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经》牢骚 品古人智慧

 晨曦深处 2019-08-05


    牢骚,是社会的产物。无论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有与时代步伐有差距的现象,这就是牢骚产生的根源。普通百姓的牢骚往往很直接,但诗人的牢骚却颇耐人寻味。大诗人杜甫曾慨叹“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无拘无束的李白更是有“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其实,在两千年前的《诗经》里也有不少牢骚,浏览一下,可以发现古人的智慧。

    工作太忙,压力太大,自然要发牢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小官吏,却往往是压力山大。这个群体多的就像天上的星星,多一颗少一颗没人会在乎,没人会注意到,“嘒彼小星,三五在东”;他们拿着微薄的薪水,做着没日没夜的工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或许他们早早就要离开暖暖的被窝,辞别心上人,踏上新征程,“肃肃宵征,抱衾与裯”。这就是《召南 小星》中小小官吏的牢骚。

    常年在外,不能回家,发点牢骚也是正常的。《邶风·式微》中就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呢?为什么要泡在泥水中?为什么要浸在露水中?这种明知故问,无理而有情,比直接叙述显得更婉转,更有情致。正是“半天暮色乱鸦啼,一袖寒珠一袖泥。明月若知离别意,随风传讯到河西。”

   社会分工不同,会形成一定的差距,贫富之沟是几千年一直存在的事实,穷人发几句牢骚,也只是快活快活嘴巴。《邶风·北门》就记述了这样一位小吏,他很穷,很寒酸,不敢和同僚一起走出南大门,只能自己悄悄地从北门出来。我们现在也一样,政府一下班,鱼贯而出的有奔驰宝马,也有电驴子自行车,还有迈开双腿回家还振振有词,我正好需要走走锻炼。这位小吏在公衙,领导交办的事越来越多,“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到家,家人埋怨的声音越来越高,或是因为回来的晚,或是因为挣得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在这种情况下,他能不发发牢骚么,但也只能埋怨埋怨老天爷不公平,“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人们都期望“野无遗贤”,但那只是个理想境界,就连高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在宫里混了没几天也就重新浪迹江湖了。读《魏风 园有桃》可以看到一个不得志的士,他觉得园中的桃、园中的枣尚能用来充饥,而他自己却空有才华不得施展,他埋怨没有人理解他,“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在他看来就是世人皆醉我独醒了。这种心态怎么会没有牢骚。

    还有一种牢骚,既文明又清高,明明想得到,偏说不想要。古人的智慧,不服不行。那就是《陈风 衡门》,请听:“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悠雲2019/08/05于白龟山水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