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知识讲座:怎样写名胜联

 昵称32901809 2019-08-04

第五讲 怎样写胜迹联

所谓胜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山水风景胜地,亦即自然景观;另一类是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亦即人文景观。当然,还有不少胜迹既是山水佳地,又有名人遗迹,所谓人杰则地灵,地灵则人杰。究竟是地以人名,还是人以地名,往往很难说清楚。只有近年来新开辟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如森林公园之类,人文景观尚有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暂时还只有自然景观。而按吴恭亨《对联话》的说法:“山川祠庙,非借文人之题咏,即名胜亦黯然寡色。”人文景观是可以不断打造,不断丰富的。联家通常所谓名胜楹联,就是我们所讲的胜迹联。

据史书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吴越忠懿王钱俶在上海建龙华寺,一日游寺内碧波亭,曾有“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之联纪其盛,这当然是较早见于文字记载的胜迹联了。不过,日本人用汉文写的《史馆茗话》载唐人联“闭户惟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古今联语汇集》载唐张祜惠山题壁联“小洞穿斜竹,重街夹细莎”,都应该是胜迹联。那么,胜迹联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到宋代,苏轼、朱熹都有些题联。但兴盛起来却是明清以后的事情,在康乾之世形成一个高峰。

因为胜迹联大都是悬挂雕刻在名胜地的亭、台、楼、阁的柱、石之上或在纪念地的祠、庙、殿、馆之中,既不像春联那样时过迹销,也不像有些居室联那样藏之深屋而不为人知。因而这些楹联一方面得到较好的保存,另一方面又得以广泛流传。总之,胜迹联是人文景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山水之神韵,人文之解读,往往借重其极具文学性的呈现,对于所描述的胜迹具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果说诗是文学中的文学,那么胜迹联就是诗中之诗了。这里只谈胜迹联中几个重要的问题。

第一节 状景与凭吊

状景与凭吊是胜迹联的两大主要内容。有些胜迹联偏重状景,有些胜迹联偏重凭吊,有些胜迹联二者结合。总的写作要求是,状景则求有诗意,凭吊则求有逸趣。

苏轼赞王摩诘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景之妙,莫过呈现诗意。诗歌主要捕捉山水风景中那些最生动、最有典型意义的形象,通过新颖的构思,用凝炼和谐的语言,去构成一个通过读者的想象而再现出来的深远的意境,表达作者深刻而饱满的激情。楹联状景,同样贵在有诗意。其短者总共不过两句话(长联另当别论),不可能详尽地描摩一地风景,也不可能充分叙述一地典故,它只能以少胜多,如《文心雕龙·隐秀》所说的诗歌中的“秀句”一般,是“篇中之独拔者”,“以卓绝为巧”,精心拣选胜迹中一点两点最具特征、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画龙点晴,让人们管中窥豹。

在素材的摄取、画面的组织上,胜迹联常用的手法是剪辑与掠影。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他认为诗歌“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者为佳。胜迹联往往剪辑景观中最富特征的一二小景,即小见大。金眉生九江琵琶亭联隐括白居易《琵琶行》诗的首尾之意: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

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绕船时

联语剪取“灯影吹雨”和“明月荻花”两个小镜头,突出琵琶亭无论晴雨都具有超凡离尘的风韵。而佚名写琵琶亭则别是一番景象。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他所剪辑的是通红的枫叶秋色和浔阳的一江碧水两个镜头,再点出美妙的四弦琵琶声。同样一个景点,上下高低、远近内外各呈异彩,春复秋冬、四时八节独具气象,撰联者要像诗人一样善于捕捉那些独特的形象,精心剪辑纷至沓来的镜头。如佚名题苏州虎丘花神庙联:

一百八记钟声,唤起万家春梦

二十四番花信,吹香七里山塘

花神庙在虎丘寺东侧,所以,寺中的“钟声”,把“万家”众人从“春梦”之中“唤起”来了。醒来之后何所见呢?辛勤的花神送来了阵阵“花信”风,它把阊门外的整个“七里山塘”“吹香”了。这就抓住了花神庙的环境特征。于谦写庐山山阴石屋更妙:

花雨欲随岩翠落

松风遥傍洞云寒

春花欲傍青山飘落,松风与洞壑云岚混融。作者巧妙地捕捉了这两个极富动感的镜头,写出了庐山山阴石屋冷清脱俗的景色。笔者曾应长沙烈士公园之请,为人工湖长堤撰联云:

数里芳堤,掠水莺雏鸣岸柳

一声长笛,隔栏鱼老唤行人

公园的芳堤是宁静的,而笔者借莺鸣、笛声、鱼跃声抒写大自然的生机,使风景越发静谧宜人。

容量稍大的胜迹联可以置身于胜迹,将镜头掠影式地推移。当然,这种推移要照顾游人的目光,得依照一定的顺序。著名的昆明大观楼长联出幅写自然景观,先写大观楼上所见远景,依方位顺序是“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接下来次第写楼上俯视五百里滇池的大观,有“蟹屿螺舟”、“风鬟雾鬓”、“蘋天苇地”、“翠羽丹霞”;视线从湖面移向岸边,则见“四围香稻”、“万顷晴沙”;然后想见四时美景,用“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作结,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大观”图画。黄建管的南京鸡鸣寺豁蒙楼题联也没有描述楼本身的景物,同样是置身于胜迹,以方位顺序剪辑楼上所见的四围名胜:

遥对清凉山,近临北极阁,更看台城遗址,塔影横江,妙景入樽前,一幅画图传胜迹

昔题凭墅处,今曰豁蒙楼,却喜玄武名湖,荷花满沼,好风来座右,数声钟磬答莲歌

联中虽未标明东南西北,但鸡鸣寺就在鸡笼山麓,青凉山位于其西南,北极阁就在鸡鸣山上,台城遗址即在寺南,东边是荷花盛开的玄武湖,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读之宛若一一在目。

还有一类掠影式则类似国画泼墨,不注重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小景的摄取,而是注重于整体特色、气势的概括,或只是勾勒景观的轮廓,显得浑括、抽象。如佚名题江苏镇江焦山庙联:

江声犹带蜀

山色欲吞吴

他所看到的只是涵混一气的江声山色,却以广袤的吴、蜀为衬,一“带”一“吞”,分别用两组反义词为对,结语奇特而形象毕肖。曾国藩题四川新都桂湖也用这种大笔勾勒的手法: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原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只是他所勾画的既有典故传说(如联中暗及明朝才子杨慎的桂湖故居),又有自然景观。横括千里、包揽古今。俞樾的杭州西湖花港观鱼联风格又迥然不同:

选胜到里湖,过苏堤第二桥,距花港不数武

维舟登小榭,有奇峰四五朵,又老树两三行

此联认真中透出风趣,尽显乾嘉学者本色,既勾出了去花港的游览路线,又画出了小榭的代表性景物标志。行文简古,数据确凿,殆同一幅古老的方舆图。

无论是剪辑还是掠影,胜迹联都有个写景与写典,即写自然景观与写人文景观的问题。(当然,一些纯自然景观的胜迹联则没有写典的问题。)昆明大观楼长联出幅写景已如上述,其对幅以“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总起,接下来历数“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可以说是开创了上联写景、下联写典的先河。后世为联多用这种景典分写的方法。宋荦题武汉晴川阁联则为上联写典、下联写景的典型:

栋宇逼层霄。忆几番仙人解佩,词客题襟。风日最佳时,坐倒金尊,却喜青山排闼至

川原揽全省。看不尽鄂渚烟光,汉阳树色。楼台如画里,卧吹玉笛,还随明月过江来

出幅从郑交甫仙人解佩、温庭筠与段成式词客题诗的典故,写汉江的人文景观;对幅从相邻的鄂渚烟光、脚下的汉阳树色,对岸的黄鹤楼笛声等不同方位勾画晴川阁的形胜,独具新意。佚名湖南长沙天心阁题联同此机杼,却是出幅写景,对幅写典:

望不断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无限诗情,如此江山容我醉

待谁赋屈大夫离骚,问谁虚贾太傅前席,苍茫古意,满城风雨自西来

长沙时务学堂旧址建有百一亭,上镌笔者撰联:

百代萦思,佳人屐齿,硕彦游踪,依约云龙风虎

一亭独眺,巷陌参差,湘流容与,销磨月夕花晨

却是出幅写典,对幅写景。

须指出的是,无论是写景写典,功在剪辑,真气流转;切忌罗列,以致板滞。近代长联兴起,撰者往往搜索枯肠,远拉近塞,肆意求长;读者鲜能解其意,难于卒读。近代钟云舫长达一千六百一十二字的四川江津临江楼长联,从江津的地望说到蜀中的典章人物,从四川推及全国,从地狱说到天堂,从开天辟地说到十二万年以后,类似大赋类书,一味炫才扬己,诗意何存,状景已逝,更谈不上对临江楼的具体描绘了。

胜迹联构思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点化诗文。但凡历史名胜之地,总少不了有前人的吟咏,总会留下一些诗文。所谓“地以文传”,所谓“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些诗文往往就是造就这些景点人文景观的主要内容。把有关诗文的词句加以改造,或者比原句说得更具体、更细致、更丰富;或者比原句说得更集中凝炼、尖锐深刻;或者引用原句,却大做翻案文章;或者改造原有的说法,把原句融入自己的意境中;或者只是模仿原句的结构、引用原句中个别的词语来开创新的意境,这就叫作点化。张尔荩题扬州史可法祠联云: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对幅语出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原诗“二分明月”只是称赞扬州繁华之语,张氏引用此语喻题中主人忠贞之心与出幅的“数点梅花”的比喻形成对仗。这是全新的意境,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更早一些有蒋士铨题联云:

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

魂归华表鹤,三分明月万梅花

蒋联称“明月”不过代指扬州的月色,兴而且比,增加联句的诗意,同时也表达出史可法热爱故国之情。刘坤一题滕王阁联历来为人所称誉: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幸此地江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上联写今,借王勃序中的词语,言滕王阁所见壮丽的景色依旧。下联及人,虽用“阁中帝子”,但已转变原有的意境。王序原句为“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有“逝者如斯”的感慨,情绪比较消极。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雄视千古,状情景于眼前,注兴废于心底,其境界精神积极得多了。

许多胜迹都与历史名人、历史事件相关系,当然有足资凭吊者。吴恭亨《对联话》卷三云:“凡流连风景语,最忌无寄托,无注射,兀然空作一摄影机。”胜迹联有如抒情小诗,不能为写景而写景,为怀古而怀古,总以寄托作者的情怀为上。

首先,要引“我”入联。表达出作者的身份、立场、学养及审美趣味。

作联如作诗,联中所寄托的感情也要因“我”而异。黄鹤楼雄踞武昌黄鹤矶(又名蛇山),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历来题咏刻联很多,请看几个不同的人物在黄鹤楼的题联。

李联芳是陕西平利人,清同治进士,官至典礼院学士,他所撰黄鹤楼联,充满了典雅的书卷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华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诗情,仅留下荒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张之洞曾做过两江总督,在武汉成就过一番事业,他的题联颇有点踌躇满志:

江汉美中兴,愿诸君努力匡时,莫但赏楼头风月

輶轩访文献,记早岁放怀纵目,曾饱看春暮烟花

回忆“早岁”的励志奋发,对“诸君”又不乏教训的意味。

彭玉麟一生征战,以镇压太平军做到湖北巡抚,他的题联有感于国家战乱,希望有个升平美景:

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

陕甘总督左宗棠辗转征战,曾远赴甘肃、新疆,他来到临近家乡的黄鹤楼,耳边仿佛回旋着亲切的乡音乡曲,题联中不禁浮出缕缕乡情: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曲落梅中

应该说,这些黄鹤楼联,面对同样的景物,各联作者都凸现了不同的“自我”。

其次,要于联中见“时”。

这里所说的“时”是指特定的时代。《文心雕龙·时序》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上面所说的“我”的感情,归根到底是时代的产物。有责任感的文艺家总是应和着时代的脉搏,把自己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深重关注写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把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注射到联中。楹联创作鼎盛的近代,国家灾难深重,内忧外患苦苦煎熬着仁人志士,山水难以陶醉,名胜何能忘情?因而近代胜迹联中充满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弘一法师题福建晋江草庵联云:

草积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

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胡来朝题杭州西湖南高峰清喜阁联云: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月夜

六朝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江峰青题安庆大观亭望华楼联感于时世、登楼怀人,且悲且壮:

金汤依旧扼荆阳,风起云飞,不尽悲歌怀猛士

银汉何时洗兵甲,内忧外患,似留艰巨待英才

他的滕王阁题联更是慷慨激昂、奇气咄咄:

有才人一序在上头,恨不将鹦鹉洲踢翻,黄鹤楼捶碎

叹沧海横流无底止,慨然思班定远投笔,终子云请缨

这里的班定远、终子云就是前联的英才、猛士,作者于凭吊之馀希望杰出的人物能应时而出,拯时安国。

第二节 以议论为联

中国古代有“以议论为诗”的说法,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

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而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其实,自《诗经》以来,杜甫、韩愈、白居易等人的诗中早已有不同程度的“以议论为诗”、“言理”的倾向;在宋诗里,这种倾向发展得更甚,变成散文化的“以文为诗”,以至于如陈子龙所说的“言理而不言情”,所以纪昀说:“宋人以议论为诗,渐流粗犷。”(方回《瀛奎律髓》卷一)诗中允许议论,但诗的议论“须带情韵以行”,不是抽象的概念,诗的议论要写得含蓄,“不着色相”。

胜迹联以议论为常,以议论评骘古今,抒登临怀古之逸趣。同诗相比,联中的议论不仅用得普遍,而且更为直接。有些联纯粹是发议论、讲道理的。常用的议论方式有纪事式、颂赞式、史论式等等。

纪事式

记述与胜迹相关的一些事迹,借以发明某种事理或道理,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纪事式。邹福保题苏州寒山寺联,概述光绪、宣统间重修、俞樾重书寒山寺碑之事: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幸有名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

丘逢甲题台湾郑成功祠联则写出郑由一介书生出身,后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几乎概括了郑氏一生的功业: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事业,愿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清顾嘉蘅河南南阳诸葛武侯祠联只摆出有关史事,不著一辞,不偏不倚,尽得风流: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因诸葛亮《出师表》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故持南阳论者,认为在河南;而《隆中对》之隆中系指湖北襄阳,故持襄阳论者,认为在湖北。联作者用“名高天下”四字,高屋建瓴,介绍了这场公案。

更有以思辨、考据之口吻入联者。吴恭亨《对联话》录胡君复《联选》数联,中有徐花农题广东阳山县昌黎钓台联云:

三度入岭南,幼过始兴,晚出蓝关,此行当中岁之交,驱鳄文章犹在后

数峰对江上,访贤令山,登同冠峡,我欲起功曹而问,叉鱼诗句殆其时

《联选》原注云:“昌黎作令阳山,有钓矶在江边,宋人题刻于上。按公作《始兴江上》诗。‘忆昨儿童随伯父’则幼年早已入粤,阳山乃二至,驱鳄则三至矣。又八月十五夜有叉鱼赠张功曹诗,岂即此诗耶?”

颂赞式

名人纪念地联,多作颂赞之语,颂其功德,赞其精神。中国历史上圣人极多,文圣孔子、武圣关公、诗圣杜甫、草圣张旭、医圣华佗、茶圣陆羽,其余文臣武将,淑女乡贤,处处都有名人遺迹。人们对名人的景仰、评价大都以联语的形式体现出来。大人物颂词易撰,小人物就颇费斟酌了。高明的联作者往往将其与名人类比,借宾定主。文天祥题山海关孟姜女庙联云: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实际上这是一种反衬。佚名题山东兖州盗跖庙联用的也是反衬:

得失乃古今亡羊,任他们为帝为皇,为王为霸,大踏步跳出簪缨范围,说什么柳下圣兄留青史

富贵亦英雄走马,像俺们不农不仕,不商不工,小发财坐享早晚香火,也有那花间贤姐唱黄梅

此联拉扯上帝皇王霸和柳下惠作陪衬,为史称“大盗”者大唱赞歌。杨鹤题杭州于谦祠联用的是正衬: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上下联一引伍子胥,一引岳飞,都很妥帖。

梁章钜题无锡张睢阳庙联既借同时代人物,又引不同时代人物为衬:

抗节济时艰,论当年守御声威,实先郭汾阳、李临淮功存庙社

显忠关世教,考兹土烝赏旧典,当与伍子胥、陈武烈气壮湖山

张巡为唐将,镇守睢阳抵抗安禄山,被俘不屈而遭杀害。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有功而封汾阳王,李光弼因平安史之乱有功而封临淮郡王,所以题联中将其与郭李并论。伍子胥为春秋时吴国功臣,陈武烈为三国时吴国忠臣,当地皆立祠祭祀。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胜迹联对历史人物的颂赞和挽联的颂赞是不相同的。挽联重在总结死者的一生、盖棺定论;胜迹联作为凭吊时的议论,除了须找出与胜迹的联系点以外,重在颂其历史功绩、发明其传世的精神。

史论式

胜迹联的议论常常表现为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给人物一定的历史地位,从事件中引出有益的历史教训。金安清题湖北黄州苏公祠联云: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佞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此联以苏轼生平经历着笔,评论其宦海沉浮,胸怀个性,写得淋漓尽致,颇具情趣,生动感人。俞樾题杭州吴山仓颉庙联评述仓颉在文字史上的地位:

上溯羲皇画八卦时,文字权舆,秦而篆,汉而隶,任后来缣素流传,不外六书体制

高踞吴山第一峰顶,川原怀抱,江为襟,湖为带,看从此菁华大启,振兴两浙人才

此老固守仓颉造字的传统说法,仍然把仓颉作为中国文字的创造者。当然,将六书及中国文字的开创全部归功于仓颉是有失偏颇的;但作为仓颉的庙联,不这样写也就失去其意义了。

总结历史教训的胜迹联有的写得中肯犀利,入木三分,著名的如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联语纯为议论,出幅以紧缩的条件复句发端,把诸葛亮攻心为上的军事思想归结为兵家至理;对幅以紧缩的假设复句为对,用否定的语气指出“审势”的重要,而以语重心长的告诫作结。由于句式变换有致,虽是议论而不觉枯燥。反之,要是平平叙述下来,即使对仗整齐,也不会有什么味道。

有些联不直书其观点,写得委婉含蓄;或用典故,深藏真意。杨昕胪题山西介休韩信庙联云:

西望关中,百战十年空鸟兔

北临绵上,千秋一例感龙蛇

韩信为汉朝开国功臣,终为吕后所杀。出幅暗用《史记》本传中典故,言胜利之后开国功臣多遭杀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对幅称“绵上”,暗用介之推事,意谓若非“龙蛇”之诗,晋文公还会想得起介之推吗?功臣的遭遇“一例”如此。

较之上联,雪莲居士题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要好懂得多:

湖本无愁,笑南朝迭起群雄,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为北道误投一子,至教此局全输

联中的“误投一子”以“子”双关,实指朱元璋误将其子朱棣派往北地封燕王,后来终于篡夺了惠帝的王位。

好的胜迹联常常是多种手法并用。融纪事、颂赞、史论于一体。方孝孺题杭州栖霞岭关帝庙联云:

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

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上联与岳飞并列,下联与孔子并列,以称谓、朝代、地域结合写来,极具特色,移他人不可用。

第三节 切题与照应

写文章必须紧扣题目,古人叫作切题。刘熙载《艺概》谓作文须巧设文眼:

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也。

所谓顾注,就是照应。楹联有如一篇文章的警句,两句话必须直揭题旨,容不得半点枝蔓。胜迹联写某处就得像某处,不能搬向他处。函谷关有这样一副楹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

出幅记孟尝君田文过关的故事:函谷关的规矩,鸡鸣开关。孟尝君偷得狐裘买通秦昭王宠姬逃到关前,关门未开,命门客学鸡鸣,骗开关门,才得以逃脱。对幅是老子过关的传说:据《史记》本传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西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引《列异传》的说法,言老子“乘青牛而过”。两个故事都是函谷关所特有的典故,演绎成联,自然搬移不动。

有的胜迹联就不行了。河北山海关孟姜女庙有这么一副题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江苏镇江金山寺和浙江温州江心寺门联与此基本相同: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江西梅江之滨的一座古庙里也挂着与此大同小异的门联:

河水,长长长,长长长流

神庙,朝朝朝,朝朝朝应

这些联基本上用两个多音多义字构成,所取景象并非一地特有,因此人们得以四处搬动。有人怀疑这些联都是据明代戏剧家徐渭撰写的四川长宁朝云庙联改写而成的。徐联为:

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原联题于朝云庙,嵌进了题字,自然搬不动。

为了切题,为了让人搬移不动,胜迹联常常采用嵌入题字,诠释题字,照应题字的办法。

嵌入题字的原理同一般嵌字联的原理一样,只是嵌入联中的是胜迹自身的特点,依题为辞,联语一般不会走题。伊墨卿题金山明月亭联引成语为联,描大江月夜之景如画:

月明如昼

江流有声

李彦章题镇江北固山多景楼联不仅嵌入“多景”二字,而且画出了景“多”的状况:

天与雄区,欲游目骋怀,一层更上

地因多景,喜山光水色,四望皆通

北固山平地拔起,雄峙长江岸边。楼耸其上,四面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无边美景纷呈目前,非“多景”而何?作者大约也被这“多景”迷住了,才捐资重建此楼,且亲自撰联于其上。

张之洞题湖北旌阳来鹤楼联采用回环嵌字的手法,一唱三叹,诗味甚浓:

鹤去我方来,使我登临增感慨

我来鹤又去,放鹤招隐倍苍茫

诠释题字和解释词语不同,方法之一是描绘出题字所提示的画面,可以看作胜迹命名由来的诠释。蒋芗泉题杭州西湖湖心亭联云:

中央宛在

一半勾留

“湖心”二字呼之欲出。佚名题扬州蜀冈半青阁联集唐代诗人韦庄和苏頲的原诗成联:

才见早春莺出谷

更逢晴日柳含烟

早莺出谷之时,“绿柳才黄半未匀”,自然只有“半青”;烟笼绿柳之景,也只呈“半青”之色。这是就眼前之景诠释“半青”,是否是建阁命名的真正由来不必管他。佚名题上海豫园点春堂联以扇对的形式点出堂前春光:

桂馥兰芬,水流山静

花明柳暗,日朗风清

诠释题字的另一种方法是望文生义、依题发挥。题莫愁湖胜棋楼联,大都在“棋”字上做文章。周彦升题莫愁湖中山王毅勇侯画像联出幅却从“愁”字说起,对幅紧扣“像”字:

儿女不知愁,南朝金粉,北地胭脂,何事干卿,寂寞一池吹水皱

将相本无种,旧庙鸡鸣,新祠虎踞,其人不死,淋漓大笔写图看

另一副佚名的题联则一反“莫愁”之意,表现出一种愤世之情:

人唤莫愁,湖唤莫愁,天下事愁原不少

王宜有像,侯宜有像,眼中人像此无多

董其昌题杭州西湖冷泉亭联出幅以“冷泉”设问,对幅拉飞来峰构成问句,有如禅偈,形成一种别致的格调: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俞樾《随笔》中载有此联,其夫人及孙女都有联语作答句,相传游人答对者亦多。1864年秋,左宗棠来游,山僧告诉他旧有此联,毀于兵燹,求他补书。左宗棠颇感兴趣,“欲为彼氏作一了语”,于是另题一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所谓照应题字是说联中所摄之物,不论宇宙之大、昆虫之微,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一人一事、一器一皿都必须是题中之物;古今中外,以题字为辐射点;内外俯仰,以题字为立足地。佚名题泰山南天门联,以南天门为立足点,仰视三天胜迹,俯临千嶂奇观: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李篁仙题汉口长沙会馆联云:

麓山之巅,湘水之滨。携剑倚苍茫,数前朝梅将功名,蒋侯威望

武昌以西,汉阳以北,凭栏瞰风物,想故国定王台榭、贾傅祠堂

出幅的梅将指长沙王吴芮的将领梅鋗,蒋侯是诸葛亮的大将蒋琬,定王是汉时长沙王刘发,贾傅是汉代作长沙王太傅的贾谊。四个人物都是长沙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联中虽未出现长沙二字,却无一处不照应长沙。

有些胜迹本身既无动人的风景可取,又无传世的典故可数,难于着笔,诸如岳阳小乔墓,一般联家顶多能写出个小乔“千古”,或者写出个“佳人犹有冢”的意境,再配上些芳草杜鹃,仍然是冷冷清清的。吴恭亨却“从无字处着想”,近拉君山二妃、远拉曹操疑冢,以大托小,以远托近。把这小小的一抔土高高托起,使之耀人眼目。其一云:

世界已非唐虞,近接丛祠,生喜有邻傍舜妇

英雄不及儿女,虚传疑冢,死怜无地葬曹瞒

其二云:

铜雀算老瞒安乐窝,卖履晚无聊,一世雄尽,美人亦尽

洞庭是夫婿战利品,埋香兹有托,三分鼎亡,抔土不亡

这种攀龙附凤的方法正是吴恭亨“从无字处着想”的诀窍所在,也是写小题目的有效方法。旧时,杭州清泰门火车站旁有一间茶室兼澡堂,刘葆良题联云:

正瓯越消兵沪杭同轨之时,借胜境涤尘嚣,在明圣湖六桥以外

问陆公茶灶屈子兰汤何处,有层楼矗云表,距清泰门百武而遥

小小茶室,拉时局作背景,借西湖“胜境”传名,又有火车站为助,话题增多了,小题大作,不失为一则精妙的广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