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天扇子、风扇及空调

 青岛Looker 2019-08-06

“小扇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势必要借,等到秋冬。”这是在我儿时的夏季里,母亲常常对孩子们吟唱的童谣,而我现在又把这童谣教给正在咿呀学语的小孩子。如今,在我手把扇子的时候,我还会想起一些有关扇子的小诗来,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是写宫女们无聊的消遣;还有“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特别这一首是借物咏怀,道出旧时女性害怕被遗弃的一丝悲苦辛酸意味儿。


回想起来,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扇子。我想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在那个年代里,夏季常用的纳凉驱热的办法就是一把扇子,没有像今天这样多样化;二是我还把扇子看作是一种高雅的随身携带的装饰品。记得童年时曾经跟随大人看过几出京戏,如《借东风》、《空城计》、《捉放曹》、《白蛇传》、《打渔杀家》等等。戏场里的人物特别是老生小生们进进出出时总是手中折扇开合,一派风流倜傥的样子。于是我就留意起折扇来,常常会到小铺子里买价钱不贵又较合己意的折扇带在身边。另外,我还买过极雅致的羽毛扇,是在当年中山路上的工艺美术商店买的。那大约是受了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影响吧,所以每当手摇羽毛扇时,好象自己也变得满腹韬略如同诸葛孔明一般。


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兴起了落地电风扇。当时谁家能买上一台,那真是十分时髦又奢侈的事情。记得有一天我和父亲到老东镇市场楼外面的电器商店,一进门就看到地上摆着几十台落地电风扇,南北许多厂家的都有。我所选中的是浙江某厂家出产的一台,因为它不仅造型好看,工艺精致,还因为在它的支杆上有一块竖方的红塑料,一俟通电后,这块塑料后面就会有许多银光闪闪的“小鱼”在游动。夏夜里,坐在风扇吹出的习习凉风中,我会长久地望着这些“小鱼”发呆,因为以我当时的理化知识,竟然解释不出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以为这风扇是近代的产物,但是最近读到何小颜《早熟的智慧》一书后,才知道不用电的风扇早在汉代已经有之。据《西京杂记》载:“长安巧工丁缓者,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经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在一个人的操作下,以齿轮关联的七个扇面转动生风,这在当时决不是平头百姓能够享受的。

再细究之,古人驱暑生凉的方法非常之多,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象最普通的是摇扇法,至少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了,而且扇子的花样繁多,如团扇、折扇、竹扇、芭蕉扇、帛扇等等。另外的取凉方法还有冰镇法,就是在室内用盘子装上冰块,而这些冰块是冬日里采集好然后储备在冰窖子里的,据说唐朝高官贵戚杨国忠夏季家里是摆有冰山的,以至于客人坐久了就会面有寒色;有生津法,据说肥美人杨贵妃一到夏天特别怕热,有人就献上“玉鱼片”,说是含在口中可生凉津;有丹药法,大约就是现在的仁丹之类,口含或者口服可生凉意;还有更绝妙的静坐法,据《玉涧杂记》记载,宋代欧阳修曾经问宰相杜衍如何御暑,杜衍说“唯静坐可以避暑”。我相信这方法是有道理的,但实行起来却颇难,因为我们整日里忙着挣钱或者做事,哪有那个闲空整日里枯坐?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想这扇子、电风扇即便是不被淘汰,也会渐渐地变成古董文物了,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接受并使用了空调、去湿机等更为便捷有效的设备。我们家安装空调比较晚,因为先前常听人讲这空调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伤身,加之家里还有电风扇用着,所以并不急着买。后来听说空调不但能降温还有去湿功能,恰好又遇到厂子里一下子发了几千元的奖金,于是就很痛快地买了一台回来。这一经使用,便立刻感觉到它的好处,能够制冷降温还不说,这除湿的效果尤其显著,本来粘乎乎的身子一下子变的干干爽爽,非常舒服。

另外,由于家居近山,夏秋蚊虫特多,深受其扰,苦不堪言。而空调一开,蚊子立即寻地躲避,从此可以互不干涉,安然睡大觉也。得意之余,打油一首:    
 居家近山蚊特多,  晚来嗡嗡欲亲热。    
冷风一吹身僵直,  小嘴从此吸不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