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断舍离」是一种优化人生的必要技能?

 真友书屋 2019-08-06

|今日福利|

《知日・不朽的匠人特集赠书

几年前到日本居游,入住一间位于下北泽的公寓小套房,开始了为期半年的东京设计生活。

作为到东京在地生活的一个住民,与身为一个观光客的角色是有很大不同的,首先出租套房里不会有随叫随到的亲切服务,更不会有整理清扫房间的客房服务。室内原有的家具陈设就很有限,因为无法满足生活上的所有需求而需自行添购。从卫浴到厨房,从洗衣到清洁,生活大小琐事都得一一自行张罗打理,尤其是垃圾的清理。

清理垃圾很苦手 

我来自台北,对于垃圾的处理与分类,有一定的认知与概念, 但面对细到令人无法招架的东京的垃圾分类方式,就算是三个月甚至半年,我都无法详记起来。就像电影《食神》里所讲的:「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但即使有心,却不见得可以成为一位叱咤小区的垃圾达人。

那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当时我新入住公寓的时候,房内桌上就冷冷地躺着一本垃圾处理手册,这本恐怖手册上详细记载了各种垃圾的处理方式。

比方说,宝特瓶的瓶盖跟瓶身要分开丢放,瓶身的塑料包装要撕掉以塑料类垃圾处理;又或是铝箔包的吸管跟铝箔纸盒也要拆开丢弃,但丢之前记得要压扁。至于牛奶盒在喝完里面的牛奶之后,它就摇身变成找麻烦的恶魔,因为牛奶盒的盒身载明了分类前要清洗干净,再沿着上头印刷的虚线剪开,并得晒干后才可以回收。至于把玻璃碎片包起来的时候,则得用签字笔写下「小心玻璃」字样。此外,瓶子与罐子要分开回收。至于纸类,就更要小心呵护了。报纸传单等书类,要规规矩矩地以A4的规格呈现, 并用线绳把纸类整齐绑好,为此,每个人家里通常都有一捆线卷(没有者可以去便利店购买)。至于超过30公分的垃圾,则称为「粗大垃圾」,不能丢!要打电话请专人来回收, 部分还需给付清洁费。为避免外国居民不懂日语,还以图文并茂的方法刊载介绍。

知道何为「资源垃圾」「可燃」与「不可燃」,搞清楚何者该分类或何者无须分类后,接着就得知道每种垃圾的回收日期,金木水火土月日曜日(日文上的星期几),日日不同, 时间则因区域不同而不同,即便是当天回收,也仍有细项区分。此外,晚上请别拿垃圾出来丢弃,会被猫狗抓烂;早上也别太晚拿出来,因为回收时间已经结束了;也别置放路边, 有碍观瞻,还会造成别人的困扰。

错过了收垃圾的时间,也别以为没人看到就偷偷拿出来丢了便罢,被犹如纠察队般的邻居婆婆妈妈看见,可是会在垃圾袋上面写字教训申诫一番。讲到这里,任谁都开始怀念家乡风景了吧! 

我曾经由于不知道狗屎是垃圾(可燃?)还是资源而苦恼不已,晒衣服时还边心里嘀咕着边晒牛奶盒,最后还是决定往后都喝玻璃瓶鲜乳。因而光是垃圾的处理问题,就令我在滞留日本期间十分「苦手」(困扰),所以只好从源头下手, 想办法从减少垃圾的产生开始,来降低处理垃圾时所面对的种种挫折与时间上的耗费。

人与物的生存战

生活空间小,除了要勤于处理垃圾,避免被其占据外,另一方面,空间的「收纳整理」也同样重要。我相信很多人也被其困扰不已,这也使得日文杂志与日文书籍上,总看到许多整理达人不厌其烦地教导人们如何做好居家收纳整理的知识信息。虽说是收纳整理,在日本却永远是一门显学。

毕竟日本和欧美国家大不相同,并非人人家中都有个大型车库、仓库或是地下室,总有用之不尽的空间来堆放杂物,因此必须时时提高警觉,以免被这些不知不觉增加的生活物品威胁到生存空间。特别是对于生活空间狭小、居住在都市的日本人来说,收纳整理相当重要,如何让家中能「一无长物」,且用品能整齐排列,不至于「须到用时方恨找」,件件都在考验着我们的生活智慧。于是,在观看日本的家具、橱柜、各式各样的整理盒或是小道具时,总会看到许多体察人性的贴心设计,其目的就是要用设计来解决恼人的整理与收纳问题。

若不懂整理,「设计」只是一知半解

对我来说,设计的核心价值就在于解决问题。

日本有许许多多的生活用品店铺,甚至是所谓的「百元商店」或「千元商店」,这些商店所贩卖的产品应有尽有,共通的特色就是便宜,用100日元可以买到时钟、买到脸盆,花1000日元还能买到一张桌子或一把椅子。也因为便宜、方便,有时候我们不太计较质量,就算坏了,丢了也丝毫不觉心疼。

但这些廉价又便利的商品,就长远来看,是否就真的解决了你的问题了呢?为什么我们的生活空间就无法像设计杂志上的漂亮居家那样,又简单又干净,抑或那些照片只是遥不可及的幻象呢? 

出于对收纳整理与用设计解决问题的兴趣,我前阵子看了几本相关的书籍,其中一本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所写的《断舍离:人生整理术》,号称「改变30 万人的史上最强人生整理术」;一本则是声称日本销量破百万册、由近藤麻理惠撰写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此外, 还有我事隔多日追读的山下英子的另一本《断舍离:打造能量屋篇》。虽然书籍的标题有浮夸之嫌,但这几本书却是近年来少见的用观念、理由来说服人们有关「整理」一事的书籍。因三本皆为日文翻译书,也让我得以从中窥见关于日本居家收纳的观念正在逐步或颠覆性的改变中。它不再要你一味地买更多的柜子或是盒子来将生活用品整齐地堆放,堆放到以至于找不到的窘境来得到暂时的整齐,而是改以正面积极态度,引导出人与物的关系,正视自身的需要,从根本性的理解、厘清来解决事情,从而得以早日远离杂物的束缚,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救赎。

就像好设计一般,设计师用作品讲述的不是「因为要让它看起来很美、很酷!所以我这样设计」的浅碟设计,而是「因为要解决某某问题,所以我选择这样的做法(设计)」。有道理的设计,其中更多了对本质的反思,使得「断舍离」或「怦然心动」不只是空间的收纳整理术,还是人生整理术, 要釜底抽薪地改变让人「不需要、不舒服、不愉快」的物品关系与感觉意识。新的整理术,不仅要解决表象问题,更要灌输新的人与物的价值观念。

《新整理术 断舍离》

如何断、舍、离?又如何怦然心动?

什么是「断舍离」?光是这三字就引人好奇。「断」是所谓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则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其精神都从这三要义延伸展开。

我看《断舍离》一书最大的重点在这整理的三字诀,以及根据每个人的状况的不同因应之道。尤其是对于一直生活在世界前三大经济体、发达国家、也富裕惯了的日本人来说,物资从来就不虞匮乏。明白地说,只要有钱,在日本几乎没有买不到的东西。于是不知不觉地生活中就堆放了很多用不上、不再用或是他人致赠的礼品,这让身为杂物管理咨询师的作者山下英子大声疾呼要将用不到的物品尽可能地舍弃,只留下有用的、对生活有帮助的物品。

《断舍离》重理性,反之,《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重情感。书籍里抱持的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只要是没有给人「心动」感觉的物件就请「谢谢!再联络!」。一旦熟谙这道理的话,整理就只是「一次到位」的动作,而无须过一段时间再从头反复进行清理了。作者的论点在于,只要待物的「态度」对了,往后便会一劳永逸。只要想到往后不会再埋首于让人不断整理的行为,我不禁马上就成为了对「断舍离」怦然心动的忠实信众。

山下英子

丢弃(舍)的行为,总是挑战着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舍弃第一个对象时,心里会有些忐忑,因为我们长久以来总将「节俭」当作一项美德来看待——把物品囤积着,总有一天会用上,因此只要考虑将「还能用」的东西丢弃,心中的罪恶感便油然而生。对于物品是否该丢弃,应该回归到考虑这个问题的主角,即自身,由「自己」来决定这个物品的去留。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会不会用到?什么时候会用到?而非站在物体的本身,评断它还能不能用。终究是能用的东西太多,但想用的东西,往往就只聚焦到其中的数样而已。也如同我们常听到的:「想要的东西,很多;需要的东西,很少。」所以某物若能让你无法断舍对它的依赖,又能够让你对它心动不已,便是让该物品留下的坚强理由了。

若是一时心软,抱持了「丢了好可惜」而非「这个适不适合我」的判断,终究注定陷在自己设定的泥淖里无法自拔。于是家中总是轻易地被一些可以用但却不需要的对象填满,不知不觉就是三年、五年,也就难以拥有简单与清爽的生活空间了。

这究竟是对物件的节俭,还是对空间的浪费呢?

整理、收纳大不同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术》一书中点醒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越擅长收纳的人,越容易堆东西。」因为把东西都收起来了,久了之后,根本忘记了有什么,于是就会不断地继续购买、继续堆积、继续收纳,然后继续整理。

之所以《断舍离》要把「整理」和「收纳」分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若不将不需要的东西筛选掉的话,就将一直反复地整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成为一个整理的奴隶,也将持续购入新的柜子或是割让出收纳空间来摆放这些好几年也派不上用场的东西,更形成了无谓的时间与空间的浪费,让原本自以为是美德的「节俭」行为转变成了对空间的需索无度。


舍不得丢是一种状况,还有另一种舍不得的状况是「舍不得用」。许多好东西因为舍不得用,而被藏在柜子里面不见天日。山下英子认为,有好东西舍不得用而把它收起来,还勉强自己去用比较差的,这样的话品位永远都无法提升,也影响别人看待你的态度。明明有好的东西,却容许自己去用次等的物品,对物品和赠送礼物的人的心意,其实都是一种浪费与亏待。

所以要借着「断舍离」去找回失去的空间和能量,找回那些能让你感到怦然心动的能量。例如,常常有人会把穿旧了、破了的衣服作为家居服和睡衣来穿,这就完全违背了「家居服」与「睡衣」的意义,穿家居服和睡衣是因为穿了觉得舒服,而并非意味着在家中就要接受比较差的穿着质量,就应该穿着随便或是邋遢。舍弃的背后,正是为了找回正面的能量。 

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

当渐渐了解整理该从「舍」做起后,就必须建立起「断」的观念。因为家中塞满的不需要的物品,就像是水库里堆积的淤泥一样,占据了有用的空间,而当我们已经将水库的淤泥清除干净之后,若是无法阻绝上游的泥沙继续流入水库的话,清理的工作就将永不停歇。所以,「断绝不需要的东西」的断念态度更为重要。

该如何断绝呢?要行「断」的决定之前,应该站在一个相对宏观的时间轴上,小心翼翼而宁缺毋滥地限制每个要进驻你生活空间的物品,其标准仍然和舍弃的标准相似:不是这东西「我有没有」,而是「我需不需要」, 关键在「我」。这个物品能否让我的生活更美好,还是在一周、半月之后, 我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它进行处理、收纳、丢弃或致赠他人。想到这里,不禁觉得当时选择喝瓶装牛奶而弃纸盒装牛奶是有效率的做法, 节省的时间,可以浪费在更多美好事物上,尤其是那些让你怦然心动的事物。


我们不就是为了追求让人「怦然心动」的人事物,为了生活里洋溢着幸福感才一直努力的吗?《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讲到的整理二部曲,一是「判断物品是否要丢掉」,其重要的整理观念是:整理时选择的并非「要丢掉的东西」,而是「要留下的东西」,选完后其余全部舍弃,让空间立马清爽起来!不过人之所以难以丢掉东西,是因为总觉得「还能用」「还有用」「还有感觉」,所以即便是丢东西,也是要循序渐进:衣服、书籍、文件、小东西、纪念品等,慢慢练习才会更加上手。如果在丢弃时不知道往后还会不会用到,可以依据种类设定期限,超过期限即使还有用处,但可能你已经忘记物品的所在了… 

二是要「决定每件物品的定位」。如果通过第一关所留下的物品面临流离失所,没有容身之处,它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占满生活或工作的区域,当意识到时已让人不知所措,往后反而会花更多时间收纳整理甚至丢弃。因此,对这些流落异处的失怙物品更要加以管制,重点在于当这些物品累积超过一定程度时就要集中管理,避免成为乱源之始。有时,我们常常因为一些小习惯或是觉得麻烦,就稍微姑息忽略,但只要养成断舍离的习惯, 之后的生活或工作就会便利许多。

改变习惯与观念,整理更轻松

比方说,选用收纳盒不要用有盖子的,而要用抽屉式的,因为一想到要开盖的麻烦,人就会选择放弃或拖延。又比方在整理袜子时不要用绑或是翻卷的,因为袜子平常被穿在人脚上已经够紧绷了,平常让它放松好好休息,可以延长物品的寿命。还有收纳物品时要以立起来的方式处理, 往后会比较容易寻找,像是书立起来就比叠起来好找多了也较不占空间。只要能有效率地处理庶务,就能拥有更多时间整理要事。 

就我看来,基本上居家空间的整理态度与工作的整理态度还是有些差异。以「丢弃」来说,毕竟很多数据往往还会有很多用到的机会,只是自身的经验不会告诉你而已。若是将机密数据一袋袋乱丢的话,难保老板最后不会把无法让他怦然心动的员工断舍离掉。但是仍然有许多整理的方式,来减少数据占据空间的问题,比方说,变成电子档案、放上云端、做好标签方便日后搜寻。

从物件到人生整理术

好好地对待物品,就等于好好地对待生活与工作。时时关心并检视身边的对象,察觉它们所产生的能量是好是坏。如果是坏的就尽快移除,让自己的情绪远离负面的能量而多些正向力量,在好的空间里,能感觉到自在内心的平静、愉快。态度是积极正面时,做事效率也高,甚至可以激发更多创作的灵感。

这不仅只是用在整理空间环境上,与人的相处沟通也同样如此。我们小时候就学过所谓「物以类聚」,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试着打造这样的环境,过这样习惯的生活,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可以更明确地判断自己「需要什么」「不要什么」,享受生活的美好,让你有更多做好事情的正面能量。我也试着从每次的搬家过程中,去发现、去舍弃不要的对象,也检视自己留下了什么,思考如何改进,这是一种认识自己的过程与方式。

老子的《道德经》中讲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意即有关学习,要日益精进,广学多闻;关于修道,则是要日渐除去不必要的部分,去芜存菁而能明心见性。我也常常在日本的设计或是艺术里,看到许多「留白」的空间,让画面或文字因为有形无形的留白空间,而多了喘息与想象的美感。就好像京都龙安寺里的枯山水庭园,一个方丈空间,有白石与白砂罗列,总能散发一股力量,让熙来攘往的观光客,愿意安静地坐在廊缘并望着庭园,沉静地思考。而这些留白,正是我们常说的「减法美学」,不断地去删除不必要的元素,留下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尽管刚开始不太容易,一旦养成习惯,就会觉得一天不去检视仿佛少了什么。通过不间歇地削除身边不必要的人与事物,慢慢察觉到一种最好的状态,与那些对你最重要的人、事、物更亲密地交流,进而探寻到生命中的幸福真义。

本文节选自《知日・断舍离》特集

吴东龙 ✎  text & photo

mu xing ✎ graphic desig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