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依然叶 2019-08-05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查看中国的卫星夜景图,城市集中的地方,如东部地区灯光亮度高,成团成簇,西部星星点点,比较稀疏。灯光的亮度,不仅反映了经济的强弱,也反映出了人口的集中情况。一般来说,宜居之地必定会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并直接影响经济的发达程度,可以说地缘格局(地理优势)是决定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情况的最重要的内因之一:

优势的地缘吸引人口流入人口聚集形成城市城市聚集形成城市群。

其实这种格局与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区域类型的形成,颇为类似:

优势的地缘吸引部落聚集形成诸多文化相近的聚落形成区域文化类型。

新石器时代的区域文化分布,用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来看,就如『满天星斗』;用严文明先生的话讲就是如『重瓣花朵』,无论是新石器文化区域类型,还是稍后的禹贡九州,每一块地理单元都有一个可依附的核心,这种格局对照如今的卫星夜景图,其分布都是有着极为相似的规律的。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当代城市群与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分布对比图

中原区

中原自古是人口聚居之地,现今的中原城市群覆盖了一亿多的人口,囊括了郑州、洛阳、开封、安阳、许昌等众多的城市。中原人口众多,适宜的环境、宜居的地形,是其重要的原因。这种先天优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体现出来了,早在7000-9000年的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就已经出现了水稻种植的迹象,那时候的先民不仅学会了更为精细的打磨石器,还使用起了乐器,贾湖骨笛就是例证。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中原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遗址之一:贾湖遗址

在距今5000-7000年,仰韶文化覆盖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先民开始建造更为复杂的房子,大型夯土遗址和复杂陪葬墓葬的发现,表明中原地区已经产生了等级分化。到了4000-5000年的龙山时代,以王湾三期为代表的中原龙山文化强势崛起,并且开始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考古发现这个时期的箭簇等武器大量增加,表明国家机器已经开始渐渐形成。正是经过了新石器时代不间断的发展,中原地区在随后的二里头时代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广义王权文化——二里头文化。再之后的商周以及随后3000多年的时间里,虽然经历过北宋南迁至当代这一阶段的低潮期,但只要到和平年代,中原地区就能吸引和聚集大量的人口,中原区作为沟通四方的中心,这种格局始终未变。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江浙区

江浙地区所在的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目前最发达的地区,从卫星夜景图上看,这个区域的灯光最为密集,也最亮。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江浙区的发展虽然不像中原地区那样连贯,但江浙一带作为长江下游地区的核心地位却始终未变。江浙区在新石器时代最辉煌的时期就是良渚文化繁盛的时候,良渚文化以杭州盆地为中心,覆盖了长江下游的大部分区域,这个时期的江浙区的文化繁盛的光芒,甚至要盖过中原地区,考古学家津津乐道的『东方先亮』,指的正是4300-5300年良渚文化光芒四射的这一千年。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良渚文化代表文物及其位置示意图

但不幸的是,良渚文化在龙山文化中后期消亡了,而造成这个的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大洪水的泛滥。在大约4300年前,距离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时代还有300年的时候,杭州盆地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地方就已经是一片汪洋了,虽然在此后,这个区域又有了广富林和马桥文化,但其发展高度比起良渚文化还是差了很多,之后这里一直没有能聚集大量的人口,直到战国时期,吴、越的崛起,江浙区又重新开始引领长江下游地区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5000年以来,『长三角』作为长江下游地区地缘中心的格局,一直未变。如今的长三角地区,依然是长江下游甚至全国最亮的区域。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燕辽区

以北京为中心的燕辽区,自元代定都大都以来,作为全国性的政治、文化中心已经将近700余年了。相较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来说,这700年的时间并不算长,那么燕辽区的崛起是偶然吗?当然不是。早在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还没有完全兴盛起来之时,距今5000-6000年的红山文化就已经是中国北方最亮眼的一颗星了,时间跨度虽然有点大,但燕辽区的崛起是有其地缘基础的。燕辽地带,南接广大的华北平原,北方就是广阔的大草原,自古就是中原与草原交流大通道的必经之路。使得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走廊地域色彩。还记得史书中记载的炎黄涿鹿之战吗?正是发生在太行山东麓这条走廊上发生的文化碰撞事件。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红山文化代表文物

红山文化以高度发达的玉文化为特征,虽然在5000年前突然消亡了,但没经过多久,小河沿文化就在此就又兴盛起来了,在差不多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时代,燕辽区兴盛起来的夏家店文化,是当时为数不多掌握青铜文化的的群体,而这亦是得益于身处农牧交界处、太行山东麓这一特殊的地域走廊。燕辽区是北方草原、中原、海岱区(山东半岛)三大文化体系的碰撞、交流、融合的前沿地带,这种交流的方向不仅是南北方向,同时也是东西方向的,这种文化交流与互动,对夏商文明的的诞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由上可见,无论史书上记载的炎黄之战,还是考古学上揭示的极盛一时的红山文化,他们诞生在燕辽区都有着其地缘背景的。自元朝、明朝以来,以北京为核心的燕辽区再一次崛起,并不是偶然的。

巴蜀区

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巴蜀地区,从卫星夜景图上看,那团灯光簇孤悬在祖国的西南方,其实这种格局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是这样了。早在4000年前,宝墩文化在成都平原上诞生,这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继宝墩文化之后,三星堆文化在此地又兴起,并发展成了长江上游地区唯一的一支青铜文化。富庶的巴蜀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都平原为人口发展提供了粮食保障,而平原之外环绕的山区使得巴蜀一带易守难攻,使得巴蜀一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为这一区域的长期保持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三星堆文化代表文物

正是因为这些地缘优势,在历史上,但凡外部大环境有动乱,巴蜀地区是文化和人口流入的首选区域之一。如考古学观察到在大约3500年前后,有一股外来文化的入侵成都平原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影响了三星堆文化,这些文化主要有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这种突变,很难用文化传播和影响来解释,伴随而来的可能是民族的迁徙和征服过程。(观点参考:《再论川东长江沿岸的史前文化》)。根据时间判断,这很可能对应的是夏朝灭亡时的夏桀南迁,这两股势力融合了成都平原的本土文化后,迸发出了独具特色的三星堆文化(观点参考:《考古发现:三星堆文化的形成与夏人西迁》)。

再之后,如唐朝安史之乱唐玄宗避乱于巴蜀、甚至近代曾一度迁都到重庆地区,这些都无不表明巴蜀一带优越的地缘格局。放眼整个大西南区,无论是新石器时代、古代亦或是当代,巴蜀区一直都是当仁不让的地域核心。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除了上述区域,海岱区(山东半岛)、两湖区(长江中游)等区域,在新石器时代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也有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到了当代,这些区域也涌现出了城市群。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繁荣,都有着其自身的地缘格局做基础的。表面上的偶然,实则隐藏着必然的因素,就如近代深圳的崛起,虽然有着陆地时代向海洋时代转型的重要契机,但也不能忽略其接近改革开放前沿、靠海等优越的的地理位置。无论从短程还是从长程来看,历史的发展规律都有迹可循,而地缘格局带来的影响,则是亘古不变

地缘格局:当代卫星夜景图与新石器文化分布图如此相似的背后

参考文献:

《红山文化研究》,索秀芬、李少兵,《考古学报 》,2011年第3期;

《再论川东长江沿岸的史前文化》,江章华,四川文物,2002年第5期;

《考古发现:三星堆文化的形成与夏人西迁》,《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