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门精华:五脏功能篇!

 無量光壽 2019-08-05


1、心脏功能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围护于外,心主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又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是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故心脏功能强弱和血液的盛衰,能影响全身情况。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可现脉搏细弱,或节律不整,面色无华。


二心与思维活动


现代医学认为,是大脑功能,但中医认为,与五脏有关,其中特别是心,称谓心主神。内经说,心者神之舍,血者,神之气也。故心的气血的充盈,则神识清晰,思考敏捷,精神充沛。如心血不足,常导致心神的病变,可见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如血热扰心,还可见谵语、昏迷不省人事等。


三心主汗液


汗乃津液发散于肌腠部分,汗是津液所化生。由于血是心所主,汗又为津液血所化,故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的说法。所以在治疗疾病时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原则。出汗是津液通过阳气鼓动,蒸发所致。故有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汗多不仅伤津血,而且耗散正气。心的气血也随之受损。而见心慌、心悸等,严重的可见大汗亡阳的危候。


四心开窍于舌


心经的别络上行与舌体相联系,心的气血瘀舌相通,故心脏病变可在舌体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呈现淡白色。如心火上炎,则舌质呈红赤色,甚至舌体糜烂。如心经有热或痰迷心窍,可见舌卷、舌硬、语言不清等。如心气虚,心血瘀滞,亦可现舌青紫或紫斑等。心的病理变化,直接影响到舌,故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之说。


五、心包是心脏外围组织


心包又称心包络,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故邪气犯心,常先侵犯心包。心包受邪,必然影响心脏功能,而出现心脏病变。如温邪内陷,出现神昏、谵语等,称为热入心包,就是这个道理。


2、肺脏功能


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肺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外合皮毛,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另,有肺为五脏之长之说。


一、主气、司呼吸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体内浊气,吐故纳新。内经说,天气通于肺。就是这个道理。另,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有密切关系,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吸之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通过肺朝百脉,而布散全身。在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地位。


如肺气功能正常,则气机通畅,呼吸调均。如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或少气不足一息,以及语言低微,身倦无力等,为气虚不足的症状。


二、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是宣布,发散之意。是肺气推动气血津液布散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耳肌肉皮毛,无处不到。如肺气不能宣发而壅滞,则见胸满、鼻塞、咳吐痰涎等。肃降,是清肃下降之意。肺气在上以降为顺,在下以升为和。如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则见咳嗽、喘息等症。


肺的宣发与肃降是相辅相成关系。肺有宣降,气血津液,才能散布全身,无用的水液下输到膀胱,在肾的作用下,排出体外。


三、通调水道


是指促进和维持氺液代谢平衡作用。是由宣发和肃降两方面完成的。可见水液代谢与肺有密切关系。故说肺主通调水道,又称肺为水上之源。


四、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有皮肤、汗孔、毫毛等,是抵御外邪的屏障。如肺气虚,


不能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则见皮毛憔悴、枯槁,卫外机能下降,见肺卫病症。故肺气的虚实,亦可表现为排汗的异常。


五、肺开窍于鼻


鼻和喉咙是呼吸的通道和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之说。鼻有通气和嗅觉功能,是依赖肺气的作用。肺气和畅,嗅觉才正常。如肺脏受外邪,肺气不利,则常见鼻息不通,嗅觉不灵等症状。故鼻的疾患也常从肺脏进行治疗。


六、喉也是发音器官


通气与发音,直接受肺气的影响。肺的病变,可影响声音嘶哑及其他咽喉部位的症状。如外邪犯肺,肺气不宣,常致咽喉不利或失音等。


3、脾脏功能


脾位于中焦,脾主运化、统血、主肌肉、主四肢的作用。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和胃相表里,为后天之本,另有脾为五脏之母之说。


一、主运化


指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作用。一脾有消化饮食和吸收营养上输送于肺,由肺关注心脉,再通过脾经和血脉到达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各组织器官。如果脾的运化失职,就会出现腹胀、腹泻、倦怠、消瘦、营养障碍等病症。


二是运化水湿,脾有促进水液代谢作用。脾在运化水谷,输送营养的同时,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氺液,输于肾,送到膀胱,排出体外。以维持氺液代谢平衡。既有充分水液濡润,又不致有水湿潴留。如运化水湿失常,可致水湿潴留的各种病变。聚湿生痰,则为痰饮;如溢于肌肤,则为水肿;如停留肠道,则为泄泻。故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是相互联系的,脾的运化功能失职,其两方面的病理表现,常常是互见的。


二、主统血


统指统摄、控制、管辖之意。即脾有统摄血液、不致溢出脉外作用。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又能摄血。故脾健则人体气血充沛。血既有所生,亦有所统,才不致外溢。如脾气虚衰,失去统摄之权,则血离脉道,出现种种失血病证。如长期便血、妇女崩漏等。脾不统血,属于气不摄血的范围。


三、脾主肌肉、主四肢


脾为后天之本,运化功能正常时,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否则影响肌肉的生长与盛衰。内经说,脾主身之肌肉,就是这个含义。


脾主四肢,是指主持四肢的正常活动的营养。脾健旺,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四肢轻劲,灵活有力。反之,必致肌肉萎软,四肢倦怠无力。


四、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之运化功能与饮食,口味有密切关系,脾气健旺,则饮食旺盛,口味正常;如脾失健运,则口味异常,饮食不香,口淡乏味;如湿邪困脾,则见口腻、口甜等。内经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为脾窍,也常能反映出脾运化水谷功能的盛衰。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如脾气不健,则常见口唇萎黄不泽。所以说,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肝脏功能


肝居胁部,主要功能是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一、肝藏血


是指储藏血液和调节血液的功能。人体各部血液,常随不同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


唐代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故人体脏腑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


如消化与吸收,肝的疏泄功能,胁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其疏泄功能又与胆汁的分泌排泄有关。如肝气郁结,常兼见胃气不降的嗳气、脘胀、纳减或脾气不升的腹胀、大便溏泄等,前者称肝气犯胃,后者叫肝脾不和。


二、主疏泄


即舒展、通畅的意思。是指肝气具有疏展、升发、柔和、条达的生理性能,故有肝喜条达之说。


1、人的情志活动除了心主外,与肝气也有密切关系。如肝气条达时,人方能气血和平,心情舒畅。如肝发生病变,而失其疏泄之性,则易引起情志上的疾病,表现为抑郁和亢奋。肝气抑郁,可见胸闷胀满,两胁胀痛,郁闷不乐,月经不调等。肝气过于亢奋,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


2、气血:如肝气郁结,气不行血,血流不畅,可见气滞血瘀现象。甚至出现症瘕即瘀积现象,月经不调,闭经等,如肝气横逆,气机紊乱,可见吐血、衄血或妇女血崩等症。


三、肝主筋


全身的筋依赖肝血滋养,肢体运动,虽是筋的作用,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筋脉拘挛,可见手足振颤,肢体麻木,甚则屈伸不利等症。如邪热伤津,津伤血耗,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


肝血足,筋强力壮,爪甲坚硬,肝血虚,筋软无力,甚至变形而易脆裂,故称其华在爪。


四、肝主目


内经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而为之精。其主要的是肝脏。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有所反映。


5、肾脏功能

肾,左右各一,位于腰部,故称腰为肾之府。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液,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便。肾藏精,主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故称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肾藏精,主人体发育和生殖


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受于父母,即形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有促进生长和繁殖后代能力。后天之精,为饮食营养物质所化生,有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和器官的作用。


五脏六腑之精的一部分又送到肾脏。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密不可分的,而先天之精必有后天之精的滋养,才不断充实壮大;后天之精必有先天之精气的蒸化才能得到产生。


肾精化生肾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产生的,故肾气包括肾阴、肾阳的双重作用。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阴对脏腑组织等起濡润、滋养作用,是人体阴液的根本。


肾阳又叫元阳,真阳,对人体脏腑组织等起温煦和生化作用,是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阴肾阳都是肾藏之精,是物质的基础,与生长、发育、生殖有密切关系。因精属阴、气属阳,故肾精单指肾阴,肾气单指肾阳。肾阴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理平衡。如平衡破坏时,可见肾阴虚或肾阳虚的病理变化。


如肾阴虚,可见潮热、盗汗、腰膝痠软、健忘等症。肾阳虚可见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频数等症。肾阴肾阳虚,可见生殖功能衰退的病证。如男子遗精、早泄,女子闭经、宫寒不孕等。


肾阴肾阳虚的本质是肾的精气不足,两者相互影响,可见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两虚证。肾虚病无明显寒象或热象的,称肾气虚或肾精亏损;有内热的称肾阴虚;有形寒肢冷的称肾阳虚。


二、肾主水液


是主持与调节水液功能,是靠肾中阳气进行的。一是将饮食中有濡润作用的津液布散到周身。二是将体内各组织利用后的水分(属糟粕)排出体外。而体内水液的潴留、分布、排出,都要经过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以维持平衡。


体内水液的代谢与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肺的宣降、三焦的决渎、膀胱的开合有关,但肾脏的作用是最大的。是居主导地位。


如肾气不足,气化失常,亦可导致疾病。内经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又说,诸水皆生于肾。


三、肾主纳气


指肾脏对呼吸的影响。肾中阳气有使吸入之气下达作用,即肾阳充足,吸入之气,


经肺的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如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便不能收纳而上浮,可见喘息等病变。故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之说。


四、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是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的一部分,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中滋养骨络。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胳得道髓的滋养而坚固有力。如精髓虚少,则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滋养骨络,可见骨胳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全。如小儿颅门迟闭,骨软无力,就是肾气不足的表现。齿为骨之余。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肾精不足,则牙齿动摇,甚则脱落。


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内经说,脑为髓海。脑的功能主精神意识活动。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生化。故脑于肾有密切关系。


精与血是相互滋生的,精足则血旺,毛发的润养来源于血,故发有血之余之称。但发的生机又源于肾气。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与肾气的盛衰有关。青壮年肾精充沛,毛发光泽,老年人肾气渐衰,毛发变白而脱落。内经说,肾之合骨也,其荣在发。


五、肾开窍于耳,司二便


耳的听觉,依赖精气滋养,肾主藏精,肾精充足,听觉灵敏。如肾精不足,可见耳鸣、听力减退等症。老人多肾精衰弱,故多耳聋失聪。一般虚证的耳鸣、耳聋与肾虚有密切关系。


六、尿液的贮留和排泄虽在膀胱:


但依赖肾的气化,肾气不能蒸化时,可见小便不利。肾气不能固摄时,可见小便失禁。故排尿排便与肾有关,所以有肾司二便的说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