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佑爱 岳阳门,乃岳阳古城的第一门。走进岳阳门,彷佛走进了岳阳古城的历史长卷。从临街的东面看岳阳楼,只能感觉平地上的城台托举着岳阳楼的精美华丽。而穿过岳阳门洞,走到西面护城墙脚下洞庭湖岸边仰望,才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视角,感受临湖而建的岳阳古城墙、古城门的雄伟壮观;才会更加觉得雄踞在城墙拱门上的岳阳楼是无比风光。 岳阳古城从三国时算起,已有一千七百年历史。岳阳门,就是岳阳古城西门。岳阳楼,矗立在岳阳门上。古时候从岳阳门前,走石路阶梯下到湖边,有全城唯一的船码头。码头和城门上的岳阳楼,上下呼应,四季热闹。在这里可以看舤船往返,听渔歌互答;迎南北游客,活古城商贸;览湖光山色,乐诗人胸怀。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岳州,从这里上岸,走岳阳门进城,在《早春寄岳州李使君》一诗中描述:城高倚峭,地胜足楼台。比杜牧更早,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杜甫,在晚年游岳州,从这里上岸走进岳阳门,写下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吳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的五言绝唱。唐朝中期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也从此上岸进岳阳门,登楼观岛,写下了“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不朽诗篇。 我所见过的明、清时期的洞庭风光图画,大多取景于此:雄伟的岳阳古城墙和雄踞在城门上的岳阳楼,前方浩瀚的湖水和舧船。这足可说明,巴陵胜状,此处独骄。 可惜呀,战火无情,无情毁城!最为严重的是民国初年,南北军阀在岳阳混战时期,城墙大部分被拆毁,汴河街荡然无存。这座由三国时期鲁肃操练水军,为屯兵所修筑战略军事重镇的巴丘城,两晋、南北朝时改建的巴陵县城,至明、清朝时,周长七华里城池,东面的湘春门、南面的迎熏门、北面的楚望门,及城墙与城墙前的汴河、吊桥,都已消失。现代人心目中,逐渐淡忘了岳阳古城池的概念。 现在我们参观的岳阳楼公园,这一段岳阳古城墙是西门。因临湖倚峭,气势磅礴,城门上又建有岳阳楼,所以取名叫“岳阳门”。话说至此,感谢苍天,岳阳大幸!这一段最壮阔绮丽的古城墙、城门及岳阳楼的幸存于世,是岳阳人民的一大福气;是中华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一个精彩缩影。 我是岳阳楼的一个“粉丝”。当了38年岳阳市民,观赏岳阳楼不下百次,百看不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单位陪客,有时一天进公园登楼参观两三次。每次我总是带客人走进岳阳门,下到西面护城墙底层,从湖边仰望古城门楼的全景,为客人讲解和摄影留念。我来过那么多次,可至今不知从洞庭湖中捞起,躺在城墙下的那个“铁枷”,它岁数多大,用途如何。铁枷用生铁铸造,重3500公斤,考古学家疑为两晋时期遗物,但没下定论。 从湖边及鲁肃“点将台”之处仰望,古城门楼巨幅胜状展现:四层平台护城墙,梯墙逐高十余丈,往上走,登石路74阶到岳阳门口,岳阳门由巨型条石砌成。“岳阳门”三个金色大字 ,凸显在城门石洞的顶上。城门呈拱形,高4米,宽2米余,长42米。也就是说,岳阳门洞的城墙体宽42米,比长城山海关、西安古城墙的城墙体还宽。岳阳门,两旁的城墙呈外八字形,好像张开双臂欢迎上岸进城的人们。古今中外的参观者,无不为之赞叹。 有的人参观岳阳楼公园,“走马观花”,该看的地方没有走到看到。没有走进岳阳门,下到西面城墙脚下,洞庭湖边,去感受古城墙托起岳阳楼的宏伟,便是白来了。更有甚者,“一叶障目”,孤立看楼,只觉楼美,而感受不到岳阳楼建筑的艺术根基和《岳阳楼记》的墨香益人。忽视了对岳阳古城和《岳阳楼记》的深刻了解。有的“导游”,也很少详细介绍岳阳古城的故事。这对岳阳古城是很不公平的。 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天下,这是一句大实话。但往深处一想,假设没有雄伟的岳阳古城托举,岳阳楼不成了空中楼阁?就拿岳阳楼的建筑艺术来说吧,没有岳阳古城,就不会有岳阳楼。岳阳楼建筑的“三绝(三无)”中,除了整栋楼无横梁、无铁钉外,还有一绝是无地基。为什么会无地基呢?因为岳阳楼建在岳阳城墙拱门上,无法打桩下基脚,只能用石墩立柱子。这就又出了一绝:三层飞檐、盔顶、木结构的岳阳楼可以整体平移。2003年在岳阳楼前广场上,举行“天下名楼”(江南三大名楼)演唱会和摄影比赛,我的一位方姓朋友,站在架设在岳阳城门墙外的架子上,拍了一张独一无二的《雄踞岳阳楼》照片,获得大奖,《中国日报》、《文汇报》等大报同时刊发。照片的新意和特色,就在于展现了岳阳楼与岳阳城墙、城门一体胜景,岳阳门托举着岳阳楼全景逼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983年8月,我调来岳阳地区银行工作,第二天来参观岳阳楼,吓了我一跳,当时岳阳楼拆得只见立柱和石墩。大修的施工师傅安慰我说:国务院批示“修旧如旧”。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岳阳楼70一80%的重力,由直贯楼顶的四根朱红楠木大柱承受。四根朱红楠木大柱立在石墩上,等距离放置在城墙拱门上方的两边,真是奇妙之极。 梁衡先生那一年在岳阳会展中心演讲时说:“生活在岳阳的人们,应该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城岳阳而感到无比地骄傲和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