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在帮孩子 其实是在害孩子 1 “别喊了!什么事都要我帮着做,你长这么大除了哭还会干啥?” 儿童乐园中的一声怒斥,把我的目光拉向了不远处的一对母子。小男孩被妈妈吼了之后,哭哭啼啼地反复说:“妈妈帮我系鞋带,妈妈帮我一下!” 而刚刚宛若河东狮一般怒吼的妈妈,在孩子的哀求下狠狠叹了口气,最终还是屈服于孩子的眼泪,蹲下来给他系鞋带,一边系一边抱怨:“我真是天生欠了你的!小讨债鬼!” 看着这对母子的相处方式,我不禁暗自摇头。 如何正确的帮助孩子,本是父母的必修课,却还有太多太多家长没有修及格。 年幼的孩子,在生活和玩耍中总是能碰到一些难题,有些家长因为觉得孩子还小,手脚笨拙,就会习惯性地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他。 殊不知,这种看似帮助孩子的行为,可能会害了他一生。 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这个阶段的成长任务完成不了,就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发展。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在孩子3—5岁时,他会迈入人格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究竟是依赖父母,还是逐渐培养出独立人格。” 独自面对困难,本是孩子进行学习的大好时机。而家长不恰当的出手帮助,不仅会限制孩子那颗充满探索欲望的自由心灵,更会挫伤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的依赖心理,其实是家长一开始“帮”坏了的产物。 2 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确实有一些事情是他能力之外,需要大人进行协助的,当孩子向我们求助时,我们总不能冷眼旁观吧? 那么,面对孩子的求助,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首先要避免的就是以下2种错误做法。 1、语言上贬低孩子 “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太笨了你。” “笨手笨脚的,让我来!” 这些贬低孩子的语言,就像一柄柄利剑,无形中就能刺伤孩子的心灵。 当面对困难时,孩子会本能地感到生疏和迷茫,还可能会产生一些恐惧情绪。 这时孩子的求助,是他传递需求的过程。 当父母以否定性的语言作为答复时,不仅会挫伤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还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更加容易使孩子在今后处理事务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无能,不愿意去尝试,从而加剧对他人的依赖。 2、行为上大包大揽 还有一种错误做法更加常见,那就是抢着帮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完。 轩轩在三岁多的时候特别喜欢拼乐高积木,但是因为不能充分理解图纸,每次拼的时候,不是这里缺了一块,就是那里安不上一个零件。 在轩轩向陪玩的姥姥求助时,热心的姥姥往往会一下子帮轩轩把玩具全部拼好。 久而久之,轩轩就越来越不愿意自己拼乐高了,总是希望大人全部拼好了之后再给她玩。 这样大包大揽的行为,会使孩子失去继续努力的机会,该掌握的技能没有掌握,反而养成了容易放弃的习惯。 3 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家长怎么帮才能恰到好处呢?这两个原则必须掌握: 1、禁止说“你不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积极肯定 如果要评选家长禁语榜单,那么“你不行”一定会名列榜首。孩子的自尊心与生俱来,伴随着第一声啼哭开始,他们就抱着巨大的热情开始了自己的学习之旅。 3岁以内的孩子,不仅在生活上需要父母的照顾,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也需要父母的引导。一句简单的“你不行”,虽然只有三个字,但扼杀的可能是对孩子来说无比重要的自信心。 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肯定,这是最有力量的鼓励。 当孩子尝试着独自处理难题时,你首先需要肯定他这种自主探索的精神,当孩子向你求助时,你可以只在关窍处提供帮助,并且握着孩子的小手,让他有切实的参与感,耐心的教导他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教会孩子之后,可以让孩子再独立尝试一遍。 当孩子成功后,要及时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积极肯定。 当孩子觉得自己很棒,有能力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就拥有了独立型自尊。进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被爱的,确信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追求和实现抱负。 2、不过度保护,让孩子勇敢尝试 过度保护,其实等于囚禁。孩子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都受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所驱使。 当孩子面对难题时,他的每一次挑战尝试,都是在为自己的人生积累经验。 父母的过度保护,大包大揽,会让孩子缺少必要的生命历练,身心智能发育都会受到限制,长大之后难以自主。 当孩子向你求助时,你可以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 上一次轩轩需要拿到展示柜上的一个玩具,但自己个子比较矮,够不到。在轩轩向我们求助时,轩爸让轩轩拿个小板凳垫到脚下再尝试一下。 轩轩成功后,轩爸就再跟轩轩复盘了一下这次小小的胜利,教会轩轩如何在遇到问题时,转变思维,借助其他物品来达到目的。 并且也顺带跟轩轩进行了一下安全教育,在攀高时要量力而行,当大人不在身边,无法提供保护时,不可以自己搬凳子爬高。 其实,行为是成长愿望的表露,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虽然看起来稚嫩可爱,但他们掌握的本领着实不少,在下面的这些活动中,家长其实不需要为孩子提供帮助: 1、自己吃饭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吃饭是人的生存需要。吃饭是孩子的本能,而自己吃饭的愿望,从孩子一岁前就有了。当孩子拥有了最基本的抓握能力之后,他就可以开始自主吃饭了。 我们只要把小块、小条状的食物放到孩子的小碗里,他就可以自己抓着吃了。就算孩子拿的不稳,弄得桌上、衣服上脏乎乎的,我们也不应剥夺他自主进食的权利。 自主吃饭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他的独立性。 2、自己穿衣服、穿鞋 一岁的孩子,基本上能够顺利脱掉袜子、鞋子、宽松的上衣,到了2岁左右,有的孩子就会开始尝试自己穿衣服。 在闲暇时,我们可以交给孩子正确的穿衣方式,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自己锻炼。时间紧急时,家长可以适当提供帮助。 3、铺床睡觉 孩子可以独立行走开始,我们就可以邀请孩子帮我们铺床,在母子齐心协力的时候,教会孩子如何铺床。 这样等到孩子3岁左右时,他就基本能给自己铺上小毯子,盖上小被子了。 4、自己拿东西 像小水壶、小书包这些不重的物品,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拿着。这样可以让孩子理解什么叫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能培养孩子对于物品归属权的认识,一举两得。 孩子就像是一颗小小的种子,在父母的照顾下,他会积蓄自己的能量,当破土而出之时,父母的过度照顾就会变为他成长的阻碍。 在恰当的时候,给与孩子恰当的帮助,这才是我们关爱孩子的正确方式,你们觉得呢?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选择性的帮助孩子,不能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这不是帮孩子,这是害孩子。 为人父母,要正确的帮助孩子,在孩子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去帮助孩子,你们认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