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张抒扬教授团队发表于Q1区文章

 资料的库 2019-08-05
协和论文拾粹 - 178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张抒扬教授团队于2019年4月发表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Q1区杂志“Microbiome”上的文章“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ism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everity  ”

影响因子“10.465 ”

不同严重程度冠心病人群的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组学关联性分析

作者:刘红宏,陈晞,胡晓敏,牛海涛,田然,王辉,庞海玉,江玲娟,邱宾涛,陈秀婷,张阳,马祎杨子,唐思,李菡钰,封思琴,张晨虹,张抒扬

研究背景和目的

冠心病可能与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有关。肠道微生物衍生的代谢物可被认为是心脏不良预后的标志物。

方法

通过对161名冠心病患者和40名健康人进行16S rRNA肠道菌群及血清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分析,发现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发生变化。

主要结果

1. 通过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的29个血清代谢物模块,并比较了他们在亚组间的丰度;

图1:与冠心病发病和发展相关的主要血清代谢物模块

2. 研究发现18 个血清代谢物模块和微生物显著相关,进一步分析并鉴定了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的肠菌CAG。其中在健康受试者富集的肠菌大部分属于产丁酸的 Lachnospiraceae 和 Ruminococcaceae。

图2:在不同的CAD亚型中存在显著差异的菌群CAG

3. 多组学网络分析揭示血清代谢物、肠道微生物与冠心病的关系。发现特定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宿主的代谢影响疾病。

图3: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宿主代谢特征和主要CAD表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用差异微生物和代谢物所构建的疾病分类器,不仅可以在另一验证队列中准确区分疾病与健康人群,甚至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的冠心病亚组。

图4:ROC曲线显示肠道微生物的亚组诊断能力

结论

研究发现不同亚型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存在差异,并通过多组学关联分析探讨了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宿主代谢进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该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为其作为冠心病诊断的新靶点提供依据。

评论

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是动态和复杂的,斑块形成和发展的详细机制尚未明确。发现可用于鉴定冠心病患者斑块不稳定和破裂风险的生物标志物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161名冠心病患者(SCAD组N = 44,UA组N = 80,和MI组N = 37)和40名健康对照的肠道微生物特征。此外,使用非靶向液相色谱 - 质谱来分析这些患者的代谢特征。基于以上多组学分析,确定了肠道微生物群和血清代谢物的特定特征。

本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可能通过血清代谢物的介导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特定细菌CAG和代谢模块的组合对于区分不同冠心病亚型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这些发现可能为揭示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潜在病因、理解肠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以及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作为治疗靶点提供新的见解。

但本研究仍有局限:

1、目前数据分析仅限于相关分析层面。

2、饮食和生活方式等许多混淆因素可能会影响相关性分析的结果。

今后需要进行长期随访研究和功能研究,以揭示肠道菌群、代谢物与冠心病之间相关关系的具体机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