话题,正在新的“变态”语境下,成为艺术关心的问题,我们将其称之为“当代艺术”。

影片《方形》,正好填补了这一段艺术史讲述的空白。

变态的艺术史意义

一位高大帅气的美术馆馆长克里斯蒂安,温和而宽容,积极上进有爱心,精致而典雅,已经走过了“幻想的高贵”的历史变态期,符合今天一切关于暖男的标准。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暖男,却被平淡无奇的庸碌生活差一点逼疯了。

影片一开始,这位被没有意义硬找意义的关于艺术意义的采访,弄得一脸蒙蔽的暖男,就被街头套路给坑了:那种优秀中产阶级一定要表现出见义勇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勇气,遭遇了偷手机贼的街头套路。

按照一个标准的在大学里受过良好教育的传统,这位暖男像一个大学三年级的书呆子一样,保持着良好的教养,绝不愤怒,也不抓狂,也不骂娘,利用现代通讯科技的成果,定位了自己的手机,于是开始了一场漫无目的的谈判:以写传单的方式,这是这位暖男能干得出来的最坏的勾当。

一切岁月静好,都被现实击得粉碎。

变态的艺术史意义

他被为了出名没有底线的所谓年轻艺术家,坑得辞职;而找手机却无意中得罪了一位得理不饶人的阿拉伯小孩;高档大气上档次的美术馆party上,晕头转向地搭上了那位采访他的女记者,在激情之后,还产生了不可言说的“误会”:女子希望帮暖男扔掉避孕套,而暖男不好意思,不肯松手,女子误以为暖男以为女子要“喝掉”它,总之,当代生活中一切莫名其妙的误会,还无法解释的误会,在这个情节里,体现得惟妙惟肖。

总之一点,你想优雅地,像《如何做一名有教养的中产阶级》教科书一样地去工作和生活,都会被现实逼得抓狂,更重要的还是:你都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一切。

当代社会无法言说的“变态”,被《方形》这部电影表现得酣畅淋漓:你被人塑造成另一个根本不是你的角色,你还没法解释;你所有的步骤都是对的,答案却错了,你不知道这是该相信科学还是相信命运;你上午发誓做一个岁月静好的暖男靓女,下午就被抄水表的气得吐血;你以为自己已经很努力很上进了,现实是你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一个冒充有上进心的傻逼。

不然呢?

影片《方形》在一个高雅的美术馆餐会上,因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表演而达到高潮:这位假装自己是猩猩的表演艺术家,最深刻地,最认真地,最毫无保留地,将一只猩猩在人类场所可能的兽性,完全展现了出来,毫无克制,根本就让人忘记了表演的边界,适可而止的假装。

这将所有假装走过了“高贵的幻想”,而能与一切人性甚至兽性平等相处,岁月静好的假模假式,撕得粉碎。在西装革履晚礼服的香艳现场,一个人“变态”为猩猩,却直指西装革履晚礼服的虚伪表象背后,是更加无法言说的“变态”。

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艺术,从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三部电影串起了近700年的艺术史样本,却只有两个字:变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