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古今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我爱你文摘 2019-08-05

凡古今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世上只有一样东西,能始终经受住生活的冲击,那便是一颗有静气的心。气静,精神自然通透明亮,意念亦可辽阔久远。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让心安静下来,养养自己的静气,长长自己的贵气。

清代名人翁同龢曾撰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道出了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都是有静气之人。静气是一种人生气度,静气也是一种人生智慧,静气更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内心安静,才能回归身心的灵明与通透。内心丰富,才能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与葱茏。在内心修篱种菊,通透自己的心灵,保持方寸灵台的淡泊宁静,这何尝不是一场人生的丰盛。

古人云:“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福生。”静心可使一个人的精神自在愉悦,精神愉悦自然就会有福气降临。

《菜根谭》一书这样写道: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使自己常常处在闲适的环境中,那么世间的荣辱得失如何能够左右我?使自己的心境经常保持安宁平静,那么世间的利害关系如何能够欺瞒我?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静心,不是远离红尘,而是于灵魂深处修篱种菊,在心中寻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悄然积蓄生命的力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平平淡淡,从从容容,高朋满座时坦然处之,曲终人散时风轻云淡。

苏轼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经历过高峰,遭遇过低估,人生起起落落中,心胸得以开阔,精神得以平静。无论人生多么艰难,外在的境遇怎么改变,内心都和这份悟得的喜悦在一起,如如不动,随缘自在。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当面对磨难、挫折,若不能泰然处之,心慌意乱,那往往便会摔得头破血流,因此,遇事最重要的是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古人有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水面静,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静才能接收宇宙之能量,感通天地之磁场。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意思是心静能体察到事物的本质,发觉事物的精微,处理事情也能够省力,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静中观心,真妄毕见。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自己独自静静坐着,观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这时候,就会觉得精神舒畅、明朗。

人生如梦亦如幻,朝如晨露暮如霞。在这喧嚣的凡尘,心安之处便是故乡。

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自己,享受孤独。周围一切的喧嚣和嘈杂,只会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浮躁,焦虑。生命中真正的喜悦,都是源于独处时内心深处的充实和宁静。享受孤独的人,才能领悟到生活的深邃。

追求灵魂安静的人深谙断舍离之真义,明了人生苦短的真相,懂得删繁就简,去伪存真,一心一意选专注于自己真正想从事的精神活动,从而使自己的灵魂得到纯粹和祥和。

灵魂的自我安静不是一种单纯的欢愉形式,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与精神境界。积极开阔、从容明朗、平静祥和,是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内在幸福与欢喜,是精神的至简境界。

静心是一种珍贵的修行。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平心静气,气定神闲,使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的意义。

自古以来有成就者,越是遇到大事,越是心静如水,处乱不惊。当一个人寻寻觅觅,历经沧桑风雨,最终你会发现:一切都将消失,一切都是浮云变幻,唯有宁静的力量可以带你穿越尘世的那段岁月,光芒永存。

月有圆缺花有开落,人生岂能全如意。顺与逆不过是人生的正反面,浮与沉都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人生懂得放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充实、饱满、丰盛,气场才能强大圆融。

把心柔软下来,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自己的生命格局,静气便会内化自己的身心里,流动在自己的血液和神经中。

人生最好的心境,是心平气和。如丰子恺先生所言,喧嚣红尘中,最好的人生境界莫过如此: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

真正的贵气,其实是一个人的静气。

凡古今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