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年高考结束后,高校都不会先放出分数线,原来里面还有这门道

 山口百惠WFQ 2019-08-06

国家设立高考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为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如果说高考是一个测试学生能力如何的必要过程,那么志愿录取的存在似乎显得有些鸡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按照高考存在的意义来说,不过就是为了通过高考的成绩把学生进行分类,让不同能力的学生进入不同等级的大学进行学习。明明可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只需要高校公布自己的录取分数线,然后学生来进行报考。

然而现在的学生在拿到高考公布成绩之后,即使拿到了高分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还要等着国家教育局公布各种批次的录取分数后,学生再进行各种志愿的报考,最后高校再根据报考的情况给出录取或者不录取的选择。这样一来,有很多学生就算高考考好了,也不一定能在录取中成功,以至于不少成绩优秀的大学生都有掉档的可能。为什么把这个过程搞得这么复杂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录取名额的问题

如果把高校公布录取分数线这个环节提前了,确实录取过程会变得简单很多,学生也不必再提心吊胆守着录取结果了。但是对于全国那么多的高校来说,每个批次的高校都有很多,即使高校真的根据学生的高考情况和自身的招生需求把自己的录取分数定了下来,那么在学生那边,他们是不是在这个分数区间的学生都会报考这个学校呢?这显然是不一定的。

学生即使分数相差无几,他们对不同高校的兴趣和专业的兴趣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不会因为分数的局限而把志愿锁定在同一个高校内,如果高校主动的选择了学生,学生不一定会买单,所以这样一来,符合自己录取区间分数的学生不想进,区间外想进的学生又进不来,那么高校招生的录取名额就会浪费很多。高校招生的过程也会非常的尴尬。

2.学生报考趋向的问题

高考考了高分的学生都想进名校,这虽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同的高校它的专业特色和水平都不太一样,我们很难去定义一个高校的实力如何。如果一个名校提前公布了自己的分数线后学生再来报考,那么很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因为学校有名,所以只有符合分数要求的学生都来报考了,而根据学生选择学校不能亏分的选择,有些学生即使压线也要挤进那些名校里。而实际上,名气高的高校的某些专业其实可能还不如一些名气差一点的学校。

而且很多学生在报考大学时都会考虑高校所在的地区问题,这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关乎了学生的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肯定比经济落后的高校更有吸引力。这样一来那些有优势的高校要人满为患,没有特别明显优势的高校估计就门可罗雀了。本身现在国家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失衡,现在怕是要更加严重了。

虽然说国家给了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在高考这件事情上,学生太容易被自己的主观认识去影响了,而且学生的目的其实都很明显也很统一,所以他们的自由仅限于在选择高校和专业上,至于是否录取,还是得靠高校和实际的报考情况说了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