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清朝主修的《明史》可信度有多高,为何说它修撰几经波折?

 历史探奇 2019-08-05


明史有两大缺陷:一是关于女真尤其是建州女真的记载几乎为空白,即使有也是清廷一家之言。二是很多明朝记载是自相矛盾甚至是错误记载的,有抹黑之疑。

当然明史整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只是在与建州女真有关的方面上做了销毁或者说通过记载美化了。

明史始修于清世祖顺治二年也就是满清入关的第二年,当时修明史的用意很明显,历朝历代都有为前朝修史的传统,而满清入关时天下还有李自成之大顺、张献忠之大西、南明小朝廷,满清急匆匆修明史的意思就是自己继承了明朝之帝统,是正统所在。

可以说明史最初修的背景就不单纯,心机婊清朝在法理上面占了优势,但也的确有实力,之后破大顺灭大西亡南明,将自己成为真正的正统。

明史陆陆续续共修了九十多年,到了乾隆四年才完工,是官修史书中历时最长的一部。


清朝源于建州女真,而女真在明朝时一直属于依附从属关系,像明朝前期直接通过奴儿干都司统治东北,中后期虽然依靠羁縻的松散统治,但女真与明朝的关系一直是臣属或者说主仆关系,所以明史中基本上见不到建州女真的记载,但凡女真皆在所讳,也就是说女真臣服于明庭的二百多年历史被抹去了。

万历帝以后清太祖起兵反明的资料皆是清代所记载,也就是都是一家之言。而据一些资料统计,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对后金军事资料在满清入关以后被系统性销毁了很多。

明史中关于女真记录基本上空白,或者说是即使有零星记录也只是一家之言,不得不说这是一大缺陷。

因为避讳女真,明朝对于建州女真征讨或者治理过的大臣,在女真之事迹都被销毁或者只言片语记载,如“李秉”、“彭谊”、“王翱”、“赵辅”、“程信”诸传,关于建州女真的事迹都是略去或最多记载只言片语,就是这只言片语也是模糊不清的记载,使读者根本分辨不出具体如何。


明史中一些细节也值得让人深思,明史中对于南明记载是一笔带过,南明历四帝一监国,在明史中都以藩王记载,而监国鲁王明史记载为郑成功将之沉于海。但是根据1959年的考古发现,鲁王属于自然死亡或病逝并非被迫害而死的。

至于明史之外的荒谬记载更是满天飞,如明太祖朱元璋特别丑陋的画像都是清朝年间画写的。明成祖诛方孝儒十族,结果根据记载万历年间平反了方孝儒还赦免了方孝儒流放边境的后代子孙。明成祖下令活剐三千宫女更是荒谬至极。

历史,果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欢迎点赞评论交流,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19   8评论
 分享

 举报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公认修的非常好的,中国历来就有修史的传统,尤其是为前朝修史,更是奠定了后朝地位正统地位和宣告了前朝的彻底终结,给前朝做一个盖棺定论。

满清以小族入主中原,更是要认真修史,因为他们已经完全学习了汉家文化,知道修史的重要性,清朝也是用的最强的班底来修明史。

关于明史的可信度肯定是非常高的,至少不会低于宋史,虽然经历了文字狱,肯定是经过修改了,但作为一部历史而言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清朝面对的问题,所有朝代都面临过,那就是如何记录自己曾经的敌人,清朝只不过是稍微严重了一点,因为文字狱的存在,但也只是有关最末期的那一部分,其他大部分基本上修的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读历史一定要注意分辨。

 3   1评论
 分享

 举报

修史一般是政府行为,按照惯例,新朝必须为上一个朝代修撰通史。

《明史》就是清朝时期修撰的,同时也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从顺治二年到乾隆四年,历时九十五年,参与修史的撰修官将近百人,负责修史的总裁和监修就换了好几茬,可谓一波三折。

这种由新朝为前朝修史的做法,很难站在完全客观的角度上,尤其是涉及到两个朝代政权更迭的方面,肯定有美化自身,贬低前朝的事实存在。

《明史》从修成之时,就得到了后代史学家的一致好评,但是由于《明史》的修撰时间处于清朝文字狱的鼎盛阶段,而“文字狱”就是从“明史案”开始的,所以其中肯定会有很多历史事实不得不“曲笔”。

我个人没有通篇看过《明史》只是粗略的看过一部分,比如《张居正传》,《阉党传》等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我个人觉得除了涉及到满清的历史,其他方面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我觉得想要了解明朝的历史《明史》是必看的,但是要对照一些其他史书,比如《朝鲜王朝实录》《明实录》等。尤其是后金的崛起,《朝鲜王朝实录》中也有很多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