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生效 日渐拥挤破败的居住环境 160街坊基地征收范围东至许昌路,南至飞虹路,西至原上海工具厂,北至辽源西路,涉及征收房屋总产数861产1236户。地块内大多为上世纪50年代自建公助房屋,建造年代比较久远,结构老化严重,居民生活环境简陋。 今年59岁的胡佰良从出生起就住在辽源新村,成长、工作、结婚、生子,再到儿子成家,近60年的时光都是在其居住的两层小楼里度过的。“1957年,我在上海针织厂工作的父母,买下了这幢66.5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我们兄弟姐妹三人就在这里长大,当时,家里最多住了10口人。” 如今,胡佰良和爱人,以及儿子、儿媳、孙女住在一起,三代人共同生活,生活空间显得尤为局促,胡佰良只好将一楼的房间隔成两个空间,一半作为客厅,另一半是儿子一家三口的居住空间,胡佰良老俩口则住在用木质梯子连通的二楼亭子间,每次去房间休息,他们都要通过梯子爬上爬下。 胡佰良在这里一住就是近60年,房子也从新建房变成了60多岁“高龄”老房,房屋问题也是越来越多,“下水道管道因为使用时间太久,经常堵塞,房顶之前也漏过雨,这些我们都修修补补很多次了。而且随着我们这一代人长大成家,搭出来的房子也是越来越多,各家门前原本宽敞的道路变得越来越窄,遮挡物越建越多,我们现在晒衣服都很困难,阳光根本就进不来……”此外,没有独立的卫浴设施,拎马桶、去公共浴室也是至今很多160街坊居民生活的常态。 走进160街坊基地,一排排紧挨的房屋,让人早已看不出房子原先的布局规划,两排房子之前有的地方狭窄到仅能让一人侧身通过,阳光也被层层搭出的建筑遮住了大半,和胡佰良一样,很多160街坊的居民都盼着旧改的“阳光”能早日照到自己身上。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推进旧改工作进程 应居民旧改的强烈呼声,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将160街坊列入我区2019年旧改计划。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160街坊的旧区改造工作纳入与市地产集团合作,以企业参与城市更新的试点项目。 作为杨浦区第一个以“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全新征收模式开展的旧改基地,区旧改办、江浦路街道旧改分指挥部及征收实施单位杨浦第三房屋征收事务所“三驾马车”依照各自职能,密切配合协调,在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便安排工作人员进驻基地,挨家进户开展前期调查摸底、收集相关材料工作。旧改办推进工作人员于7月15日开始执行“九进九出”工作机制,与街道分指挥部以及征收所工作人员一道“白加黑”、“五加二”,放弃双休日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基地推进工作中去。 对于征收工作者而言,每个旧改基地都有其特殊性,第三房屋征收事务所基地项目经理熊平坦言,160街坊是其近20年从事旧改征收工作中,推进地最为辛苦的基地。“160街坊是上世纪50年代的自建公助房屋,在当时是杨浦居住条件比较好的区域,但随着新建房变成了‘高龄房’,房屋的老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居民征收诉求较高。与此同时,不同于大桥、平凉等经过多轮旧改的区域,江浦160街坊因之前周边没有旧改基地在推进,居民对旧改政策了解较少。加之,160街坊作为全区第一个全新征收模式开展的旧改基地,居民对征收方案抱有其他想法。种种原因导致160街坊居民普遍持观望态度,对旧改的积极性不高。” 对此,经办人员及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加大了对旧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先后开展16场政策宣讲会,发放《旧区改建房屋征收告居民书》等宣传资料1200余份,加大沟通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释,引导居民读懂、吃透征收政策,以保障居民合法利益最大化,降低不实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共有产的利益分配、个产和析产的矛盾、对违章建筑补偿标准的不认同是经办人员在推进旧改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因为近60%的房屋为共有产,所以共有产的利益分配问题成了旧改工作的最大阻力。为此,搭建矛盾化解平台就成了区旧改办、街道及征收事务所这“三驾马车”每天都要开展的工作,他们认真听取居民诉求,为居民释疑解惑、调处家庭矛盾。 同时,征收工作还坚持以党建为抓手,建立160街坊临时党委,164名社区党员居民公示上墙;坚持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力量参与提供法律咨询、化解居民家庭矛盾等各项工作机制……在各方的努力下,160街坊于7月27日就提前突破85%生效大关。 “旧改是为了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而且征收方案我们也很满意,所以我们早早地就签约了。”胡佰良表示,他选择了货币安置,接下来,他们将在宝山区物色一处合适的房子,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开始全新生活。 区旧改办表示,160街坊旧改征收初见成效,有利于进一步加快2019年杨浦旧改目标任务的实现,同时进一步深化了杨浦“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聚焦成片,突出重点”旧改推进战略。 记者:杨晓梅 部分图片来源:区旧改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