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古董”的挂历

 cxag 2019-08-06

如果现在还能在谁家的墙上看到挂着本挂历,那真是要被惊叹为“古董”了。就在二三十年前,挂历是样时髦玩意儿。许多老上海家里还会同时挂好几本,它不单是有指示日期的作用,还承担了一定的装饰功能。图样不同、形状不同(有的宽一点,有的窄一点)、纸质不同,都能是挂上墙展示的理由。在不同的房间,比如客厅、卧室,也可以分别挂上一本。当然,这是在数量很充裕的情况下,在更早的时候,挂历可算是稀有物品。

古罗马“讨债本”和中国灶画

无论是风行一时的挂历还是赫赫有名的老上海月份牌,大家知道它们的功能都是显示一整年确切的日期,起到提醒、计日的作用的。不过探究它的历史,却是别有趣味。

“讨债本”

相传在古罗马时代,社会上有一种专门从事放债业务的人,按月去向借债者收取利息。为方便起见,他们将何月何日某人该还的债和该付的息都记在一个本子上,俗称“讨债本”。

因为这种本子是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附有记事栏,其记事方法简便明了,渐渐地被其他行业所借鉴。后来,由于人们计时的需要,“讨债本”逐渐变成了每月一张的“月份牌”,并固定下来成为商品。


在中国,也不是完全找不到挂历发展的影子。古时,祭灶算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周代七种祭祀,其中就有祭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逢腊月23或24日,家家户户都买张灶画挂在灶前,有时候也会贴上,然后在前面点燃红烛和香,摆上供品拜灶神。

民间灶画展览


挂灶画始于明代,当时民间年画兴起,形式很丰富,包括挂于室内的有四条屏、单幅和斗方等;贴于门左右的有门神;挂或者贴于门楣的有门笺;其中在灶前的就是灶画。

灶画,通常用木版水印敷彩描金而成,画面为幔帐开启中间,端坐着灶王爷和灶王奶奶,脑后分别有红、绿灵光,左右配有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有的画的下半截印着农历二十四节令,有的印着十二个月的月历。这与现在见到的挂历就有几分相似了。

从美女月份牌到挂历

19世纪末,一些欧洲的商人为了扩大其商品的影响,在“月份牌”上下了功夫,把一些名画,主要是以剧照为主要内容的画作融入“月份牌”上,开始出现了“美女”和“商品”合照的商品广告图。为使广告内容醒目和方便大家观赏,就悬挂在墙壁上,这时单张挂历也就产生了。

大昌烟公司月份牌

当时,由于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是中国通商口岸,受西方的影响,上海最早出现“月份牌”。但是,由于传统文化不同,外国的洋画(特别是美女图)很难为中国人所接受。然而,这并没有难倒中国商人。

1883年上海太古洋行职员合影,最右是出生在上海的美籍人士晏尔吉

1884年,时任香港英商太古洋行的买办莫藻泉结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告式的“月份牌”,内容多为花卉、吉祥人物、福、禄、寿、喜、中国古代天官赐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图等。规定凡购买他的商品,便可得到一幅“月份牌”。他的商品也因此备受欢迎。后来,许多厂商竞相印制免费赠送“月份牌”,并不断改进形式。

20世纪30年代的月份牌广告画

在年头岁尾,上海不少大报馆也印制月份牌送给订户,比如《中外日报》馆印的这张上有龙的图案,两边画了历史人物形象

直到一位叫郑曼陀的画家出现后,中国的月历牌开始慢慢转化成挂历。

郑曼陀和擦笔法

相传,郑曼陀出生在杭州,从小眼睛有疾,但他天赋过人,在杭州时把传统人物技法与从书本中学来的水彩技法结合起来,慢慢地形成了一种新画法——擦笔水彩法。

郑曼陀

1914年,年轻的郑曼陀到上海来闯荡。当时仕女画已很风行,他在自己的擦笔画上敷上水彩,画了四张仕女画挂在上海南京西路“张园”,结果被中法药房的老板黄楚九相中,用作药房广告。

郑曼陀所绘仕女图

擦笔水彩画法,就是在传统线描的基础上淡化线条,以炭精粉(一种碳粉末,画出的画不褪色)擦出图像的明暗变化,然后用水彩层层渲染,让它既像照片又不是照片,而画中女性面容白里透红、光洁细腻,产生丰润明净的肌肤效果和逼真的衣饰质感。

另有一位南洋烟草公司的上层人士潘达微注意到郑曼陀。此人与岭南画派一代宗师高剑父相识,经潘的介绍,郑曼陀认识了高剑父。

当时,高剑父在上海活动时以革新国画而著称,并提议对“月份牌”进行改革。郑曼陀于是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并在1914年由上海市美术馆印行。这就是现代挂历的雏形,没想到大受欢迎。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挂历开始从上海风靡全国。

与大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真正现代挂历在中国成型于1938年,那是6K道林纸(6开,大约是36cm×39cm大小)横幅式彩色胶印的12张一套齐白石作品。从1月到11月逐月画的应时花卉,有趣的是12月那幅用焦墨画的一只烛台,台上是一段以谐音象征腊月的正在燃烧的红蜡烛,烛台右侧蹲着一只栩栩如生昂首翘尾作凝视状的小老鼠,并题字“不为人见岂为偷”。全套12张每张画旁都印着当月月历。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人民日报、各美术画报社出版的挂历多以赠送为主。这一时期的挂历多以领袖、样板戏为题材。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挂历开始真正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

1981年,街头围观挂历的人们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挂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挂历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发行量逐年增加。1985年至1990年是挂历的鼎盛时期。由于当时的居室装潢都很简单,挂历成为重要的装饰品,美女、汽车、名人字画、自然风光乃至人体艺术一时间大行其道,过年送挂历形成风潮。

过年送挂历形成风潮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几年时间里,挂历成了城市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物件,它就像一个符号一样,占据着城市人家中客厅最显著的位置。那时每年进入11月份,就能看到人们互相送挂历的情形,张三送给李四一本,李四再送给王五一本,送挂历成为当时人际交往的方式。

挂历封面


这样的情形是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都记忆犹新的。改革开放初,挂历成为一种十分新鲜的东西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印刷精美,什么成就摄影、祖国风光、古代山水画、电影剧照、明星照片等。一本12张彩图的挂历是每个家庭中邻里或客人新年时相互翻阅欣赏的主要物品。

一位在企业里做宣传工作的老上海说:“起初,只有那些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一本挂历,相对于当时人的收入水平来说,挂历的价格是很贵的,每本在四五十元钱。但是,那些有地位的人家里的挂历并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别人送的。当时一些企业年底也买一些挂历送礼,送的人把它当成一份厚礼,收的人也能在心里掂量出这份礼的分量。”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挂历的风潮渐渐退去。不过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喜欢用它,在上面做个标记,记个事,总觉得还是方便。

(综合:中国网,“一本正经说历史”公众号)

看懂上海粉丝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