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乡建置沿革和地方变迁 易武早于1935年前,东汉永平十二年(69)明帝于哀牢地设永昌郡隶属永昌郡,列为中国版图。唐干符元年(875)南诏于“西南夷”设银生节度易武地区置名“利润城”,“景洪地区”为“茫乃道”。利润城列为当时边地重镇之一。南宋淳熙七年(1180)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了西双版纳各部,建立以景洪为中心的“猛泐”地方政权,接受中央王朝封号。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设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在西双版纳建立世代承袭的土司制度。明隆庆四年(1570)车里宣慰将辖区分为12个行政单位(版纳)始称“西双版纳“。《泐史》载猛腊境内置3个版纳、易武、倚邦、整董为一个版纳。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入滇降各土司。十八年(1661)吴三桂以普洱地方半归车里半属元江,猛、思茅、猛乌、乌德、整董等隶元江府。康熙三年(1664)复归车里宣慰司管理。雍正七年(1729年)江内(澜沧江东)易武、猛腊、猛捧等6个版纳归普洱府,江外(江西)6版纳由车里宣慰司管理。同年易武、倚邦、猛腊土司因从征有功,授予土把总职。德、猛伴、猛捧、猛仑、补过土司授土便委职,隶思茅同知。 民国二年(1913)于车里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易武、倚邦、整董、裸德编为第六区行政分局。局治易武,旋移倚邦。猛腊、猛捧、猛伴、猛仑及补过编为第五行政分局,局治猛腊、移治猛捧。民国16年(1927)设县,第六区改设象明县,驻治倚邦,第五区改设镇越县治猛捧。民国18年(1929年)裁撤象明县,易武随划归镇越县。民国19年(1930年)镇越县移治易武。民国23年(1934)镇越县划区治理,易武土司为第一区,区治易武。辖1镇5乡:即易武镇、曼秀乡、麻黑乡、曼洒乡、曼腊乡、曼乃乡。 ,成立镇越县人民政府,隶属宁佴专员公署(1951年改称普洱行政专员公署)。县驻治易武。全县设4区37乡。易武区辖易武、易田、曼落、麻黑、曼洒、曼腊、曼乃、梭山脚、藤蔑山,下马箐、烧香寨、野牛洞12个乡。建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5月撤县治设版纳。镇越县改设易武、猛腊、猛捧3个版纳和一个瑶族自治区。版纳易武直辖易武、茅草、易田、曼落、曼洒、麻黑、曼腊、曼乃8个乡,在猛仑设办事处,轮猛仑城子、曼峨、曼边、大卡、猛醒、猛远、旧龙、麻木树8个乡,版纳易武共辖16个乡。195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置易武、猛腊两个县级版纳,后为易武、猛腊两个县,易武县府驻易武后移驻猛仑。1958年底两县合并易武县。易武县更名为猛腊县。易武为区,下设乡。1969年区乡建制改为公社、大队建制,易武公社辖易武、易田、曼落、麻黑、曼洒、曼腊、曼乃7个大队。1984年设区建乡,易武公社改为易武区,新建曼腊区;易武区新增纳么田乡。易武区辖易武、易田、纳么田、曼落、麻黑5个乡;曼腊区辖曼腊、曼乃、曼洒、裸德4个乡。1988年区改乡、易武区改为易武所辖乡改为村公所。2000年村集体制改革,村公所改为村民委员会,易武乡下辖易武、易田、纳么田、曼落、麻黑5个村民委员会。 易武各族人民团结互助,艰苦卓绝,在大山深处开创茶叶产业。创建了山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辉煌历史,开创了闻名中外、传承古今的名牌产品——元宝茶,茶产品加经销地理,构成“普洱茶”品牌。易武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成为云南南端边陲重镇。历经沧桑,几度风雨,今日再难以寻找她往日的风貌和景象。 主要经历几次大的损伤和变化 1942年,易武地区遭大旱,虫灾并发,轻灾区仅能保收种籽,重灾区颗粒无收,老百姓挖山药、找野菜、生产不能自救,生活难以饱肚,茶树干害枯死,茶园丢荒,茶山损失严重 1948年11月,在解放战斗中,驻守在易武的国民党军队,在镇越人民自卫军的强大攻势下,逃退时立架火烧关帝大庙和民居。犯下了历史的罪行。建用了217年的关帝大庙雄伟气派的大庙门建筑在大火中化成火迹废墟。 1950年,关帝庙改住机关单位,庙内陈列古代各类历史名人塑像50多尊,在反封建破迷信活动中,被捣毁砸碎,易武古庙又遭毁坏。之后,住庙里的单位、学校,不断拆改古庙作机关用,今日已是古庙不见,文物已非。 1960年,县名改称猛腊县。驻易武的县政府及各机关单位,随之迁治猛腊。昨日易武拥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社会事业的中心的优势移走了。 易武街后氏修房烧乱草不慎引起特大火灾,烧毁民房72幢,区机关、商店、食馆、财政所、营业所、粮管所化为灰烬,烧死1人,昔日人丁兴旺、商贾云集的茶山古镇,一半成为废墟,半个易武的居民四处外迁散居。 1979年,农场的各地知识青年返城,到5月回城率达98%,即刻,农场许多生产岗位、工作岗位缺人,特别是橡胶生产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形势紧迫,经县委、政府同意。到易武、象明山区招收部分劳动力,解决农场橡胶生产第一线急需。此时,易武一部分居民及劳动力离开易武进农场当工人。易武古镇更显得清冷萧条。 1980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级党和政府很关心古镇易武的恢复建设,扶持茶叶生产,扶持山区经济建设,重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