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神无鬼的“鬼门十三针”

 并不hy 2019-08-05


    管

    理

    员

“鬼门十三针”,听起来很厉害的一个名字,也成为了一些“中医”的噱头……

鬼门十三针”一说,始自何时,无法考证。

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等针灸学名著中,均无“鬼门十三针”一说。从现在的资料来看,所谓的“鬼门十三针”,都源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第五·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载:

“论曰:‘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噉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或是蜚蛊精灵、手断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为鬼断。’

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秘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往验有实,立得精灵,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

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穴针也。依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备主之,仍须依掌诀捻目治之,万不失一。黄帝掌诀,别是术家秘要,缚鬼禁,劾五岳四渎,山精鬼魅并悉禁之。

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第一针,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针,足大指爪甲下,名鬼垒,入肉二分;第四针,掌后横文,名鬼心,入半寸(原注:即太渊穴也);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名鬼路,火针七锃,锃三下(原注:即申脉穴也);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火针七锃,锃三下;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针七锃,锃三下;第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第九针,手横文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原注:即劳宫穴也。蒲团子按:《针灸大成》作鬼窟。又,按原文“手横纹上三寸”,此穴当是间使穴,而非劳宫穴);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火针七锃,锃三下(原注: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尺泽横文外头接白肉际,名鬼臣,火针七锃,锃三下,此即曲池;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

这段记载很明确地说明,十三针法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

因为精神类疾病的病因很多,有些时候让医者感觉到莫名其妙,所以被认为是“鬼魂附体”也情有可原。这与当时的医学认识有关。

从孙思邈的这段记载来看,十三针治精神疾病的方法来源于古时候的神医扁鹊。据现有研究资料来看,这个传承尚非定论,也有可能是后人托名扁鹊。

这套针法,有明确的适应证,有具体的穴位与施针手法,既非现在人们所说的“秘传”,也没有什么特殊地说法,只是在穴位的命名上,采用“鬼”字而已。

套针法到明代,在徐凤的《针灸大全》中被编为《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备急千金要方》中,第五针申脉穴、第九针劳宫穴(当为“间使穴”),均被称为“鬼路”,而《针灸大全》中则第八针承浆穴、第九针间使穴均作“鬼市”。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对此歌有所修改并根据原文标注了具体穴位及针法。

《针灸大成·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云:

“百邪颠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凡针之体先鬼宫,次针鬼信无不应。一一从头逐一求,男从左起女从右。一针人中鬼宫停,左边下针右出针。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三针足大指甲下,名曰鬼垒入二分。四针掌上大陵穴,入针五分为鬼心。五针申脉为鬼路,火针三分七锃锃。第六却寻大椎上,入发一寸名鬼枕。七刺耳垂下八分,名曰鬼床针要温。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君须记。九针劳宫为鬼窟,十针上星名鬼堂。十一阴下缝三壮,女玉门头为鬼藏。十二曲池名鬼腿(蒲团子按:“鬼腿”,《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全》均作“鬼臣”),火针仍要七锃锃。十三舌头当舌中,此穴须名是鬼封。手足两边相对刺,若逢孤穴只单通。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

附注云:

“一针鬼宫,即人中,入三分;二针鬼信,即少商,入三分;三针鬼垒,即隐白,入二分;四针鬼心,即大陵,入五分;五针鬼路,即申脉,火针三分;六针鬼枕,即风府,入二分;七针鬼床,即夹车,入五分;八针鬼市,即承浆,入三分;九针鬼窟,即劳宫穴,入二分;十针鬼堂,即上星,入二分;十一针鬼藏,男即会阴,女即玉门头,入三分;十二针鬼腿,即曲池,火针入五分;十三鬼封,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仍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此法甚效,更加间使、后溪二穴,尤妙。男子先针左起,女人先针右起。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刺入十三穴尽之时,医师即当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病人自说来由,用笔一一记录,言尽狂止,方宜能针。

其中“更加间使、后溪二穴”,是因为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文的描述中,劳宫位置,当为间使,而大陵位置当为后溪,故杨继洲《针灸大成》有所取舍,并附作说明。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相比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要明显一些。特别针刺的穴位与针后与病人之沟通,较《备急千金要方》更为清楚。

关于“问病人何妖何鬼为祸”之事,大约是问病人做过什么事情,或者途经什么地方,然后分析判断病人是否“撞邪”,然后再进行一些语言的疏导,或做一些类似宗教仪式的东西。

这种方法在民间比较流行,常用于突然出现的发热、谵语(说胡话)之类。在实地医疗中,并没有针灸书中说得那么简单,疗效也不一定有那么明显。

虽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徐凤的《针灸大全》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在相关穴位略有不同,但均未提“鬼门十三针”之说。而今日所传说的“鬼门十三针”,也莫不祖述《备急千金要方》。可知,所谓的“鬼门十三针”,应该就是“孙思邈针十三鬼穴法”。

这种针法主要用于精神类疾病,从孙思邈时代算起,距今已一千四五百年了。虽然其在精神疾病方面,或许有效,但跟其他医术一样,有适用者,也有不适用者,并没有民间流传的那样神奇。

这种方法的来源,在《备急千金要方》明确说明民间传说此法创自张天师,即张道陵,认为这是张道陵当年为驱邪摄鬼而设,其证据不足。

至于“鬼门十三针”,以我个人的看法,也不过是民间的一种称谓罢了,在早期的针灸书籍中,并没有这种说法。

现代的人,喜欢搜异索隐,往往喜欢一些神秘的东西。特别是今天的中医,如果不牵扯些神奇传说、秘闻秘事,或者宗教术法,就无法显示其尊贵。其实这都是对中医的戕害。

中医是一门科学,多少年来,由前辈们的经验积累而成。现在,很多理论与方法正在接受现代科学的论证。做为中医从业者与爱好者,更应该重视中医方法的实质,而不是把一些神神怪怪的东西当成噱头。

古代由于对人体及自然界的认识很局限,对一些疾病有不科学的认识,这是历史的原因。时至今日,我们则更应该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判断事物实质。

“鬼门十三针”之说现在颇为流行,其实只不过一个中医的治疗手段而已。如果能把这种方法合理有效地使用于临床,并取得相应的疗效,才是善莫大焉。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日

农历戊戌年腊月二十八日

蒲团子于玄玄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