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半年给我带来的收获

 yh18 2019-08-04

读《资治通鉴》半年给我带来的收获

笨方法学习周报是我使用笨方法学习的卡片汇总,笨方法四词概之「坚毅、认真、科学、模仿」,首发「笨方法学写作」知识星球,每周汇总部分在此。本期编号【2019/21W】。

「这本到底是什么书呀?读了半年还没读完?实在不像你风格呀?」

最近约朋友吃饭,他对我这半年的读书情况惊讶起来。

「哈哈,不必惊讶,半年算什么?我给这本书的阅读时间是十年,这才刚刚开始。」我说。

「别卖关子了,什么书?」他问。

「喏,就是这本《资治通鉴》,字数 300 万,历史跨度1362 年,一群人写了 30 年。」我说。

「那你半年净读这本书了?」他问。

「那又不是,只是趁着读这本书,顺便开始一次历史主题阅读。」我说。

「《资治通鉴》呀,大部头文言文超难啃的,我身边有好几个朋友说想看,我知道他们也就说说而已,但我知道你读书有毅力,说是要读,便是真要读完的。你刚刚说开始一次历史主题阅读,看来不是只读这一本书呀?」他问。

「是呀,为了读懂《通鉴》,我专门拉了一个书单,2019 年上半年读过的 52 本书,除了写作相关的书,其余的几乎历史主题书籍。我的读书习惯不是死读一本书,而是群山环绕,例如现在要读《通鉴》,我就是每日读十几页《通鉴》,然后再读其他历史读物,例如《中国大历史》、《三国史话》、《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等。这样读《通鉴》,就不是在读一本书,而是拉开一个面,打通一个领域,阅读速度可能慢,但贵在能看到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叙述与观点,彼此相互印证,拓展视野,加深记忆。」我说。

「这样的读法,收获如何?」他问。

「那我就写作、阅读、行动、思考,这四个方面说说吧。」我说。

P.S. 此文为2019 年上半年读书小结。与以往读书总结大不同,本篇读书小结不再罗列书目及点评,而是只写一本书的阶段所感所得。罗列卡片清单易,整合串联卡片难,往难处写,才能有创作的乐趣。

写作:练习古典文体

别人读《通鉴》,是为权谋,我读《通鉴》,是为写作。

我在《笨方法读<通鉴>》中说:

我向往中国古典文体

中文写作有古文运动,韩愈谓之「陈言务去,文以载道」,抛弃排比、对偶、用典以及格律,缺乏实用价值的问题,主张模仿三代两汉的古文,学习它的质朴载道、干净脆落、简练精悍、清爽痛快。

韩愈的陈言务去与古典写作风格的朴实简洁,意义可能不尽相同,但价值等同,都提倡文章言之有物,清晰简明。最终,且无论务去陈言或简洁,写作,都只是为呈现文字最原始真实的样貌而已。

后来读《通鉴二十讲》,当中提到司马光的文字风格。

嘉祐七年,朝廷擢升司马光为知制诰,掌中书词命,他以自己不善作四六骈体之文,坚辞不受,继续担任谏官,一直到英宗治平二年(1065)。

筹划《通鉴》时,他曾说:「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一家之言。」

由此可见,司马光不喜欢辞藻艳丽、华而不实的文体,而喜欢笔致朴素、言之有物的古文体,他的文字「文辞纯浑,有西汉风」。

简洁、清晰、准确,这便是我想要学习的写作风格。

如果你有闲心,便可能发现,我近期写的文字,段落越来越多,句子越来越短。这可以算是我近半年来的写作刻意练习——用最少的字句将复杂的事情说清楚,便是胜利。

这半年还写了 8 篇《通鉴》感想,都已发布博客上。

读《资治通鉴》半年给我带来的收获

阅读:选择经典文本

因为职业关系,我必须关注几百个媒体公众号,每天花半个多小时浏览其中的内容,这样持续一年,我练就一种本事:看标题就大略知道文章内容、识别哪些内容是为挑拨读者情绪、知道读者更喜欢哪些内容、知道写哪些内容更适合包装传播……

但在职业之外,我少有将这些技巧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而花更多精力在内容本身。

这些内容,便就如《通鉴》文字,看似朴实无华,平平淡淡,但有深厚的历史责任感。

读新媒体内容是焦虑驱动,文字会过时,若不读,你会自觉过时,便争先恐后,先读为快。

但读《通鉴》,你没有一丝着急情绪,因为你早知道这些文字已经历九百多年,它本来就是过时的文字,你读与不读,它就在那里,透着一种经典文本所拥有的骄傲。

有一种阅读,不会追新鲜、畅销、排行,也不管是否经典、题材冷门、评价多寡,重要的是对此时此刻的你有长远价值。

行动:简简单单做难事

《通鉴》文言文字数接近 300 万,中华书局文白对照版共 18 册,每册约 400 页,如何读完它是一件难事。

曾费尽心机下载了各种电子版,将手头的所有电子设备—— iPad、Kindle、手机都用上,探索各种读《通鉴》技巧方法,写就一篇《笨方法读<通鉴>》。

后经实践,往往是纸质书阅读进度远超电子书,每次想用iPad、Kindle、手机来读,都必须不停翻页追上。如此反复几次,渐失去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的耐性,干脆统一使用纸质书来读。

半年之后,各种花哨的阅读技巧被时光统统打败,仅有一种方法幸存,那就是老老实实读一本纸质书,放在固定地方,每日早晚固定读,一页一页地翻。

将每日夜读《通鉴》的页面拍下,便成就了「《通鉴》日与夜」的这个相册。

读《资治通鉴》半年给我带来的收获

司马光编《通鉴》更是难事,他怎么做?分三个步骤:作丛目、修长编和删改定稿,一旦确定程序方法,便一以贯之,持之以恒,30 年终成此书。

由此可见,想要做一件难事,最好要将其分解,变成持续做一件件小事,小到可以日日做、月月做、年年做,可形成习惯,融入生活。

小事能做完,便会有成就感,持续激励前行,便会喜欢上长时间做一件难事情的感觉。

这样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像极了那些凿壁偷光的人。

思考:读历史学思辨

读历史的乐趣在于思辨。

所谓思辨,就是将你放在古人的历史环境中,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能比古人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吗?这些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当中是否有更深层的原因?

这是听吕世浩的《史记》与《秦始皇》过程中,他反反复复说的,我深以为然。

人一生要做无数决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做出正确的决定,这是所有人的必修课。读史,就给你无数次锻炼抉择能力的机会,每一次读到历史人物抉择时刻,你盖上书,「设身处地、揣摩通透、体贴入微、洞见表里」,给出独立解决方案,再与历史人物已做出的方案交叉对比,如此反复,能力有增长,读史方能发挥最大用处。

读史常感孤独,但也常能遇到惊喜。孤独是指你必须时时在冷冷故纸堆中寻觅,惊喜是指你能在不被注意的角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对你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我听完吕世浩的课,兴致一起就去翻他的博客,几十篇文章翻下来果然发现一篇相当有收获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的求学经历》,当中提到:

徐老师唯恐我受学界浮躁的风气影响,有急于求成的心态,当天中午请我吃饭,就认真告诫我:「世浩,你做我的学生,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那就是一辈子不许写和人商榷的文章。」后来我才体会先生的深意,学术贵在正面立论有所贡献,不在找人毛病以为高人一等。还记得那一天,先生屡次的跟我说:「世浩,要切记, 大器一定要晚成,厚积才能求薄发。」

人太容易受外界影响,喜欢嚣喧、喜欢争吵、喜欢娱乐、喜欢热点、喜欢炫耀……写作不蹭热点、不写时评、不抨击他人,沉住气做事,沉下心做人,意味着你要保持耐心,远离人群,独立思考,持续行动,敢于打持久战。

能做到以上,便算是开始读懂了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