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 【来源】本品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云连等的干燥根茎。 【物形态】黄连 多年生草本,高12~25厘米。根茎黄色,直生,向上分枝。叶基生,具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坚纸质,长3~8厘米,宽约10厘米,三全裂,中央裂片较长大,卵状菱形,具柄,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斜卵形,呈不等二深裂或有时全裂,裂片再作琉羽状分裂,上面沿脉被短毛。花茎1~2,与叶近等长,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花3~8朵,苞片披针形,羽状深裂,萼片5,黄绿色,长椭圆状卵形至披针形;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约为萼的一半,先端尖,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数,外轮比花瓣略短;蕊心皮8~12。蓇葖果具柄。种子长椭圆形。花期2~4月,果期3~6月。 三角叶黄连与上种不同点为:叶的裂片均具明显小柄,中央裂片呈三角状卵形,具4~6对羽状深裂,二回裂片彼此密接;雄蕊长为花瓣的1/2种子不育。 云连 叶裂片的羽状裂片间的距离通常更为稀疏;花瓣匙形,先端饨圆,中部以下变狭成为细长的爪。 【产地】黄连 主产四川、湖北,商品名“味连”或“鸡爪黄连”,产量大,为商品的主流品种。栽培或野生于1000公尺以上的山区。 三角叶黄连主产于四川省的峨眉山与洪雅,商品名“雅连”、“峨眉连”等。亦多为栽培。产量少。 云连主产于云南西北部,原为野生,现亦栽培。产量不大。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生长4~6年的黄连,除去茎苗、泥沙,炕干,撞去须根。 【药材鉴别】味连 根茎多分枝成束状或簇状,形如鸡爪,单枝长5~9厘米,直3~8毫米。表面黄棕色或绿棕色,粗糙,有间断的结节状隆起及褐色鱗叶残基,四周有数细硬须根或根痕,顶端常有残茎及叶柄。有些根茎的中段瘦光滑,状如茎杆,习过江枝”或“过桥”。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髓部鲜黄色或橙色,有菊花纹,偶有裂隙或空心。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技,或有一分枝,微弯曲呈蚕状,具较长的“过桥”。 云连多为单枝,细瘦弯曲拘挛,状如蝎尾,通常长1~8厘米,直径0.2~0.4厘米,表面土黄色。 均以粗壮、坚实、“过桥”少、断面色红黄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多种生物碱,主要为小檗碱,含量3~8%;其次为甲基黄连碱、雅托碱、黄连碱巴马汀等。 【炮制】酒连 取浄黄连,用黄酒拌匀,稍闷,文火炒于,取出放凉。 姜连 取净黄连,用姜汁拌匀,稍闷,文火炒于,取出放凉。 吴萸连 取吴菜萸加水煎煮,取汁与净黄莲拌匀,稍闷,文火炒于,取出放凉。 【性能】苦,寒。清热燥湿,浮火解毒。 【主治】肠胃湿热泄泻,痢疾,痞满呕吐,热病狂燥,吐血,衄血,肝火郁积,胃痛,胁痛,目赤肿痛,中耳炎,痈疖疮疡,黄水疮。 【剂量】3~9克。外用适量。 【附注】(1)药用黄连的植物来源尚有同属的短萼黄连,产广西、广东、福建、安徽;五裂黄连,南东南部及台湾;峨眉黄连产四川峨眉及峨边。 (2)各地民间常以茎干色黄、味苦的植物叫“土黄连”而供药用,如小檗科的十大功劳属及三颗针属的植物。这些植物通常含有小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