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3月6日,阴,5-15度,游览九江市浔阳楼、锁江楼、天花宫、烟水亭、甘棠湖和长江大桥等,下午乘火车到武汉,住宿武昌。 
九江为历史名城,古称浔阳、柴桑和江州,地处长江南岸,北畔鄱阳湖,交通发达,号称“三江之口、七省通衢”。市区内名胜景点有甘棠湖、烟水亭、浔阳楼、锁江楼、南湖、天花宫和长江大桥等。 (下图:九江街景) 
我住宿在城区十里大道北段,离甘棠湖和南湖都很近。早晨6点半起床,吃过早点后,便骑着单车,朝着景区方向行去。 (下图:浔阳楼外景)

单车往北穿过二亩地路、庐山路和浔阳路,然后沿着滨江路直往东走,约半小时后便来到了浔阳楼。 (下图:锁江楼大门)

浔阳楼位于九江市滨江东路,紧靠长江。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浔阳楼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名最早见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诗中,随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其周边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小说中有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为浔阳楼增加了传奇色彩,使此楼名噪天下,成为江南名楼。 (下图:浔阳楼雄姿)

历史上的浔阳楼曾多次毁于战火,今天看到的浔阳楼是1987年重新修建的。楼高21米,共有四层,占地300平米,建筑面积为1000平米。其楼九脊层顶,龙檐飞翔,回廊四绕,古朴凝重,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 (下图:浔阳楼大门)

今天的浔阳楼大体是按照《水浒传》所描写的景观而设计建造的。其楼外景“雕檐映日,画栋飞云,碧栏干低接轩窗,翠帘幕高悬户牖“,大门上方,”浔阳楼“匾额高悬,"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楹联悬挂两边。 进入楼内,大厅镶嵌有“宋公明发配江州城”、“浔阳楼宋江题反诗”、“黄文炳设计害宋江”和“梁山泊好友劫法场”等瓷板彩画,还陈列着《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人物瓷像;二楼为当年宋江醉酒题反诗处,墙壁上有今人书写的宋江反诗:“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横幅。游人到此,能感受到《水浒传》所描写的历史场景氛围。 (下图:浔阳楼内景) 
从浔阳楼处继续往东走,有锁江楼屹立在长江边上。 锁江楼是由楼、塔和阁轩庭院等组成的一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其塔因建在回龙矶上,俗称回龙塔或锁江塔。塔为石砖结构,六面锥状,上有精美浮雕。塔共七层,高三十五米,每层翘檐都悬吊风铃,檐口为石刻斗拱,有梯可上塔顶远眺。古人有诗赞此塔:"望中吴楚穷千里,楼下波涛聚九江"。相传大禹治水时,曾用铁牛镇水,故塔旁原铸有铁牛四只。锁江楼塔楼相映,蔚为壮观,古时为九江胜景。 (下图:锁江楼远眺) 
锁江塔有400多年历史,其间历经风雨,屡遭劫难,但仍岿然耸立,称得上是建筑奇迹! 据载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九江发生地震,江边岩基石崩溃,锁江楼及两条铁牛坠入江中,只有回龙塔和另两只铁牛幸存;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与清军在九江激战,重建楼与两铁牛遭炮火袭击再次被毁,唯宝塔却巍然屹立而不倒;1938年6月日军炮舰曾向锁江塔炮击。此塔伤痕累累却仍顽强地耸立在长江边上。该塔遂成为九江民众骄傲和城市的象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锁江楼雄姿) 
锁江楼北面为烟波浩渺之长江,登临塔顶极目环顾,可北瞰远山渺黛,南视古城幽雅,仰观天色空濛,俯看碧江波粼,景象格外壮观。 (下图:锁江楼烟雨)

从锁江楼沿长江大堤往东走,有近年修建的锁江楼观景台,其上建有两只铜牛雕塑,昂首挺立,守卫着大堤。远处为九江长江大桥,数条万吨货轮穿梭而过,景象十分繁忙。 (下图:锁江楼观景台) 
参观了锁江楼后,我来到了甘棠湖景区。甘棠湖古称景星湖,位于九江市中心,湖周十余里,面积千余亩。甘棠湖由庐山泉水汇入而成,水质晶莹洁净,匡庐倒影,景色优美,是一天然湖泊。 (下图:甘棠湖外景)

甘棠湖实由两湖组成,西边称甘棠湖,东边称南湖,中有长堤和弧桥将两湖联结。南湖环湖景点有翠竹院、民俗园、南湖公园等;甘棠湖环湖景点有甘棠湖公园、烟水亭、浸月亭、天花宫、思贤桥和点将台等名胜古迹。 (下图:甘棠湖公园一角) 
甘棠湖长堤又名“李公堤”,为唐代江州(九江)刺史李渤所建。李渤(772—831)博学多才,有“李万卷”之称。他在各地为官期间,勤于政务,兴利革弊,做了不少实事。 当年江州城南横有一大湖泊,面积约一千二百亩,由于湖面宽阔,南北交通不便。李渤为了方便行人,遂纠工在湖中筑堤,堤长七百步(约二里),南连山川岭,北接南门口。堤上建桥安闸,控调水位,兼有灌溉之利。后人为感谢这位刺史,便将新建的堤命名“李公堤”,桥名“思贤桥”。 (下图:甘棠湖公园一角) 
李渤在担任江州刺史期间,还不畏权势,主动为民请命。当时江州发生百年大旱,很多粮田颗粒无收,李立即上书陈奏,请求减免民众赋税,百姓感恩不尽,将大堤西边的湖称为“ 甘棠湖”, “甘棠”是对这位刺史行仁政的赞誉。 相传周时召公南巡,所过之处不占民房,只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昕讼决狱。这种体恤百姓疾苦的事迹为后人颂扬,“甘棠”一词便成为民众对有功德贤能官员的美称。江州人为感谢李渤,将李比之召公,颂其为“甘棠”。 (下图:甘棠湖烟水亭) 
甘棠湖景区内有一寺庙,称天花宫。 天花宫取“庙貌如天赐花宫”之意。始建于清同治九年(一八七0),该庙立于大堤西侧,占地近三千平米,主要建筑有大殿、三圣殿、观音殿、娘娘亭、果公堂和寮房等。站在河堤远眺,绿荫掩映亭台楼阁,红墙黄瓦时隐时现,弱柳微风轻拂,宛若琼岛仙景。 天花宫在民间很有影响,据说每逢佛诞节日,寺内熙熙攘攘,人涌如潮,香云缭绕,梵贝和鸣,佛号经声久久回荡。 (下图:天花宫外景) 
天花宫过去称为“送子娘娘庙”。所供奉的送子娘娘是五代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据载孟昶战败降宋后不久便死去,花蕊夫人虽被逼入宋宫却不忘故主,她私带孟昶画像在宫中奉祀,后为太祖发觉追问,花蕊夫人情急之中谎告“所挂张仙,送子之神,蜀人皆智”。幸太祖未为深究,但要她以蜀亡为题作诗一首。花蕊夫人无奈吟咏道:“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对此也无可如何。 (下图:天花宫大雄宝殿) 
花蕊夫人所说的“送子之神张仙“后从宫中传到民间,立庙祭祀。晚清时,又把张仙男像改为花蕊女身塑像,天花宫遂供起女的送子娘娘来了。寺庙一度香火十分旺盛,古诗有云:“柳影湖波景色饶,天花宫耸更妖娆。三楼微妙凭窗望,泛雅风光不厌瞧”。 (下图:甘棠湖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景区南边,建有甘棠湖公园,该园建于1951年,占地约160亩。公园原是江西洪都会馆馆址,现有北伐忠烈亭、蔡公时墓和革命烈士纪念塔等历史建筑,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下图:北伐忠烈亭)

烟水亭是一组传统园林建筑,位于甘棠湖北面的浸月岛上,此岛相传为三国时名将周瑜的点将台故址。 (下图:蔡公时墓)

烟水亭历史悠久,为九江名胜之一。据载唐代时,江州司马白居易曾荡舟浔阳,写下名篇《琵琶行》,有“别时茫茫江浸月”诗句。北宋时,理学家周敦颐见小岛形状如月,遂名“浸月”,并在岛上建“浸月亭”。后来,因”山头水色薄笼烟“,又有人在湖堤处另建一亭,名为烟水亭。 (下图:浸月岛外景) 
明嘉靖年间,两亭俱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江关督黄腾春于浸月亭故址重建烟水亭,这就是现今烟水亭的由来。明清时期烟水亭建筑屡建屡废,清同治七年(1868)由僧人古怀募捐重建。至清光绪间,烟水亭建筑才形成现在规模。建国后屡有维修,并建九曲桥通向湖岸。 (下图:浸月岛上观湖水)

浸月岛建筑群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左为翠照轩、听雨轩、亦亭;右为浸月亭和船厅;中间依次是烟水亭、纯阳殿、五贤阁和观音阁。这三组建筑由院墙围成一体,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庭院、天井内花木扶疏、秀石玲珑,让人赏心悦目,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 (下图:周瑜战迹陈列馆)

烟水亭内设有“周瑜战迹陈列馆”。 东汉未,九江为东吴属地,吴主孙权的行宫就设于此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领80万人马浩荡南下,追赶刘备,虎视东吴。孙权封周瑜为大都督,命令他率水军在甘棠湖中日夜操练,迎击曹军。古时,甘棠湖与长江、鄱阳湖相通,水域宽阔,为东吴一水上要塞,当年,湖上战舰云集,雄师队列,周瑜在此挥师点将。后联合刘备,大败曹兵于赤壁,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范例。 馆中用图文介绍了周瑜生平,正中有一座3米高的周瑜塑像,携书挎剑,威武刚毅,再现了这位儒将的飒爽英姿。 (下图:烟水亭内园林建筑) 
旧时,烟水亭曾是民众祭祀先贤的香火之居。五贤阁内原供奉有田园诗人陶渊明、江州刺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宋明理学大师周敦颐和王阳明塑像。现烟水亭各厅室已改作九江文物陈列室,在这里可以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土文物。 (下图:浸月亭景色)

据府志记载,“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当过浔阳县令,为九江人办过不少好事。岛上纯阳殿中的吕洞宾塑像早已毁于兵燹,殿后留下一块“寿”字碑,相传为吕道人亲书,字体苍古,初看是个“寿”字,细看则为“丹”字。据说这块似“寿”似“丹”的字碑,寄寓了吕洞宾对九江百姓人寿年丰的美好祝愿。 (下图:九江火车站大楼)

游览了烟水亭后,已是下午近5点,我赶紧骑车回到住宿旅店,下午5:36我将乘火车赶往武汉。 (本集完,下一集为《江汉怀旧》)。 (下图:九江甘棠湖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