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是佛教里的菩萨之一,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这里仅从历史方面探讨在佛教传入我国的过程中,观音菩萨形象的变化。 观音菩萨,在我国民间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可谓是妇孺皆知。头戴宝冠,身披璎珞,锦衣绣裙,左手净瓶,右手柳枝的女性形象在这千百年的历史中已经深深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然而在佛教刚刚传入我国时,观音却是妥妥的男性形象。 而且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商朝末年姜子牙下山封神之时,三教共议封神榜。三教分别是三清中玉清元始天尊的阐教、上清通天教主的截教以及接引和准提二人的西方教也就是佛教,而太清道德天尊的人教因人数太少故而未上榜。而阐教十二金仙中有一位叫慈航道人的便是观音菩萨的原身。在这场封神大战中,被准提看中,并与佛教结下了因果。因此,大战结束后,在太清老子安排下与阐教另四位金仙燃灯道人、惧留孙、普贤真人、文殊广法天尊以及截教的多宝道人一起叛道入释。并在之后岁月中,慢慢转变为女身。 在古印度女性是受歧视的,甚至认为女性得道只有在转为男身之后才能实现。因此观音为男身也就不奇怪了。而在佛教传入东土后,原本是男身的观音菩萨渐渐转变为女身,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佛教传入时,中原地区正值战乱,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突出使得人们想要摆脱苦难。观音信仰便应运而生,加之经中宣扬口诵观音名号,既能应验,救苦救难,这无疑又增加了它的吸引力。 传统文化中的女神信仰的影响,使得人们自觉的把观音往女性的角色上转变。例如最早女的蜗,后来的妈祖,也反映了古人自母系氏族起的文化积淀。这种对母性的崇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观音完成转变是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而武则天因皇家惯例也曾入寺为尼,使得佛教的地位大幅度提高。而当时的僧侣也靠着武则天大造舆论,《唐旧唐书》卷一八三《外戚传附薛怀义传》云:“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怀义与法明等九人并封县公,赐物有差,皆赐紫袈裟、银龟袋。”人世间既然可以有君临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也可以有主宰众生命运的女菩萨。 自此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终于出现了,唐代后诗词歌赋中对观音的描写几乎都是女性为主。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外来的男菩萨渐渐成为了本土的女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