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 2019-08-04 经广宁桥,沿东市下塘街往东,慢慢悠悠,顶多半小时,就能到达界浦江。界浦江并不宽,两丈见许,其实就是一条河,说是江,有些溢美之词。 但这条界浦江,值得多瞅瞅,也值得唠叨几句。 界浦江是条界河。东面是昆山市的南港,现属张浦镇;西边是甪直古镇,隶属吴中区。尽管两岸相距不过两丈,两边人家参差交错,明确的区域划分,把生活在两岸的人家都做了归属。这种划分,是行政分治的必然,但这条界浦江,横亘在两岸人家的眼前,春去秋来,总是撩不开有些神秘的面纱。 这样的划分,能追溯到很久远的日子。毗邻而居,又各有千秋,俗语“甫里一个镇,能顶昆山半个城”,古镇的发达与兴盛可见一斑。这条界浦江,自然也见证了时光里的种种变迁。 开门相见,鸡犬相闻,俚语无差,风俗相袭。尽管一条界浦江把两岸人家作了无形的划分,但是日常烟火人情,却未见有丝毫隔断。一河流水里的乡土滋味,也没有丝毫减少。春天的柳一样妖娆,夏日的风一样清爽,秋天的芦花一样飘逸,冬日的白雪一样有情。无形的日子,在有形的四季变化中,把每一座院落,都醅酿得有色有声。普通人家的平常日子,有了这些,就多出数不清的韵味。谁家的小花狗在河沿汪汪叫上几声,又摇着尾巴走远了;谁家的小孩子扶着门框咿咿呀呀哭上几声,又带着泪花咯咯笑起来;谁家的窗子透射出一束橙黄的光,落在河边上,洇散开来,随水波一动一动;谁家的船回来了,桨声吱吱呀呀,打破两岸的宁静,慢慢靠岸……每一天里,都少不了这些细节,所有这些细节,构成界浦江两岸活泛的日子。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这样一年一年,枕着一条河水,做着生活的好梦。 沿界浦江一直向南,可以去锦溪,抵达陈妃墓。陈妃墓的传奇,自然会随着流水,上溯到老街上来。人们在津津乐道这些传奇故事的时候,似乎遗忘了自己也是角儿,每个人的故事,界浦江的故事,还有老街古镇的故事,早已紧随流水,去了远方。不紧不慢的一条界浦江,裂开时光,沉淀了太多这样的故事,日常气息愈加浓厚,也就自然把平常烟火里的故事人情,滋润得灵秀曼柔。 我和友人抵达界浦江,在一个春日的午后。有很多写生的年轻人,摆好了架势,在两岸写生。平常人家、平常小巷、平常的流水,甚至歪歪斜斜的老树,呈现在画布上,又是一种韵味。水彩里的两岸风物,格外鲜活。生活里,需要这样的勾勒和描摹,即便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所漫散出的蕴藉,也远远超乎想象。 春风四舞,沿河的柳,青葱一片,一根根柳条,在风中轻轻摆动。仿佛伊人的一头秀发,在风中逸动,无数诗情,滚涌而起。河水也活泛很多,虽然无声,看得见它欢快向前的样子。几尾好奇的小鱼,嗖地跃出水面又很快钻进流水,激起清亮的水花,一圈圈涟漪,慢慢扩散。一枚落叶,浮在水面,宛若小小的船,沉浸在水巷的故事里,不舍得再向前去…… 岸边的香樟,不声不响,恰如两岸的居民,看惯了家门口的这条界浦江。空地上的白菜、油菜,已经抽薹,一朵朵菜花,就要尽情开放。黄的菜花、绿的树、白的水、蓝的天,交融一起,再加上行走其间的人,恐怕就是一幅最入心的图画。 两岸的房子,或新或旧,或高或低,错落有致。一根根参差的线条,勾画出水乡一隅的宁静与澹然。数不清的日子,已经远去,又有多少日子,紧接着沉稳而来?世人未必清楚,界浦江一定知道。 界浦江把熟悉的住民分置两地,但是,分不开灯火人烟,分不开两岸的人情风物。春风四起时,站在小石桥上举目张望,界浦江两岸,葳蕤一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