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了归元寺后,我骑车往北朝晴川阁景区方向行进,途经鹦鹉大道北段时,忽见东侧绿地上有一机械齿轮组合雕塑,题“汉阳造广告创意园”。原来,这一带竟是晚清时期湖北洋务运动最重要的工业区旧址,著名的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等企业均集中分布在这里。

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于1894年建成。虽然汉阳兵工厂创建时间晚于上海、南京等地军工企业,但由于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等,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 汉阳兵工厂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汉阳造”可谓名噪一时,人人皆知。 (下图:汉阳兵工厂旧址)

汉阳铁厂紧邻兵工厂,北面汉水,东临长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诞生于1890年,也是由张之洞创办,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下图:龟山北麓汉阳铁厂凝铁保护地) 
张之洞系清湖广总督,这个人在湖北名声较好,现武汉很多地名都与他有关。张为“自强、求富”,在武汉大力推行新政,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和汉阳官砖厂等,在汉阳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廊”。现代制造业的兴起,直接成就了张的“湖北新政”。 汉阳兵工厂、汉阳铁厂当年的雄姿现已无处找寻。在龟山北麓,仅发现一块约200吨重的凝铁,此处已辟为景区供人参观凭吊。在晴川阁江边,还残留存着一座老码头,曾是专供铁厂运输矿石和钢铁的。百余年潮涨潮落,码头上的铁铆固件已锈迹斑斑,但依旧散发着黝黑的光泽,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下图:铁门关) 
从龟山北麓往东走,其尽头伫立着一尊两重飞檐彩绘牌楼,园内绿树掩藏着亭台楼阁,此处便是汉阳有名的晴川阁。 (下图:晴川阁牌楼)

晴川阁位于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有"三楚胜境"之称。 (下图:晴川阁内石碑)

该楼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 该阁自创建以来,几经兴废,现存建筑是1983年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在原址上进行复建的。楼高17.5米。占地386平米,底层面阔5间,进深4间。麻石台基,红墙朱柱,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巨匾。 阁楼依山面水,景观独特,被誉为“楚国晴川第一楼”。北侧有园中园,园内青草如茵,竹木葱茏,瘦石嶙峋,幽静雅致,与阁楼相互映衬。 (下图:古晴川阁山门) 
除晴川阁外,景区内还有禹稷行宫、铁门关两组建筑群以及禹碑亭、楚波亭、牌楼、曲径回廊等十余处附属建筑,整个晴川阁景区占地约一万平米,平面呈三角形。 (下图:禹稷行宫内景)

禹稷行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现存不多的清代木构建筑之一。大禹庙始建于南宋绍兴(1131)年间,是历代祭祀大禹之地。明代天启年间(1621)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和八恺等先贤。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1863)修建,1984年按“保持现貌,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 (下图:禹稷行宫大殿)

经修缮的禹稷行宫占地为380平方米,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和天井等构成。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天井两厢为走廊,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鸱吻、坐兽等。 (下图:晴川阁外景)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下图:站在晴川阁上可观龟山电视塔)

晴川阁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特别出名,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相应的历史地位,现为武汉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 (下图:晴川阁长廊) 
走出晴川阁,其街对面便是著名的龟山景区。 (下图:晴川阁东面的长江码头) 
龟山位于汉阳城北,东临大江,北带汉水,西背月湖、南濒莲花湖。其状蹲伏如龟,与对岸蛇山夹江对峙,形势十分险峻。 (下图: 龟山电视塔雄姿)

龟山景点不多,主要有蝴蝶泉、黄兴铜像、鲁肃墓、三国人物雕像、向警予烈士陵园和红色烈士公墓等。 (下图: 龟山背后的武汉长江大桥) 
鲁肃墓位于龟山中段山腰处,墓前立有石碑,上写“吴汉昌太守鲁肃墓”,墓周芳草青青,林木苍苍。该墓始筑年代无考,志书仅载清嘉庆年间由汉阳知县裘行恕重修。咸丰初毁于兵燹,不久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再修。 鲁肃(172-217)是三国时期东吴名臣,联刘抗曹便是他提出来的。鲁肃死后,其墓在各地竟有5处之多?据说汉阳墓实际上只是衣冠冢,真墓在岳阳。 (下图: 龟山鲁肃墓)

沿着龟山平缓山脊行走,不时会看到有新建的三国人物雕像在两旁伫立,如孙权、周瑜、曹操、刘备、关羽等,这些雕像与鲁肃墓相互映衬,增强了龟山的历史文化氛围。 (下图: 龟山青铜大鼎)

其实龟山过去的名胜古迹很多,据史可考的有关王庙、藏马洞、磨刀石、太平兴国寺、桂月亭、状元石、禹王宫、月树亭、桃花洞、罗汉寺、龙祥寺和鲁肃墓等,但由于历经多次战乱,这些遗迹多已不存,仅留下地名供人追思和怀念。 (下图: 龟山曹操塑像)

黄兴铜像位于龟山东麓,建于1933年,初立于武昌蛇山。1955年因建设长江大桥暂迁于黄鹤楼剧场东侧。1985年迁现址。黄系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与孙中山知交,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铜像面对长江,背依龟山,通高5米。黄先生衣着西装,气宇轩昂。像座四周麻石上刻有浮雕花环,正面花环中央大理石上刻“黄兴先生之像”。其它三方刻有由蒋中正领衔署名的《黄克强先生像赞并叙》,记述了黄兴的历史功绩和在武汉建立铜像的原因经过。铜像198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 龟山黄兴铜像) 
向警予墓在龟山西头。墓呈圆形,四周砌黑色花岗石环围,墓前方座上塑汉白玉全身塑像,表现出烈士坚贞不屈,正气浩然形象。方座正面镌刻着邓小平手书“向警予烈士墓”六字。基座后面刻有记述烈士革命事迹的文字。 向警予(1895-1928)是中共创始人及早期领导人之一,女权主义领袖,曾担任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1928年3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向警予在武汉被捕,同年5月牺牲。 (下图: 龟山向警予墓) 
红色烈士公墓紧邻向警予陵园。 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被杀害。时任中共湖北监委书记的陈春和利用在驳船的工作之便,率人深夜将部分烈士遗体秘葬于龟山南麓补闲亭侧,并登记造册,土里还埋有一块刻有“红色战士公墓”的石碑。陈于1929年也被害,名册遂遗失,后人无法知道被害烈士的真实姓名和准确人数。 解放后, 红色烈士公墓迁汉阳扁担山,1986年迁现址并建陵园。陵园由广场、墓、碑和亭组成,坐西朝东,面积535.5平米。公墓以白色梯形墓碑为主体,碑高5·2米,正面镌刻由彭真题写的“红色战士公墓”六个大字,背面刻有《红色战士公墓记》。公墓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下图: 龟山红色烈士陵园) 
龟山东首南腰与武汉长江大桥连接。我从山坡上下来后,便顺着引桥向徒步桥头堡走去,认真欣赏大桥两岸壮观景色。 (下图: 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位于蛇、龟二山之间。大桥建于1956年,全长1670米,上层公路桥,下层为铁路桥,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大桥将武汉三镇接为一体,同时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和粤汉铁路连成一线,形成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56年毛泽东曾写下“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诗句,描写的正是这一带景色。 武汉长江大桥设计精美,构造雄伟,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标志性建筑,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要标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 远眺武汉长江大桥) 
游览龟山和长江大桥后,时间已是下午近5点。我在桥头堡休息片刻,见还有时间,便决定到附近的长江与汉水两江交汇处------南岸嘴去看一下。 (下图:南岸嘴景色,左为汉水,右为长江)

南岸嘴在龟山北面,是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形绿地沙洲,北靠汉水与汉口紧邻,东接长江与武昌相望,虽地处城市核心位置,但却相当幽静和空旷。洲上大堤沿江而建,四周芳草萋萋,杂树丛生,颇带几分野趣。 站在江洲远望,两江从天际逶迤而来,水天一色,烟波浩渺,黄昏下的江汉三镇似披上了一层薄雾轻纱,几分朦胧,几分苍凉!在这里漫步,可以切身感受到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初始意境,惬意非常。 (下图:南岸嘴景观) 
南岸嘴目前已被打造成一处江滩湿地公园,但里面景点不多,我骑着单车在里面转了一圈便出来了。公园门口有一个公交车站台,上面有到汉口火车站的线路,于是便决定趁天色未晚,乘车到汉口站看看,因为汉口站候车大楼很知名,是一栋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近代著名建筑。 (下图:新汉口火车站) 
公交车穿过汉江北行,经友谊路、新华路等,不一会便到达了汉口火车站。 汉口站规模很大,其候车大楼为欧式古典风格,两座塔楼巍然耸立,布局恢宏,雄伟壮观。刚到汉口站时,我还以为此楼便是上百年的老站楼,但又感觉太新色?后一打听,原来此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才新修的汉口站,老汉口站并不在这里,而是在市区大智门附近。于是,我只好又查阅地图,重新确定方位。然后骑着单车,穿过若干街巷,最后终于来到大智门,找到了真正的老汉口站。 (下图:老汉口火车站)

老汉口站全称大智门火车站,又名京汉站或汉口站,始建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京汉铁路的南终点站。其候车楼为法式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面积1022平方米。主楼中部为大型半圆拱窗造型,四角筑有20米高尖形塔堡,外部墙面、门窗、檐柱等都以线条和几何图形装饰,雕刻相当精美。大楼一层为售票和候车大厅,楼上为办公区。 刚才所见的新汉口火车站便是根据这座楼样式重新设计建造的,当然规模要大的多。 (下图:正在维修的老汉口火车站) 
汉口站建成时曾是亚洲最现代化的火车站之一。车站建成后,附近陆续修建 了很多工厂、仓库、商店、副食店和餐馆等,一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派繁盛景象。这里属于原法租界,法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兵营及许多洋行、酒吧和俱乐部均设于此。车站建成后,汉口的城市面貌也随之改观。因此,汉口站可以说是近代武汉历史发展的缩影。 百年过去了,昔日的汉口站(大智门站)早已停止使用,成为一处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重要遗存。2006年改建成武汉市铁路陈列馆,并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未完待续)。 (资料:民国时期的汉口火车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