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海曲上人 2019-08-05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后人对孔子有多种称谓:孔丘、孔仲尼、孔老二、孔子、孔夫子。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孔子

一、孔子及其学说

孔父叔梁纥,因避乱从宋国逃亡到鲁国,他能文善武,时为“鲁国三虎将”之一。叔梁纥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孩,小妾生了个儿子孟皮,还有足疾。叔梁纥一心想要个健康的男孩,66岁时娶了15岁颜征在,“野合”生孔子。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时娶妻生子,先他而死。20多岁时,孔子想走仕途,先后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和畜牧业管理员。

孔子是位想干大事,最终也没干成的民间知识分子。面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和混乱的社会局面,他思考的是如何使社会稳定并长治久安。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既不能放眼全球横向借鉴,也不能像马克思那样科学预测未来,但孔子毕竟好学,他比较了夏、商、周三朝的文化,觉得周朝的文化十分完备和丰富,是最佳范本,于是决定继承周的文化,《论语·八佾》记载:“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从前代的典籍中找到了“仁”、“礼”、“忠恕”“中庸”等系列治国安邦的法宝。为此,他兴奋不已,急不可待地想进行政治实践,却苦于无用武之地。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30多岁时,孔子创办民办青年干部培训学校,自任校长,打出“有教无类”的广告招生,传授他的治国安邦理论。传有学生三千,七十二贤人。期间,52岁的孔子终于有机会被任命为鲁国大司寇,不久代理相国,在鲁国的政治舞台上进行政治理想的实践,55岁时终因与“三桓”之间的矛盾,被排挤出政局。

孔子对自己的理论学说很自信,希望找到识货的君主得以畅销,于是开始带着部分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各诸侯国急需的是保国的硬本钱,而不是以教化安民的软实力。周游列国14年,孔子一行到处不受待见,混得很惨,落寞如丧家之犬。孔子一生遭受了无数的拒绝,为了理想,为了文化的使命感,面对羞辱,孔子居然认了:“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68岁的孔子在弟子的帮助下回到故国,孔子的雄心壮志遭到接连的打击,超强的自信随之大打折扣,以至心灰意冷,遂重回书斋,修订《诗经》《尚书》《礼经》《周易》《乐经》《春秋》六经,把余热献给了古代典籍的整理事业。公元前479年,孔子因病不治,终年73岁。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整理编辑,是谓《论语》,后成为儒学经典。

孔学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其学说虽然只是一些片言只语,但内容丰富,涉及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而且见解独到,适用性强,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提倡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重义轻利,主张以德、以礼治国,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他强调人道主义,重视民生,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才能受教育的垄断;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要普及;提倡因材施教,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对学生要诲人不倦。在美学方面,主张“美”和“善”的统一,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史学方面,主张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重视依据等。

二、后世的尊孔与反孔

孔子作为一个民间的知识分子,一生贫寒,不为权贵所容,不但壮志难酬,还时不时被人讥笑。孔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死后,受到截然不同的两种待遇。

(一)尊孔尊到无以复加。自汉代以后,尊孔经历了汉代低等级尊孔、唐宋中等级尊孔和元明清高等级尊孔 ,尊孔的程度越来越重。汉人尊孔,外族(蒙古族、满族)也尊孔;中国尊孔,外国也尊孔;统治者尊孔尊的是他的学说,百姓尊孔尊的他是位好老师。

1、历代帝王加爵封号,通过提高孔子地位,达到提高孔子理论的权威度的目的。一是封爵位,抬高孔子的政治身价,如汉平帝封孔子为公爵、褒成宣尼公,北周静帝封之为郇国公,武则天封之为隆道公,唐玄宗又晋升之为文宣王,宋真宗加谥为玄圣文宣王,不久改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又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二是给以表彰性封号 ,如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隋文帝尊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为先圣、,明世宗尊为至圣先师,清世祖加尊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又称至圣先师。 被誉为万世师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建庙祭拜。唐太宗下诏,天下皆建庙祭孔,追认孔子为先圣;后周太祖郭威下称孔子为百代帝师,从此,帝王祭孔执弟子礼;明朱元璋时,学庙结合,或前庙后学,或右庙左学。现存“四大孔庙”为曲阜、北京、南京和吉林孔庙。

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现存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曲阜孔庙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曲阜孔庙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下令建宣圣庙祭祀孔子,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为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北京孔庙

北京孔庙

南京夫子庙,又称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 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

南京夫子庙

吉林孔庙,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作为清朝在东北建立的较早的座孔庙——吉林文庙,既是清朝对汉文化传入东北的认可,更是汉文化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互通的历史见证。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吉林孔庙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行经鲁地,以太牢(牛)祭祀孔子,这是皇帝首次祀孔,刘邦把祭孔变成了天子行为。历代皇帝封禅泰山或出巡经过曲阜时,也要亲临孔庙拜谒,平时派官员到曲阜致祭,以示尊崇。康熙和乾隆祖孙俩尊孔到了极点,仅乾隆就曾9次祭孔,搞专制也搞到极致。一直到袁世凯想做皇帝,也还是以祀孔为第一要务。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祭孔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祭孔

3、恩降孔子后人(此处省略若干字)。

(二)反孔,隔一段就要来一次。尊孔与反孔相比,尊孔是长久的,反孔是一时的。统治者是尊孔的,革命者是反孔的。

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存在着革命和反革命、进步和倒退、革新和保守这样两个阶级、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就必然要“解放思想”,都会把孔子拿出来说事。就连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领袖洪秀全,起义之初也是毅然捣毁了孔子的牌位。

历代的开国帝王都是不尊孔甚至反孔的,比如,汉高祖刘邦不尊孔,因为尊孔就没法打天下;到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的时候才尊孔,因为此时政权已经稳定,帝王为了长治久安,才把孔子抬出来大尊特尊;蒙元满清刚入中原时,也是见到孔子像就砍,江山到手,大局已定,搬出孔子,吓退百姓。

孔子已死,尊反两便;倘若醒来,气死过去。

三、历代帝王尊孔的本质——选择性尊孔

历代帝王为什么不尊墨子?因为墨子讲兼爱,讲平等,讲逻辑,诸子百家学说,唯有墨家与儒家最不兼容,也最受帝王将相们排斥。唯有独尊儒家,帝王们才会睡个安稳觉。 通过神话孔子,提高孔学权威,达到愚弄百姓的目的。本质上,历代统治者尊孔,只是选择性尊孔,他们尊的是孔学中有利于统治者的那部分。

孔子的治国理论由两方面构成,一是对臣民的要求,二是对君王的要求。孔子的意思是,双方都做到了,社会就和谐了。而历代统治者对孔学按需而取,片面引用、放大孔子有利于统治者的那部分思想,视而不见地忽略不利的部分。对此,孔子对任性的帝王和很没办法。

孔子对臣民的要求很多,也很具体,这些要求,哪个帝王看了,没有不心花怒放,拍手称快的。如:

1、不要犯上作乱。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忠孝节义,切勿犯上。

2、“忠君”比“孝亲”更重要。子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事父母是“孝”,事君是“忠”。尽孝“竭其力”即可,而尽忠必须 “致其身”。“竭其力”抽象而富有弹性,而“致其身”具体而别无选择,就是关键时候要你为君舍命;当“忠孝”不能够两全的时候,舍孝保忠。

孔子对帝王的要求也很到位,但帝王们哪个不是在装糊涂?比如孔子要求统治者要做到:“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哪一个皇帝又听得见做得到了?孔子要求君臣相处要做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君主们只要求臣之忠,有几个真正以礼使臣的?孔子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做到了吗?孔子要求为官的“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做到了吗?梁启超曰:”试观二千年来,孔教极盛于中国,而历代君主,能服从孔子之明训,以行仁政而事民者,几何人也?“为什么帝王不听孔子的明训?梁启超又曰:”夫有权之人之好滥用其权,犹虎狼之嗜人肉也。向虎狼谆谆说法,而劝其勿食人,此必不可得之数也。”

四、被异化的孔学

(一)孔学被片面发展。孔学有利君和利民两条线,后代儒家对儒学的发展,只是尽力的、片面的发展了利君思想。孔子提出了“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思想,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思想,遗憾的是,这些民本思想永远 停留在理论层面,从来没有兑现过,之后也没有什么发展。寄希望于封建统治者施仁政,无疑于痴人说梦,白日做梦,黄粱美梦。

1、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礼、义、仁”;孟子延伸为“礼、义、仁、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五常“本身并没有错,而对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双重标准,则使”五常“ 成为统治阶级维护既得利益、推行独裁专制的最有效工具,成为扼杀民权、泯灭劳动人民斗志、磨灭中华民族进取精神的鸦片。

2、对于君权,孔子主张君权要集中,但同时提出以“仁”作为对君权的限制性要求,行使君权要讲人道,施德治; 孔子虽然对君王提出了要求,但并没有说做不到怎么办?

汉朝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认为君主是上天选择的,如果君主有过失上天会降罪。董仲舒一方面强调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另一方面用上天的惩罚来戒惧居皇帝。明眼人一看,董老师百分百的在忽悠百姓。用神秘的“君权神授”力顶皇帝——放心,没人敢反抗你;用虚无的上天惩罚安慰百姓——皇帝有错有上天管,你们各忙各的。汉武帝听出了董老师的话外音,'天人三策 '之后,采纳了懂得建议,又及时把他打法到地方上去了——这货欺骗性太强了,那天再给我骗了,快走吧你!

3、对于”五伦“之间相处,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规范。可以看出,孟子强调了”五伦“之间的平等关系;到了董仲舒那里,他根据阳尊阴卑理论,认为”五伦“之间是主从关系。他在《春秋繁露》一书中说:”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董仲舒

如果说,董仲舒的观点强调了”五伦“中的尊卑带有负能量的话,他同时强调的对君臣、父子、夫妻双方进行约束,也包含了一定的正能量。可惜到了宋代朱熹那里,更走向不堪。朱熹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单向约束;同时根据他的天理说,把“三纲”与“天理”联结在一起,违背三纲就是违背“天理”,把”五伦“主从关系用”天理“固定下来。孔学的内容被彻底的错误诠释和曲解。如若孔子有知,非气得跳河不可。

(二)儒学被片面解释,歪曲本意。如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正确解释应该是按”礼“的要求,君主做君主该做的事,臣做臣该做的事,父亲做父亲该做的事,儿子做儿子该做的事,孔子的本意是君诚臣忠,父慈子孝,是为了强调礼制; 被封建统治者推演歪解为君臣之间、父子之间要建立贵贱等级的秩序。

(三)史书《春秋》被当成案例法。汉武帝时代,由孔子修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被酷吏张汤杜周、市井小儒江充,把《春秋》作为凌驾于国家刑律法典之上的法外法决狱,史书成了对万民性命生杀予夺的法律依据,用儒术附会粉饰统治阶级的恶行, 如此奇闻,恐怕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根本想不到的,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五、历代尊孔为什么仍然改变不了朝代更替

(一)孔学本身的局限性。孔学政治理论的核心注重的稳定和秩序,缺乏科学、民主、平等的观念和革新精神。孔学只能解决政治问题的部分而不是全部,这是历史的局限,不能苛求于孔子。

(二)错在统治者,怨不得孔子。“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如果历代亡国之君开个失败教训分析会,从自身找原因可能会更容易抓住要害。如果历代统治者能够全面按孔子说的做;如果后儒们不曲解孔子,不片面的发展儒学以讨好统治者;如果帝王们再聪明点,不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馊主意,而是采取“以儒为主,兼采百家”的方略,也许会好一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有言:”吾孔子非自欲以其教专制天下也;末流失真,大势趋于如是,孔子不任咎也“。这个锅孔子不能背。

历史无法如果,二千多年过去了,哪些高高在上的帝王们,借尊孔以使己尊,何时尊重过百姓,怎会不亡?历史无法掩盖,那位当年”如丧家之犬“的孔子,其思想的精华部分,穿越二千多年漫长的岁月,正在走向世界。

孔子,生前身后,最身不由己的人

毛主席与黄炎培

开端、发展、鼎盛、衰败、灭亡,是封建王朝兴亡的五部曲。中国历史上五部曲的多次循环,充分的说明了,依靠儒学,依靠封建统治者自身,是无法打破这种循环的。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主席慨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