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 2019-08-04 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范成大赴任静江府时,于二月十七日宿分宜,十八日抵宜春。他在宜春大约逗留了四天,游览了当地名胜古迹,也写了不少诗词。这是范成大在《骖鸾录》里提供的日程。在他有关宜春的诗歌里,有一首《游仰山,谒小释迦塔,访孚惠二王遗迹,赠长老混融》,云: 堵田溪渊清洄洄,梅洲问路寒云堆。连空磴道虯尾滑,竹舆直上无梯阶。苍官来迎夹道立,相逢无言心眼开。翠微中断雪涧吼,两耳不办供喧豗。林间静极成断相,政要万壑号风雷。山如莲盆绕金地,龙官避席余苍崖。祖师抱膝坐古塔,大禅海浪翻天来。腾空狡狯我未暇,拄杖踏湿撞莓苔。问龙亦借一席地,解包听雨眠西斋。当年公案忌错举,神通佛法同坑埋。混融庵中的的意,笑我舌本空崔巍。兹事且置饱饭吃,梯田米贱如黄埃。范成大夜宿西斋“听雨眠”,且与混融长老相谈甚欢,最后又以颇有禅意的“兹事且置饱饭吃,梯田米贱如黄埃”作结,给研究旧时宜春提供了可贵的史料性笔记。诗里的仰山,现在已经是一处4A级风景区了,但在南宋时期,此地梯田壮观,耕种高产,以至收获的稻米“贱如黄埃”。这是现在喜欢用“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这种古怪的方式宣介自己的宜春人难以想象的情景,因为多年以后这里早就“退耕还林”了。而南宋时仰山深处的太平兴国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量信徒访师问禅,这在当时也带来了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恰好,禅宗里也强调处处有禅,农耕生活里照样能悟出禅的精髓,于是,在这里广开梯田自给自足。如今,甘肃平凉的庄浪县是全国梯田建设的标本,孰不知早在南宋,范成大就已经写下了那个时代的梯田标本。 有趣的是,这首诗后来被一个叫曾宏父的有心人,刻了下来。 在印刷与照相技术问世之前,书法作品的传播,依靠的就是这种由钩摹、镌刻、拓印等工序所组成的刻帖方式。出生于南宋后期的江西吉水人曾宏父,自号凤墅逸客,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集中了宋代名人书迹的断代汇帖“凤墅帖”,就是他辑刻于嘉熙、淳祜年间。顺便说一句,因为这些刻石置于凤山书院,故名“凤墅帖”。他在《石刻铺叙》里记载到,“凤墅帖”前帖二十卷、续帖二十卷、画帖二卷、题咏二卷,计四十四卷。由于曾宏父把他所见到的宋代著名书家的墨迹都收在这部刻帖内,加之刻工精妙,“凤墅帖”在当时评价甚高,可惜此帖早就失散,拓本也鲜有流传,据有关资料记载,“已知传世或曾经传世的拓本共二十一卷,其中十二卷藏上海图书馆,是当世仅存的孤本。至于另外九卷,今已不详其终。”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过一套《宋拓凤墅法帖》,计有《黄太史帖》《东都相帖》《南渡名贤诗帖》及《石湖诗帖》——所谓《石湖诗帖》,也正是范成大手书的那首《游仰山,谒小释迦塔,访孚惠二王遗迹,赠长老混融》。 写了这么多,其实《石湖诗帖》跟苏州的石湖关系不大,题材是江西的,刻工也是江西的,只因范成大号石湖居士而将其帖命名为《石湖诗帖》罢了。不过,如此说来,诗帖至少和石湖有点沾亲带故吧。 于是,我在石湖边的一院秋阳下有了闲翻此帖的兴致。 于是,我也从范成大的笔迹里读出了他舟车劳顿间关心民瘼的隐隐心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